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宜居”假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假说一:没有普适的宜居,只有某类人的宜居
北京要建成宜居城市,获得许多人不满。而有意思的是北京提出这个目标没多久,某“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评比就已经把北京评上了,且位列珠海之前。这就更让许多人――比如骑自行车的 上下班开私家车的、板爷和几乎所有的上海人心生愤慨。但仔细想想,北京就是宜居城市也有充分的理由,同样有许多人,比如北漂同志们就相当地认同。那么多的公司(包括国内外)纷纷把总部迁往北京,没听说员工们会强烈抵制,可见不能说不宜居。
世上有许多“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而且据说有过一系列硬指标,比如:
i.在海边
ii.有充足的阳光
iii.适合步行
iv.良好的秩序和教育配套
我就曾访问过满足以上条件的加州“圣塔芭芭拉”,好不好?的确好,但看起来并不普适于中国人。非常简单,在那里只有一家可以摆三张台的中餐馆,比起洛杉矶的“中国城”可就差得太远了。
当大家完全同类的时候,比如建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中国,是有普适的宜居理想的,比如那个时候,北方人就一定向往北京,江南人一定向往上海,北京人一定向往纽约,上海人一定向往东京。今天,我们很少能达成一致了,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结构、收入、工作……已经离散化了。
假说二:不存在单独的宜居,只存在生活的宜居
居住单拿出来说事儿行不行?不是不行,是容易说糊涂。搞房地产的人经常会有这么一个思维习惯。
i.大家对居住的感受有共通性
ii.我对这块地的感觉不锚(不好)
ii. 所以估计其它的人也会感觉不错(不好)
比如潘石屹的博鳌“蓝色海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的凯宾斯基酒店是在历时几年别墅销售不畅转化而来的。
单拿居住来说,“蓝色海岸”具备阳光、海岸、河岸的时候,具备严迅奇(近二十年来香港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和承孝相(韩国著名建筑师)的前卫建筑,而且与博鳌论坛和高尔夫球场相连,都不存在什么问题。营销有问题吗?潘是业内公认的营销天才,借亚洲论坛的东风,全现楼的居住体验,不断地圈子营销,与北方冬季严酷气候的对比,都是非常到位的,但问题还是不可回避地呈现了:居住不能脱离生活!
我更喜欢博鳌凯宾斯基酒店,而不是博鳌的私家别墅。因为在博鳌的生活是开会和短期度假,我宁愿住酒店也不愿意伺候房子,我也不能为了房子去居住。
假说三:没有自由迁徙的基础,谈不上“宜居”
我们前面提到,说“宜居”就要问谁的“宜居”,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到底是谁的宜居呢?
“宜居城市”评比,如果在全民都自由选择栖居地的时候,也就是老百姓可以用脚投票的时候,是比手填的选票还真实可靠的。
珠海和深圳就是典型的城市案例,同是新城市,同是移民新增人口为主,相近的地理环境,甚至是相似的人文基础,谁更“宜居”?
相信即使是深圳太多数人在填选票时也会认为珠海更适合居住――生活节奏慢,情侣路更浪漫,海与城市的关系更密切。问题是两地房价相差近信,为什么深圳人满为患,而珠海人丁冷落?
事实再一次证明居住不能与生活分开之外,是否可以告诉我们更多的“宜居”内涵?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迁移居住地的都是某一时代的宜居故事,而且中止这个自由迁徙的权力,比如在严格的户籍制度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下,谈“宜居”没有任何意义。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任何理解规划、权力对人自由选择的侵害就如同贸易保护对市场的侵害一样,会使“宜居”成为空谈。
假说四:宜居体现在房子的价值,表现于价格
经常听到朋友们感慨某个海边小镇或名山大川是如何“宜居”,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房子便宜,生活成本又低。其实,这种判断要么是完全错误,比如只适合养病的人宜居 要么就是那里的“宜居价值”根本没有破更多的人认可。
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的情况就不是这样,她是加州公认的宜居小镇,同时也是房价最贵的小镇之一。长远采说,价值不可能不体现在价格上。
比如纽约SOHO区的Loft,艺术家是厂房的价值发现者和领先使用者,一段时期的价值低于价格没有问题,但随着跟进模仿者入住,租金就开始上涨了,到商人把酒店也开到楼上时,艺术家就住不起了。
虽然没有普适的“宜居”,但谁的居相比之下更“宜居”就要看价格了。因此本人大胆地推论:哪里的房价贵,哪里就更宜居!
假说五“宜居”是个假问题,但不“宜居”是个真问题
假说问题是一个不能证明对错的问题,是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问题。根据假说一和假说二,“宜居”就是这样的问题。
“不宜居”则可以证明 有人说房价贵使一个地方不宜居,就像唐代白居易进入都城听到的“京城居,大不易”一样,我反对的理由就是白居易的“写诗如此,居又何难?”。
“不宜居”无关乎房价,关于可以量化的软硬指标。因此与其评比宜居,不如评比“不宜居”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