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阴三阳与六经辨证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阴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理论的发展。三阴和三阳分别是指手三阴经、足三阴经和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其中手三阴经是指手太阴肺经,分布在手臂内侧的内上方,中间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内侧后方为手少阴心经。足三阴分布在腿的内上侧为足太阴脾经,中间为足厥阴肝经,后方为足少阴肾经。手三阳主要是分布在人后背的外侧。从前到后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数点肠经。腿部从前到后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创立的基于三阴三阳理论基础之上的辨证体系。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而言。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三阴三阳的起源
“医者易也”,中医的阴阳理论起源于《易经》中的阴阳理论。“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辞》) 。乾象天属阳,坤象地属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没有明确三阴三阳,但已有这种理论的萌芽。乾为父,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次男。坤为母,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这就是乾坤六子说。乾为纯阳,坤为纯阴,其他六卦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多少不等,所在位置不同,或许在应该是三阴三阳的理论基础。先秦的医家把阴阳理论引入医学领域,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药物治疗等各方面相结合,并对阴阳理论加以发展,形成三阴三阳理论。《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出了三阴三阳。如《天元纪大论》中黄帝问鬼臾区:“愿闻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区答:“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至真要大论》中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厥阴何谓也?”等等。
三阴三阳在中医中的应用
用以命名经脉解释其生理功能, 并指导刺灸之法。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12条正经。虽然三阴三阳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但12正经的命名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古人有学医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 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脉学说。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用来说明经脉的生理病理指导治疗。
用以说明脉象,脉诊的部位、方法。如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以上称格阳。 (《素问•六节脏象论》)。
用以分类各种病症及其治疗。以三阴三阳联系经脉与脏腑,然后分症论治,或直接以三阴三阳分症,不联系或较少联系脏腑,或与五运结合形成五运六气学说,将一年或数年之内的气候变化与各季节的多发病用三阴三阳来解释,再据此提出治疗方法。
历代对六经辨证的解释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自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六经辨证的理论源于《内经》《难经》等。《伤寒论》中从未出现六经辨证这一概念,是后世医家总结出来用以简称三阴三阳分证的。历代医家学者对《伤寒卒病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因原书已不可见,故各家理解不同,结论不一。
阴阳的消长与复胜:消长是一定范围的变化,复胜是剧烈的转化,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伤寒病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营卫,津液,表里内外均可用阴阳来分析,三阴三阳是阴阳的扩展和补充,用以解释定位程度位置等等的不同。
阶段与病理时相:有学者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分析。伤寒病的发展转归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病理时相。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毒血症、心衰、DIC等。轻者有1~2个阶段,“不传”而愈,重者兼有多个阶段。太阳由抑制转向兴奋,阳明是兴奋期,少阳是兴奋抑制交替期,太阴是抑制期,少阴是衰竭期,厥阴是中枢衰败期。
经络说:经络说是有关六经辨证体系解释中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多得到认同的一种。《伤寒论》的理论源头是《素问•热病》,而其对热病的辨证用的就是经络学说。历代几乎没有人完全否定经络说的,但也有质疑。手足三阴三阳共12条经脉,为何六经辨证只提足经,而无手经呢? 如何解释又是个难题。
此外还有运气说,地面说,脏腑说,症候群说,现代有人用控制信息论,系统论解释六经辨证,等等。
如何理解六经辨证
与《内经》或其他应用不同,《伤寒》中的三阴三阳不是用来说明生理的,而是用以解释外感病的病理变化的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六经辨证中的经,既和经脉有联系,但又并非完全只是经脉,与是否只提足经,不提手经 完全不搭边,而是既参考了经脉,又包括阴阳(三阴三阳),脏腑,六淫等创立的一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每一个经指的是疾病发展的一个 程度,是一组或一群症候的总称。是一个层面,借用了三阴三阳渐变转化的关系,来表达各组症候病变的病位,病势,病性等和它们之间转化传变的关系。
三阴三阳没有阴阳的应用广泛,可是阴阳的基本涵义相同,几乎没有改变,而三阴三阳则不同,各有不同的涵义和解释。可能是因为在《黄帝内经》成书是阴阳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三阴三阳是后来才发展形成的。六经辨证是这一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丰富了阴阳在中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