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活动经验 发展数学技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活动经验 发展数学技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79-02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从课程理念和精神出发,立足于教材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经历从数学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体验、领悟,以及由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等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获得充分发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已有经验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应注重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设计课程内容,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生活事件结合起来,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源,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形成量的实际观念和鲜明的图形表象,促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模型。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一间物件摆放错落有致、清洁整齐的房间,接着呈现一位妈妈正在满头大汗地收拾一间杂乱无章的厨房,教师提出:“同学们的房间像前一个房间那样整洁,还是像后一个房间那样杂乱无章呢?”学生通过一番探讨,认为自己的妈妈把整个家收拾得十分整洁,教师则继续提出:“大家想一想,妈妈在家里是怎样收拾杂乱的东西?是用什么方法使家里的物件摆放得整齐?”学生经过一番探究讨论后,认为应该采取分类的方法,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随意堆放一些衣服、鞋子、篮球、球拍、文具、书、玩具等物品,引导学生先进行观察,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面前有哪些东西?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这些东西归类?最后,学生把衣服、鞋子等服饰类放成一堆,把篮球、球拍等体育用品放为一堆,把文具放为一堆,把所有的书放为一堆。教师挖掘教材内涵,把数学知识转化成熟悉的生活画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自主地深入探究,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化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动手实践能力,有效地建构数学模型。

二、重在操作活动,经历知识形成

数学活动经验有着明显的实践性,产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证明和推理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加强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获得的数学经验,寻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思维方法,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对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加以体会、总结,逐步进行提炼、使之抽象化、概括化。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1厘米长的物体,学生经过对1厘米长物体的测量后,获得了数学活动现象和过程的体验,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把操作过程的体验,进行反思与交流:

师:“在测量1厘米长的物体时,你是怎样认识了厘米的?”

生1:“我在三角板上找到了1厘米。”

生2:“我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

生3:“数学课本厚1厘米。”

生4:“我知道1厘米有多长。”

生5:“根据1厘米的长度,看看自己的手指,就知道有多长了。”

生6:“用尺子测量一下,就可以得出数学课本的长度是多少。”

师:“回想一下,大家是通过哪些操作活动认识厘米的?”

生7:“我通过观察尺子,认一认1厘米有多长。”

生8:“我通过动手比一比,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生9:“我通过找一找身边的物体有1厘米长的。”

生10:“我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物体的长度,比较实际与估测的差距,认识厘米的长度。”

教师注重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加以体验、反思,促进活动经验有效形成,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二年级时通过哪些操作活动认识厘米,学生回顾了并激活了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则采用认一认、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和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毫米和分米,学生通过一番操作活动,在动手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构毫米、分米的概念,提升了测量物体的一般性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思维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找出相应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辩证思考过程,引导学生积累合情推理经验,使学生学会从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建模活动过程,积累大量、有效的建模活动经验,促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使学生在深刻体验中强化数学建模能力,并重视学生应用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教材中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要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上的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1棵树(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猜测之后,要求学生说一说猜想的根据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验证猜想,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法。教师继续组织学生画线段、摆一摆学具、数一数100米的小路上共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汇报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猜测是否正确?为什么?并辅以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经过一番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点拨后,经过概括、归纳,总结出:在小路上的两端都栽树,植树棵数=间隔数+1。并通过合情推理之后,发现了在小路一边栽树时,只要两端都栽,间隔数=总长÷间隔长,植树棵数=间隔数+1这两个式子都成立。教师出示实践练习题:①公园的通道一侧每隔2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150盆,这条通道有多长?②平和县东大路全长1200米,政府有关部门准备在街道一旁安装霓虹彩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20米安装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霓虹彩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两道实际问题。学生经历思考活动过程,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锤炼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改短消息

国家教育督导组对浙江义教均衡进行督导评估认定

2013年6月22日至28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35个县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出席督导评估反馈意见会并讲话。

刘利民指出,这次督导评估认定是继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之后,首次采用连片集中方式对一个省几十个县进行评估认定,对今后在更多省(区、市)开展督导评估认定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浙江省在全国较早通过“两基”国家验收后,将均衡发展确立为义务教育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投入实施万校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学校四项工程、领雁工程、校安工程等,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交流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督导检查组本着“公平公正、严格把关”的原则,对35个申报县的材料进行了审核,有两个县部分指标未达到要求,未能通过本次评估认定。下一步,督导检查组将把督导评估意见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审议后,对通过督导评估的县(市、区)进行最终认定。

摘自:中国教师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