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翻转课堂:学习需求引发的教学流程变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翻转课堂:学习需求引发的教学流程变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颠倒课堂,是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先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及完成简单的练习,进入课堂后通过与教师及同学的互动完成作业、操作或实践等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在2007年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率先实施,广受学生欢迎并在提高学习成绩与改善学习态度等方面取得了实效,引起其他教师的仿效并在美国教育界得到广泛关注,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 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翻转课堂模式的实施与推广,离不开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也得益于美国学校一直采用的探究式教学与项目式教学。而以往近十年的时间里,在我国中小学界所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中,各种各样的整合理念、模式及制度纷纷出现,虽不乏值得重视、借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举措,但终究没有像翻转课堂模式这样引起重大的反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剖析翻转课堂模式之“重大技术变革”的要因,揭示其中蕴含的“技术用于课堂”研究的新思维与新内容,以期对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化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翻转课堂模式之“重大技术变革”的要因

(一)从“知识传授之所”到“共同发展之体”:课堂功能的翻转与提升

王鉴教授透过历史的考察认为,对课堂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课堂教学的场所,即教室;二是课堂教学,即发生在教室里的传授知识活动;三是学习共同体,即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翻转课堂模式使课堂功能实现了从“知识传授之所”到“共同发展之体”的翻转与提升。

“知识传授”的课堂模式将课堂用作专门传授知识的场所;考虑如何在固定的课堂空间、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大量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一定数量的学生;关注教学内容安排与实施的“秩序问题”与“效果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注重结合生活体验的“知识传授”课堂模式在培养学生分析思维、演绎推断、系统思考、受纳知识等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翻转课堂模式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由学生在进入课堂前观看及完成简单的练习,从而在具备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再进入课堂通过与教师及同学的互动完成作业、操作或实践等任务。

“学习共同体”课堂模式将课堂视为学习型组织;强调注重学生的权利与自由,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集体生活;旨在促进成员的共同发展与提升。翻转课堂模式围绕学习问题展开,通过操作或实践任务深入:学习问题可能来自学生的课前学习、教师的课初测评、补充的拓展性作业等,教师或针对共同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或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深度指导,学生之间也可就综合性问题协作讨论;操作或实践任务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需要学生的实际参与、独立探索或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学生在与教师及同学的互动协作中实现知识积累、技能形成、心智发展,教师在指导与促进学生学习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可见,翻转课堂模式使课堂功能在“学习共同体”层面上得到实现。

(二)从“教师控制外塑”到“学生自发内生”:课堂议程设置的翻转与提升

议程设置是一个关于显要性转移的理论,即通过影响议题议程在大众媒介中的显要性,使媒介的议题议程成功转移为公众的议题议程。课堂的议程设置,作为传播媒介的教师是议程设置者,而翻转课堂模式使课堂议程设置实现了从“教师控制外塑”到“学生自发内生”的翻转与提升。

以往的课堂议程由教师控制。无论是近乎强制式地灌输教科书内容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还是在讲授时考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体验、激发思维想象、引入合作探究等的“被教师操纵的课堂”,教师均是课堂的主角: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重点的区分与突出、教学难点的认定与突破、教学练习的指向与形式、教学进度的安排与控制、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均由教师分析与确定、设置与建立、调控与推动;学生的需要与关注、想法与疑问、活动与经验等均依存于教师的发动、牵引与塑造,在课堂上少有机会表达、构建与实施。

翻转课堂模式的课堂议程由学生内生。首先,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此主动提出学习问题、自由表达思想观点、深入探索知识意义、协作完成实践任务;课堂成为了记录与呈现学生的学习认知、经验体会、实践操作、生命情感的载体。其次,课堂中的议题议程由学生设置。教师集中讲解的内容与学生先前学习或作业中的共有问题相关联;个别指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点、需要与体验;课堂活动的设计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创造能力为目的,强调学生间的沟通与激励、竞争且合作的关系;可见课堂的主体是每位学生,学生们应走到课堂的最前沿。通过学生自发内生课堂议程,推进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学习体验兴趣、学习方法态度的结合,促成了个人活动与合作活动、个体成长与共同发展的统一。

(三)从“接受式教学的秩序控制者”到“活动式教学的自主成就者”:教师角色重心的翻转与提升

翻转课堂模式的率先实践者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通过观察认识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在课上讲授和传递知识,他们可以自己学习和体会;真正需要教师在身边提供帮助,是在他们做功课遇到问题被卡住时,但这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翻转课堂模式将课堂时间规划为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及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从而使教师的角色重心实现了从“接受式教学的秩序控制者”到“活动式教学的自主成就者”的翻转与提升。

学生在以往的课堂中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课堂教学活动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为了整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课堂控制的最直接功能是保障课堂的秩序与效率。翻转课堂模式将学生的接受式学习过程放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完成简单的练习。通过开放课堂,为学生自主活动延续了时间、扩展了空间、增加了自由度: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教师帮助、同学协作等方式完成作业、操作或实践等活动;可以主动发出疑惑、自由发表见解、平等参与交流、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和个性特点,通过课堂活动设计,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自由。翻转后的课堂是活动式教学的课堂,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者。

翻转课堂模式不仅表现为教学时间的延长、教学空间的扩展,更是教与学行为的效应提升。课堂功能的翻转、教师角色重心的翻转、课堂议程设置的翻转,是基于对“技术用于课堂”所涉及的每个要素(课堂、人员、媒体、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水平要求和层次特点进行认真分析与细化而做出的教学改革。这种对课堂时间、教师角色、教学关系、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等的细化切分、合理配位、有序组织等,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的运用,是被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的原因所在。

二、“技术用于课堂”的新思维与新内容――翻转课堂模式的启示

(一)从“要素增长”到“流程再造”:“技术用于课堂”的新思维

从“要素增长”到“流程再造”,是指今天“技术用于课堂”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通过要素的新增、要素的成长来带动新的成长与发展空间,而更多地是通过要素与要素、功能与功能之间的重新关联、嫁接、整合,形成新的结构、新的流程、新的产品、新的功能,这就是今天“技术用于课堂”的新思维。

追溯以往我国中小学所开展的“技术用于课堂”活动,其基本发展逻辑可主要概括为“要素增长”。“要素增长”方式使“技术在课堂中运用的要素”得以丰富和发展:从幻灯与投影媒体,到视听媒体,再到交互与通信媒体;“要素增长”方式使“技术在课堂中的功能”得以丰富和发展:从信息的多元呈现工具,到资源的便利获取工具,再到全方位的即时沟通工具;“要素增长”方式使“对技术在课堂中定位的认识”得以丰富和发展:从学习对象,到教学工具,再到学习工具;“要素增长”方式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得以丰富和发展: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素增长”方式使“技术用于课堂的着眼点”得以丰富和发展:从技术的掌握,到资源的建设,再到环境的构建。课堂教学在新增加要素的背景下,由新要素与旧要素形成新的总体,通过总体结构的优化,使课堂教学与社会需要、时展相对应。

翻转课堂模式是在课堂要素增长到一定平台期,不是通过发现新要素,而是通过已有要素的配位翻转、功能组合、时序衔接等,使“技术用于课堂”具有新的发展空间。它通过课堂功能的翻转、教师角色重心的翻转、课堂议程设置的翻转等方式,将课堂教学的时间要素(课前与课中)、空间要素(课外与课内)、人员(教师、学生)行为及性能要素、媒体要素(资源、工具)等重新调整、序化、融合,实现要素的合理配位、功能的充分发挥、过程的精细组织,最终提高教学成效,即通过“流程再造”,通过要素与要素、功能与功能之间的重新关联、对接、融合,形成新的结构与功能。

(二)独特的需求主张、独擅的资源与能力、独到的程序步骤:“技术用于课堂”模式的新内容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模式的解释: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依此可知“技术用于课堂”的模式应具备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依据一定教学理论、稳定具体的教学操作程序、教学条件保障等要素。翻转课堂模式通过注重学生的需求主张、教师拥有独擅的资源与能力、形成独到的翻转程序来达到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

翻转课堂模式起初是教师为了帮助缺席课堂的学生补课,使用录屏软件将文稿播放和声音讲解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后来又发现学生对教师的需要,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刻;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旨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保存与重现,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完成教学任务”是宏观且显而易见的需求,“录制教学视频以保存与重现课堂教学”的需求、“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的需求是中微观层次的,是通过教师对“完成教学任务”需求的还原与挖掘而准确定位的。翻转课堂模式之所以受学生欢迎及得到推广,与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还原、挖掘、注重有极大的相关。

翻转课堂模式在课堂中持续而稳定的运用,需要教师独擅的资源和能力做支撑。教学视频资源是教师使用录屏软件将文稿播放和声音讲解过程录制而成,简便易行且系统化,即教师不需要掌握复杂的制作技能与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就能拥有系统化的教学资源;而且基于以往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准确预见到将教学视频资源用于学生课前学习的教学效果。同样,在课堂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及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需要依靠教师的学习问题创设能力、学习活动设计能力、学习机会提供能力、思维深度激发能力等;依靠教师对其所独擅的资源与能力的持续改进与提升,翻转课堂模式才得以在课堂中持续而稳定地运用。

富兰克林学院的 Robert Talbert 教授,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为:课前(观看教学视频、针对性的课前练习)与课中(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总结、反馈)。这个程序顺利有效地实施需要教学管理的细致执行、教学质量的严格控制,即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及完成简单练习、学生的学习问题在课中及时发现并解决、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疑惑的机会等,这些是构成翻转课堂模式的独到的程序步骤。

(三)导学案、异步教学法:中国实践对翻转课堂模式的借鉴

“翻转课堂模式”成功利用技术与资源支持学生的课前学习,使其迅速引起国内教育技术界的较多关注,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相继开始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翻转课堂模式不仅需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持续改进与提升,而且在移植到新的教学环境中还需得到精心的调校和修正。以往我国在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留下了许多珍贵经验,其中导学案、异步教学法的运用对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格外有益。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经由教师的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而制定,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问题探究、目标检测等内容。相对于包括文稿播放和声音讲解过程的教学视频,导学案中为学生课前学习所提供的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准确把握的重点难点、精到适用的学法指导、简明相关的知识链接、精心编排的问题探究等,均可为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前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提供借鉴。

异步教学法是黎世法教授将学生的六步学习(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与教师的五步指导(问题、方法、明情、研讨、强化)综合起来研究,建立的六阶段教学程序: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效应。异步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师的三种指导形式(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全体指导)与学生的五种学习形式(独学、对学、群学、请教教师、全体学)的有机统一;而在Zaid Ali Alsagoff 教授看来,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是实施翻转课堂模式的最大挑战,异步教学法的相关经验可供借鉴。

翻转课堂模式作为舶来品,我国教育界在对其谈论增多的同时,也应对其真正理解。只有在明确翻转课堂模式所适用的教学科目、教学情境、教学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所独擅的教学资源与能力,正确执行翻转课堂模式的操作程序,才能为我国的课堂教学创造真正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