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程标准”中的大语文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程标准”中的大语文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我认真研读了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发现了大语文观在课程标准中的体现。下面,我就“课程标准”的大语文观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学科特点的揭示,折射大语文思想

“课程标准”对语文科的性质作了清楚的论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句简洁,意蕴深刻。

首先,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整体,正是抓住了语文学科本质特性,折射出大语文思想。

其次,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把语文学习放在大的生活背景之中,树立大语文思想。

二、课程目标的构建,体现大语文思想

“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并不是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不仅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大能力,它包含着更深广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素质,是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这一目标,单靠课堂上读语文书、做练习卷是肯定不行的,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的素养。

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设计上,“课程标准”采用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相结合,纵向结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与横向结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相结合的方式,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目标。

对于总目标的设计,“课程标准”重点落实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求的是学生的大语文能力,求的是未来发展的基石,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对于阶段目标的设计,“课程标准”除了我们熟悉的“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充分地体现了其大语文思想。

三、学习方式的倡导,突出大语文思想

“课程标准”极其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打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和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扣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同时,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这些思想告诫我们:语文教学绝不能再走繁琐分析、题海长泳的老路,而应该用大语文思想作指导,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天地,关注其个性差异,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多姿多彩,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弘扬大语文思想

“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将“语文课程资源”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录音带、投影片,以及为语文教学配置的相应设备,如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等等。

第二类是课外学习资源。它范围广泛,包括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各类书籍和刊物;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现代媒体;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各类活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类馆所;布告栏、报廊、标牌广告等各类信息展示工具。此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大力弘扬大语文的思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大语文思想内涵深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反复体会。相信随着老师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教改必然会有一种全新的气象,那正是“课程标准”制订者所盼望的,也是语文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