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概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概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概率学习中常见认知误区分析

1.生活经验和直觉的误区

受生活经验和直觉误区的影响,学生对随机现象问题经常反应迟钝甚至误解,教学上需要澄清一些日常生活经验和直觉的错误认识。例如,在投掷硬币的概率问题中:

(1)投掷一次:反面;

(2)投掷两次:先正面,然后是反面;

(3)若已经投掷了5次硬币并且得到的全是正面,则再投掷一次,你认为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的概率大?

虽然这个问题涉及事件发生的独立性,对于职业中学高一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当让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会认为正面向上的概率大,这主要是借助于学生自己的直觉,但是事实与人们的直觉有很大差异,或者说学生有认知上的误区,无法用随机思想解释面前的事件。再如,抛100次硬币一定出现50次正面朝上吗?同年同月出生是难得的缘分吗?利用这些与概率有关的事例,既可以更好地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够校正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已形成的概率概念。概率科学地反映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有时概率反映的这个规律与我们的实际经验可能相反,然而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和认识,当经验累计达到质的飞跃时就会上升到与概率思维规律一致,学生的随机思维能力也就能够获得大幅度提高。

2.受确定性数学的干扰

学生学习概率知识自认为是近似值好像并不是必然的,由于职业高中介绍的概率统计内容还只是基础知识,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受到的教育都是传统确定性的数学思维,所以在概念的理解上学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职业高中数学采用概率的统计定义和古典定义引进概率概念的(教科书中没有直接写出),以抛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为例,按照统计定义,随着抛硬币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朝上的频率越来越稳定于■附近(但总不能稳定地等于■)。课本上介绍“抛100次硬币,差不多50次正面朝上, 50次反面朝上”,于是就误以为■是正面出现频率的近似值,是通过四舍五入得来的。按照古典定义,每次抛硬币时,两面呈现的几率是相等的,由于所出现的情况最多两种,所以正面出现的概率是■,它们硬币两面质量形状不可能完全均匀对称,所以各面出现的可能性也不可能是绝对相等的,他们对两面出现的概率是 ■也误认为是近似值。

二、对中职概率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通过对课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设计的数学活动较为简单,如抛硬币、摸球、抛骰子和摸扑克牌,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较为清晰的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没有教师听课的时候,一部分任课教师对设计的数学活动大打折扣,使活动流于形式。这时,部分教师把概率的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数字计算的教学,学生无法经历概率概念的产生过程,那么学生随机思想的培养和概率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无从谈起。基于上述分析,笔者给出了下列概率教学的建议。

1.概率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而不能处理为单纯的数字计算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经历一个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对于同一个问题,要设计不同的情境,不要总是2个红球,3个白球,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大,学生心理疲惫,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数学抽象,仅仅变成了简单的数字计算,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概率的热情就消耗殆尽。社会建构主义把学习看成个体理解和建构自己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更关心建构的社会性一面,认为社会对个体学习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赋予问题以现实意义,用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待这个现状。我们来看一道考题:某体育训练小组有2名女生和3名男生,现从中任选1人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我为奥运添光彩”志愿者活动,则选中女生的概率为多少?给原来的问题另设一个情境,既考查了学生对概率知识的理解,又让他们在社会热点问题中体会概率的应用,提高学习概率的热情。

2.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概率的认知策略

概率概念教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学会概率概念的认知策略,从而促进随机性思维的发展。揭示确定性数学与不确定性数学的联系。概率是一门不确定的数学,它的对象是随机的,问题的结果是动态的,但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质上是模式的、确定性的。教学中明确两者的联系,有助于充分揭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思维方式,用这两种推理来思考问题。概率只是对机会可能出现的一种度量,是对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所作的一种估算。学习概率所反映的随机性变化,往往能够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通过反复的训练和推理,展示其过程,学生就能从随机性思维研究中从偶然性中探求必然性,从混沌中寻找有序,所以在概率学习中我们一直在运用合情推理。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思维“陷阱”,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与必然事件的概率,必然会引发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概率随机性的学习必然不能沿用传统的训练方法,在概率学习中必须学会“用数学”的意识。它能够解决的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活”问题,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对定义、公式、法则、原理的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