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做到有效指导,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要“适情”

指导不是一种施舍与强迫。教师在实施指导时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开展活动。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指的是把每个学生当做平等的“人”来看待。包括:①师生平等――都是有尊严、有需求、有思想、有发展的活生生的人;②生生平等――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平等”(机会平等、待遇平等、资源平等……)的。

因此在指导过程中,要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学中要顾及全体,要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而不是几个优等生表演的舞台,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

2.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只有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才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进行提炼与组合,形成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恰当的指导与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在和谐的交流中分享不同方法,深化认识,提升思维水平。

可以说教师热情的鼓励、中肯的评价、恰当的引导使教学民主建立在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的基础上,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开放与有效。

二、指导要“适时”

一层含义是指导的时间要恰当。就是指导时,教师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的思维才刚刚开始,对新知还没来得及探究,教师就开始指导,会阻碍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同样指导也不要介入过晚,由于遇到了困难又缺乏帮组,学生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这时教师进行指导已经为时已晚了,一方面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使教学活动冷场。还有一层含义是指指导时机要准确。

教师的指导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指导需求时实施才科学、有效。

1.指导的一个最佳点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惑处进行。每一知识点的学习都存在着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

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倍数和因数》一课时,怎样又准又全地找到36的因数,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难点。寻找36的因数,大多数学生根据因数的意义,想到哪个就写哪个,这就是学生的“自然结构”,“自然结构”的缺点明显就是不能做到“有序”,而有序是寻找因数的关键。

引导学生从无序到有序的找出36的因数,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张练习纸:36的因数有:( ),我是这样想的:( )

师:下面请学生完成,请在方框内写上算算式。

展示生1作业:36的因数有:6、6、4、9、12、3我是这样想的:6×6=36,4×9=36,12×3=36。

师:你认为这个同学写的怎样?

生2:他写的不全,少一个2×18=36。

师:那我们帮他添上。还有吗?

生3:他写的比较乱,并且还少一个1×36=36。

师:好的,我们再给他补上,那你认为怎样写就不要补了?

生3:要有序的写。

师:有序的写,这个词用的好,大家同意吗?(板书:有序)

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完整到完整、从无序到有序逐步规范、形成方法,帮组学生从寻找因数的原始“自然结构”逐渐建立起寻找因数的“知识结构”。

2.在矛盾冲突时引导。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矛盾冲突,此时的学习是强烈的,教师的适当引导将会使得水到渠成。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观察物体》这一节课,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很多学生会说出可以看到四个面或者两个面,一方面是由于所观察的文具盒比较小,再加上学生观察时的角度的偏差,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观察的时候头和身子不能动,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如果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结果,教师可以借助于拍照或摄像头进把所看到的三个面直观地呈现出来。进行验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3.在拓展深化时指导。还有一个指导点,应该是在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发散、能力还可以得到提高,在教师的预设外,还有文章可做,学生还有潜力可挖,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点拨、引导、示范进行拓展、进行深化。这也可以称为“锦上添花”。

三、指导要“适度”

教师在实施指导时要把握好指导的度:

1.指导不是包办代替,不是完全的告诉和给予。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事无巨细的告诉,更不是越俎代庖式,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困惑和困难。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能,要防止过度的指导,使学生“不劳而获”,失去经历走向成功的过程或在失败中反思、学习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扶”的太多,使学生丧失了自主探究的习惯与能力。

2.指导也不是“点到即止”蜻蜓点水式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要防止不够充分,指导一定要做到位、做细致。

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兴趣、爱好和需要。另一方面,加强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处理好教师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的辩证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