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如何提高数学考试得分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如何提高数学考试得分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考试是一种抽样调查,考试是一种选聘手段,它具有检查考生学习效果的作用。通过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掌握教学大纲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技巧的实际情况。随着教育的发展,考试题变得越来越偏向于测试考生某方面的能力水平。然而,有些同学平时学习很好,但一到考试,甚至关键性的考试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焦虑、怯场等心理因素严重地影响着他的考试。如何在各类型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呢?教师必须注重考生能力的培养,教会考生适应考试。应试,是一种能力;应试,是一种才华的展示。应试的技巧,最终体现在提高考试得分率。要提高数学科的考试得分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有备而战 考试的意义在于复习,考前准备主要指知识上的准备。做好系统认真的复习准备,胸有成竹,才能考出好成绩。无准备之仗,不击自溃;未雨绸缪,才能掌握考试主动权,周密布局,注重复习方法,夯实基础,必能有效提高考试成绩。

1.1 详细计划,合理安排:教师组织复习前,应先制定计划,告知于学生,并指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亦制定适合自己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将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指导学生在计划中务必纵容自己的好恶,一定要有张有弛,把循环复习,强化复习,最后复习有机结合,化学生被动复习转为主动迎战。在实施复习计划中,教师要督促学生有效合理利用时间,克服拖沓现象,提高复习效率。

1.2 注重基础知识有效地进行复习:《应考的王牌――彻底掌握基础知识》这本书进一步说明基础是知识体系的根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领和工具。根据复习纲要,从课本入手,上复习课预习后认真听讲,并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经常回顾以往知识,先复习,再加强练习。注重变式练习,“万变不离其中”,学生已经夯实基础,考试难就难在命题者将数学知识设立了背景,打了埋伏,弄了手脚,做了包装,这就足于搅晕考生的头脑。教师必须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如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

下册p22复习题16、已知a+1a =2,求a2+1a2的值。

引导学生分析,可由已知到所求,亦可由所求到已知,并示范性板书过程,尔后让学生做变式1、已知a-1a =32 ,求a2+1a2的值;变式2、已知a2-2a+1=0,求a2+1a2=32的值。再如,第二十章p104例2、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变式一: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是对角线AC上的三等分点,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变式二: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BD 于E、CFBD于,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明理由。

图1图2图3

变式三:如图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AE=CF,M、N分别是AB、CD上的点,AM=CN求证:四边形MENF是平行四边形。变式四:(P106练习1)如图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对角线相交于点O,E、F、G、H分别是AO、BO、CO、DO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请说明理由。变式五:(P106例3)如图6,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F=CH,DE=BG,求证:EG和HF互相平分。

图4图5图6

这样的变式训练,让考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拥有这样的数学变式思维,就很容易提高数学考试得分率。

1.3 三轮复习,逐步深入,把整个知识体系烙印在脑中。如7-9年级学段《数学》(华师大版)的知识体系可分为三个模块:数与式、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每一模块的《课标》要求的难度、深度、广度,教师必须囊括于胸,在复习中指导学生与课本结合,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把稳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学生应在前面阶段就把每一模块的章、节、每节知识点均完善成了知识网络图。这一阶段考生要把以前整理的一览表拿出来,专心再看一次,设法将那些顺序记在脑海中,同时要结合以往所做的一些常规练习,尤其是做错的那一部分,要善于自己发现问题,甚至可以在脑海中浮现、猜测一些考试题。

2.调节身心,准备迎战 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应试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保持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平静的心理、增强考试的信心,是提高数学考试得分率的必备条件。

2.1 克服怯场、焦虑、消除紧张,保持良好临场状态。考试成绩的好坏与情绪是密切相关的,而考前紧张、焦虑、怯场均是考试正常发挥的致命因素,都会影响考试成绩的得分率。针对紧张,教师要指导考生学会“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熟悉考试环境,放下思想包袱,进行放松,缓冲一下,平静地对知识来一次大检阅,消除过渡的精神紧张和疲劳。对于焦虑,其可以分为高度焦虑、低度焦虑、中度焦虑,前两者都会制约好成绩的取得,后者既能让考生认真对待考试,为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又不会顾忌考试结果而患得患失,拥有这样的心态参加考试,往往不会失误,甚至能超常发挥,教师要在考前尽可能地将考生的心态调节到这样的状态。就怯场而言,可以教会学生几招:平静心态法、自我暗示法、思维转移法、解除疲劳法等。把前三者克服后,然后集中思想,稳定情绪,消除自卑,确立自信,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将考生调节到良好的临场状态。

2.2 保持充沛的精力,规律的睡眠,充分的自信心,并劳逸结合,将自己调节到最佳状态。在紧张、繁重的总复习后,脑力极度疲劳,体力消耗很大,这时应组织考生好好休息三五日,适当参加一点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充满自信,并把觉睡足,使精力得以短暂的休息。保证临考前精力充沛,精神振奋,遇到问题能驾轻就熟,遇到难题攻克机率也大大提高。同时了解和承认自己,认识和面对现实,保持昂扬的斗志,将考生调节到最佳状态。

2.3 减轻压力,轻装上阵。临考前想好万一考不好的“对策”,不要去想考试成败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要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把这些问题都处理好后,便可轻装上战场了。

3.讲究策略,沉着作战 正确、良好的应试方法、技巧、策略,沉着的作战,是提高数学得分率的秘诀,其应试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通读全卷,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当领到数学试卷后,五分钟之内要准确无误地写好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然后检查试卷名称、页码顺序,版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一定要听清监考老师提出的要求,最后将试卷浏览一遍,了解试卷结构、题型、分量,弄清题目总数、各题重点,不同分值,迅速做一个时间规划。时间分配原则:一定要设法使掌握的学习内容赢得分数,时间安排勿墨守成规。当读到熟悉的题目时,应暗示自己又可以拿分,切忌把注意力集中到生疏、吃力题上,切忌口算心答选择题。若统观全卷后还有时间,则应认真完成大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证明体、方案题、压轴题等)的审题。

3.2 全神贯注答题,正确对待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考试时精力一定要集中,考场上一定要细心,细心答题要求重视每一题,每一分。警惕自己,简单问题比困难问题容易出错,常规题目不要贸然决定,答题时千万不可犯经验主意。为了集中精力写答案,可以把疑问的、容易忽略的事项在题的空白处先做个记号,连续碰上三个难题时,不妨先休息一下,调节大脑清醒后再作答。对问题的含义不太清楚时,应去理清:解题的条件、发问事项、解题规则、写答案的地方。作答中途给难住时,应立即断然放弃,带有剩余时间再来解决它。一时想不起时,要学会改个道,绕个弯。遇到全然不懂题目时,应镇定不乱,迅速在脑海中收集相关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联想。当二中择一而迷惑时,一般而言,最先想起的答案才是正确的答案。答案无法写得条理井然时,应重审问题意思,再思考和整理答案。试题大致写完时,要不断检查答案。获取高分的秘诀是:遇到难题不紧张,突然忘记不慌张,生疏题不放弃,未完全了解题意不要轻易动笔,抓住答题要点,不必赘述,举棋不定,坚持第一印象。

3.3 书写快、齐、准,掌握好应试技巧。一般考试,不是量多,就是质高,因此,书写要快,内容要准,卷面整齐清洁。应试技巧是:有效使用相同时间,事半功倍;做题与题之间约停5-10秒,以免前因效应影响下一题;想不出的答案可将想法倒置;想出好几个答案时,要写出来进行比较;考试时间要结束时,不要再尝试新的问题;乘胜追击,解决难题;完全没有信心时,猜题。

4.清醒头脑,稳定情绪,保持旺盛的脑力,冷静查缺补漏,做好检查工作,交满意答卷 当答卷完毕,大脑不免有些疲劳,这时可用“转移法”,“穴位按摩法”等来调节自己的脑力,使心情愉快、放松,调整坐姿,稳定情绪,调控应用好神经细胞的节奏性,保持旺盛的脑力,做好检查工作。检查时切忌粗心大意,盲目轻率,慌乱急躁,防止自我怀疑,一以错改正,未想出正确答案之前保留原答案。最后检查答案时,一定要看清楚问题的本意,应该变换思路,采取不同的方法。检查的方法与步骤是:(1)查卷是否完整,核对页码,考号、姓名、座位号是否写准;(2)是否有漏做题;(3)检查时应先容易、省时、错误率高,自己不太把握的题目,后检查难、费时、错误率低,把握率大的题目;(4)特别重视大题的答题步骤及要点是否完善齐全;(5)检查答案是否要作必要修改或适当补充。关键检查时要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验算过程,来验看答案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组织好了复习,夯实了基础,调节好了备战心态,掌握好了应试技巧,临场发挥好,这是提高数学考试得分率的必备过程。

参考文献

[1] 新成长学习研究机构著 《如何有效提升你的考试技巧》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58414

[2] 刘畅编著 《应考的王牌――彻底掌握基础知识》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39244

[3] 柳斌 《创新学生培养全书》 九洲图书出版社

[4] 张兴 《教育创新时间指导》 光明日报出版社

[5] 鲁娅萍 《动中求思 练中求新》 2003.5《教育艺术》

收稿日期:2011-07-1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