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病毒性肝炎从湿疫论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病毒性肝炎从湿疫论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论治文献为起点,以现代医学认识为基础,用以因明病的方法命名,病毒性肝炎属于温病范畴。其病名为湿疫,发病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治当祛邪、调中并重,兼顾气血虚实。且一法为主,多法联用,并力避苦寒滋腻之品。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中医药疗法;湿疫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83-02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累及肝脏的全身性传染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中医药诊治此病,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无确切病名、病机条件下的辨证论治,往往无的放矢。今提出肝炎从湿疫论治一说,抛砖以引玉。

1 病因为湿疫

作为一种特异的温邪致病因素,肝炎一般具有自限性发热。饮食不节,嗜好烟酒;忧思恼怒,肝胆失和;母婴相感,房劳伤肾等。使邪入中焦,内外交困,则湿热疫毒难除。所以湿疫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症虽复杂多端,总以湿困为主,兼挟疫毒。以80例乙肝为例,其活动期症状出现以疲乏、食欲不振、腻苔、便溏、呕恶者多见。其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显示:8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中,湿热中阻型33例;肝郁脾虚型有27例[1];处方用药方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药清热利湿药虎杖为56%,白花蛇舌草536%,蒲公英515%等[2];从病程来看:肝炎多迁延难愈,尤其是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常与人体染色体上的脱氧核糖核酸发生整合,使整合后的乙肝病毒不易被消除。即使是乙肝病毒携带者(ASC),也有半数以上会逐步转变为肝硬化、肝癌[3]。这与湿性粘滞,重浊缠绵相似。故肝炎之病因多湿疫相兼,湿重多变症,如慢性活动性肝炎(CHA),肝炎后肝硬化等;热重则为疫,如急黄之类。

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它并不独立于温病而存在。用湿疫来概括肝炎的病因,并作为新的瘟病病名,体现了中医学以因明病的理论思维。

2 病机与发病

湿疫之邪左右着肝炎病程与愈合,而其发病之关键,取决于正气强弱,脏腑功能损害程度及湿疫盛衰变化。若正不胜邪,湿疫入侵,直犯中土,留恋未尽,卫分证即可出现短期发热,恶寒,关节酸痛,身困倦怠,纳呆厌油腻等;湿疫蕴中,肝胆湿热,邪盛则实,而见高热,黄疸、呕恶、腹胀,烦躁嗜睡等气分症;少数则伴肌肤红斑,神昏谵语,呕血便血,项强不灵。次热入营血是也。

湿者,地之气;疫者,天之气,湿疫两分,则病轻而缓,如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SC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之类;湿疫两合,其病重而速,如急黄之流。且湿疫蕴久,还有虚实之分。若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每兼少阳三焦;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多兼顾阴肝木,而出现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证,脏腑虚衰,气血失和,邪气蕴结不解,肝络受损,西医学呼为肝纤维化;病及下焦,湿瘀互结,疫入营血,气滞血瘀,则病为鼓胀(肝硬化腹水),赤缕(蜘蛛痣),红斑(肝掌),面色灰褐(肝病面容),甚或积块(肝癌)等病变。

显然,湿疫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和三焦辨证学说,病位在肝、胆、脾、肾;病机依次会出现湿疫入侵,湿疫蕴中,疫入营血,气滞血瘀的发病经过。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3 辨证论治

湿疫病中医药治疗,宜着眼于实中有虚,多证挟杂,故扶正,活血,理气贯穿始终。治当祛邪、调中并重,调畅气血,辨虚实兼顾,双向调节,才能阴平阳秘。且一法为主,多发联用。常忌苦寒滋腻之品。

31 初期(湿疫入侵) 主要包括肝胆湿热证,湿热中阻证和急黄。其病速且多属实。可选用茵陈蒿汤,三仁汤、清开灵针等,或按黄疸病病论治。对于湿疫留恋,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如血清HBVDNA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予清热利湿、调和肝脾之剂。拟基础方:茵陈30 g,垂盆草30 g,白花蛇舌草30 g,人参叶20 g,柴胡15 g,黄芪30 g等。

32 中期(湿疫蕴中) 其证有4型。其临床表现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4]。(1)脾虚湿滞型 多见于肝炎活动期或肝炎后嗜酒者,以脘腹胀痛,纳呆欲呕,倦怠头昏,嗳气反酸,食不知味,苔腻脉滑为主要表现,予基础方加土茯苓30 g,白术20 g,薏苡仁30 g,法夏15 g,泽泻20 g,葛花20 g;湿滞化热者,酌用制大黄10 g,板蓝根20 g。(2)肝郁脾虚型 以胁肋胀痛,脘腹痞闷,太息易怒,口苦咽干、纳呆、便溏主症,基础方合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3)肝肾阴虚型 多因水不涵木而成,此型多伴有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害,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多梦遗精,身半以下汗出,舌红脉细数等。

基础方合一贯煎或基础方加首乌20 g,黄精15 g,生地15 g,枸杞15 g,佐以巴戟天10 g,肉苁蓉15 g于水中补火,以阳中求阴。(4)脾肾阳虚型 此型以腰腹胀痛,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腹胀如鼓,双足浮肿,面色黄白,倦怠眩晕,舌胖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为常见症状。基础方合真武汤或肾气丸,加仙灵脾15 g,肉苁蓉15 g,砂仁5 g以温里助阳,若肝阳不足明显者,症见:胆怯易惊,性情忧郁,胁痛肢软,纳呆便溏,苔白脉沉,则再加桂枝10 g,台乌15 g枣皮20 g以补肝阳。

33 后期(脉络瘀阻) 其证分3型。(1)肝络受损型(肝纤维化形成) 症见胁痛隐隐,时作时止痛有无定处,情绪波动等疼痛加剧,伴上腹痞闷,纳呆倦怠,自汗盗汗,腰膝酸软,舌躁红,苔薄,脉细数等,多以B超及病理切片确诊。基础方合复元活血汤加味,或以黄芪首乌化纤汤(黄芪30 g,首乌30 g,灵芝30 g,垂盆草为60 g,丹参15 g,赤芍30 g,泽泻30 g,薏苡仁30 g,玫瑰花7 g,厚朴花7 g,藤梨根30 g)合金水宝胶囊治疗[5];(2)湿瘀互结型(肝硬化腹水) 症见蜘蛛痣,肝掌,肝 病面容等。基础方加丹参30 g,甲珠5 g,牡蛎30 g,赤白芍各15 g,白芥子20 g,橘络15 g,大腹皮20 g;或参照鼓胀病辨证论治。(3) 疫入营血,气滞血瘀型基础方合膈下逐瘀汤,血府祛瘀汤,化积丸之类,或参照积聚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薛焕德,刘晓艳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8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8,39(8):476~478

[2]洪慧闻,王江河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临床治疗特点分析[J].中医杂志,1997,38(12):732~734

[3]贾克明加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12):797

[4]中国中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在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中医杂志,1992,(2):39

[5]陈汉诚,翁伦华黄芪首乌化纤汤合金水宝胶囊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155~157

(收稿日期:2012-04-09)*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NO:2010MZJSGX08);国家民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NO:2012BAI27B04)

作者简介:牙廷艺(1956年~),男,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壮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