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思想品德课中的时事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思想品德课中的时事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密切联系时事,通过时事来阐述道理。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功能,笔者们只有将课本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理论知识才会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养成学习时事的良好习惯,从而更加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起孩子学习的愿望,让他们自觉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创新思路,把课本与时事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支架中不断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终实现“自主学习”。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构建塑造人的心灵的德育课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予以保证。

社会现实永远处于动态生成的进程之中,而政治教材相对而言处于静态过程中。因此,必须要以“动态”的现实去丰富“静态”的教材,也就是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并且用它解释、证明教材内容,或者运用教材知识解释、分析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

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更广,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思品课就是讲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时事资源新鲜真实,传播广泛、具有说服力,拉近了学生与“政治”这一严肃话题的心理距离和感知距离。思想政治课本身有明显的德育取向,而时事资源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的时事热点,对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中学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更符合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因而也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通过了解近期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等内容,使中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提高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

要使学生能通过时事的学习,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形成社会主义情感,培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光是从表面上了解一些时事的现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时事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才是最重要的。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1、时事播报,激发兴趣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他们的自笔者意识增强了,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学习和集体活动的主体,并且也意识到自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成员,学习上不喜欢别人过多地干涉和包办代替。笔者在时事教育中有时采取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课前三分钟的“时事播报”,让学生自由组合,一般三至五人为一组,每组让一名代表播报近期的国内外新闻,组内的其他成员作简要补充或点评。通过“时事播报”,一方面拓宽了学生视野,增长知识,调动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时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热点时事只是感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理性思考。时事重点与热点的问题很多,很多问题都是可以与课本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的。所以,教师不能仅限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大事,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更关键的是要能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达不到比较高的层面,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时事、认识时事。

时事内容虽然是当下发生的事件,但都有着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意义。需要关注者从一点出发,发散开来,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历史地思考,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所限,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这些事件时补充必要的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近一个学年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求知的欲望也越发强烈起来。笔者在继续保留“时事播报”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每周举行一次小型的“时事综述”。笔者先给学生示范开设了一次“时事综述”,然后指导一些对时事学习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时事综述”的实践,培养了几名很受学生欢迎的时事综述员。这些活动都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总之,对初中学生的时事教育应放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应时刻做有心人,正确引导,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肩负起当代青少年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让学生养成学习、关心时事的好习惯,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承担起育人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