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中的“助学”和“育人”问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中的“助学”和“育人”问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当前,部分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以何种物质形式救助贫困生,对他们因经济窘困造成的成才困难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将助学政策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作者通过阐述“助学”和“育人”相结合的重要性,分析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健全、助学育人脱节、心理扶助薄弱等现实问题,从经济资助、心理扶助、能力提升方面寻找对策,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全面教育帮扶贫困生。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贫困生 助学 育人

贫困生作为独立学院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教育投资大,使得他们无力支付求学所需的教育费用,某同学不仅物质生活窘迫,还承受较重的心理压力,普遍缺乏良好的社会人际支持,生活在经济、精神及社会资源等交织成的多重贫困之中。为了构建以“助学”为基础、以“育人”为目标的资助工作体系,独立学院应将资助工作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构建激励助学、实践育人和能力提升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中“助学”和“育人”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资助效果的需要。

以“奖、助、贷、补、减、勤”为主体的传统资助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资助工作的开展,该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体系内部构成不尽合理,缺乏逻辑性;贫困生认定模式单一;资助后期的教育管理没有和学生成长成才有效衔接。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解决经济困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只是最初目标,最终目的是激励贫困生成长成才。[1]没有教育只有帮困,或者脱离帮困只谈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资助的效果,达不到资助的目的。因此,独立学院要树立助学和育人相结合的理念,合理有效地使用资助资金促进学生发展。

2.促进贫困生成才的需要。

贫困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被动或主动地放弃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但他们对成才的渴望并不亚于其他学生,甚至更为强烈。无论是经济解困还是思想解困,都是帮助贫困生能与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现有的某些资助模式强调解决经济困难,而忽视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和能力提升,不利于贫困生真正实现自强自立,一定程度地制约了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独立学院的资助工作要在关注贫困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搭建合适平台,创造有利条件,增强成才动力,激发其自信心和自强意识。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需要。

学生个体差异的复杂,他们有年级、专业之分,还有学习困难、生活困苦、心理困惑的区分,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性。[2]对贫困生而言,他们面临着生存、求学、就业等压力,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对这些学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危及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针对独立学院贫困生的思想实际,选择不同方法,对症下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在经济、精神和能力上获得成就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模式单一,缺乏严密性、完整性。

独立学院都有区分贫困生的一套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首先,生源地贫困证明标准不同,其次,没有具体量化考核的认定指标,现有的衡量贫困的标准有:单亲家庭、下岗或失去劳动能力;孤儿;低收入家庭等。这些标准确实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贫困标准是动态发展的,家庭经济情况也是变化不定的,学生家庭收入和消费状况无法准确统计。另外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贫困证明可信度不高。由于受到较大利益的驱动,有相当数量并不贫困的学生,冒充贫困来获取各种资助。他们在填写家庭困难认定表时虚报、瞒报、谎报,而且有些民政部门对当地的每户家庭并不了解就开具证明,给贫困生信息的甄别带来困难。某些贫困生认为贫困是不光彩的事情,不愿意透露真实困难情况,结果不能把有限的资助资金合理利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

2.资助工作存在观念误区,资助与育人环节脱离。

在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工作重点多放在日常事务的操作如贫困生信息库更新、助学贷款申请程序管理、救济性资助的发放等方面,而对贫困生的精神扶贫、能力扶持关注较少,资助与育人环节处于脱离状态。例如:有的贫困生把贫困当做耻辱,过度自尊而导致心理自卑严重;有的贫困生把贫困当成理由,总是抱着“等、靠、要”思想;部分贫困生为了获得更多资助弄虚作假;还有的习惯享受“免费午餐”而丧失自立能力等。通过经济资助可以解决物质之需,但不可能解决因贫困产生的其他问题。

3.奖助学金解困作用不明显,心理资助薄弱。

奖助学金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部分贫困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够,不能获得奖助学金。虽然奖励资助面比较广,但是获得奖励的贫困生人数不多,奖助学金解困作用不明显。另外在调查中发现,独立学院贫困生要面对周围出手阔绰的同学,消费反差很大,他们有比普通高校贫困生更强烈的自卑、自尊、焦虑、攀比和幸福感缺失等错综复杂的心理特点。心理上无形的压力,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同学交往中非常拘束,在人际关系中往往采取冷淡、回避的态度,不喜欢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

4.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能力提升困难。

独立学院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担任学工助理、图书馆协管员、实验室助理和后勤服务人员等方面,“粥少僧多”,勤工助学岗位明显供不应求,同时这些岗位范围窄、稳定性差、技术含量低,不能有效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独立学院的弱势群体,贫困生既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又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独立学院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相比,择业竞争意识不强、职业风险意识较低、求职行为模式单一,因此,出现了贫困生就业能力比较低、专业能力基础弱、实践与创新能力不突出等若干困境。[3]

三、对独立学院贫困生“助学”与“育人”紧密结合资助体系的思考。

1.创新完善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贫困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部分,直接影响到资助的效果。鉴于家庭经济情况的动态变动,学校可采用每学年重新认定、动态管理的“全过程”认定模式,结合学生入学档案、与家长联系,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成立以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学生代表为主的民主评议小组;还可以利用校园卡数据流的信息,如就餐费用、图书馆资源使用情况、月平均开销、考试成绩记录等提高贫困生认定的准确率。针对在认定中部分证明材料不可靠等因素,从入学开始,加强学生诚信观教育,引导学生据实申请,而且将其信用度纳入评奖评优范畴。要根据个体差异的不同,分类指导。对于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确保他们享受到资助政策带来的温暖;对部分发展受阻型的贫困生,可提供学习特有技能的机会,提高综合能力。

2.激励助学与实践育人双管齐下。

首先要给予物质激励,建立学费减免与贫困生学习及日常行为表现相挂钩制度,不仅能解决学费减免对贫困生之间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的公平性问题,更能有效激发贫困生争取进步的动力,消除“免费午餐”的思想的影响。其次进行精神激励,注重表扬,对贫困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适当的表扬,甚至在其成绩突出时,给予一定的荣誉或嘉奖,增强其进步的动力。教育者应该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有偿”性质的社会资助项目,以不同的形式亲身实践,从中了解社会并体验经济资助的来之不易;还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等各种载体,通过组织活动,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专业技能,让他们不再感觉力量单薄,而是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3.探索合作教育模式,实现学习、资助、就业一体化。

独立学院贫困生除了面对经济上的压力外,对就业前景的忧虑,也成为一个严重的心理隐患。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尝试引进一种“合作教育”的模式,帮助贫困生实现学习、资助、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的理念最初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提出,它的内容是,部分专业学生一年中必须有一定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实习,这种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被称为“合作教育”。[4]长期以来,在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那么是否可以运用合作教育的理念,尝试与企业定单式的开展合作呢?企业与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将企业资助与贫困生实习、就业相结合,让贫困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企业服务,既能获得经济收入又能得到实践锻炼。

4.关心贫困生的内心世界,提供心理资助。

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要解决经济困难的问题,更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服务,帮助他们解除精神压力和心理困扰,提高自我认识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塑造健全人格。首先要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对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及个性特点、心理素质有准确的了解。其次尽力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考虑到贫困生敏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注意保护其隐私和自尊,避免造成无意的伤害和刺痛。再者,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生掌握适当的心理调适技巧。最后,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独立学院应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辅导,教会他们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敢于面对和正视困难,真正实现从精神上脱贫。

5.拓展勤工助学渠道,着重能力培养。

对贫困生而言,经济贫困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而个人能力的单一和欠缺,则有可能成为导致他们终身贫困的威胁性因素,只有在能力提升上对贫困生实施关怀与扶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勤工助学正是帮助贫困生自立成才的重要渠道,贫困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自我解困、自我资助,同时还学到课堂所学不到的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成长。[5]一方面,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内延伸,从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智力型转化,开放后勤管理、文印中心、实验室等场所,鼓励贫困生从事助研、助教、辅导员助理等助学岗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岗位还可以向校外拓展,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广泛联系,开展校企合作教育,鼓励贫困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及早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

总而言之,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继续实施“奖、贷、助、补、减、勤”为主的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基础上,独立学院要坚持济困助学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通过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方式将“育人”内化到资助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庞俊.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何祥林,谢守成,等著.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朱艳丽,李庆波.制约贫困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 河北企业,2008.07.

[4]李有观.美国的合作教育[J].世界文化,2000.3.

[5]周文华.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策略.三峡大学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