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6层螺旋CT斜矢状位重建在椎弓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6层螺旋CT斜矢状位重建在椎弓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16螺旋CT斜矢状位重建椎弓峡部裂的方法及应用价值。 方法 腰椎峡部裂100例,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层厚0.625 mm,利用“思创”软件进行平行于椎板斜矢状位重建,对其峡部崩裂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100例患者斜矢状位重建图像解剖结构与传统腰椎斜位片图像相仿,均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峡部崩裂、骨赘及断端移位情况。 结论 16螺旋CT斜矢状位重建椎弓峡部裂方法简单,图像直观、清晰,应为首选重建方法。

[关键词] 椎弓峡部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816.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098-02

椎弓峡部裂是指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细狭延续部分断裂,又称为椎弓崩裂,约5%的成人可患此病;常用X线斜位平片和CT轴位平扫进行诊断,但由于脊柱解剖结构不规则、复杂,椎弓峡部与立体的任何平面均不平行,常会出现漏诊。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椎弓峡部裂的诊断率得到明显提高。本文对我院确诊的100例峡部裂患者行16螺旋CT扫描和斜矢状位重建,旨在探讨该技术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和诊断价值,提高对峡部裂CT斜失状位重建图像征象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以来10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均行16层CT螺旋扫描,并常规薄层重建和斜矢状重建,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16~85岁,平均5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伴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病程1 周~25年。

1.2 扫描方法及后处理

采用GE Light Speed 16多层螺旋ct机行T12椎体至S1椎体非增强螺旋扫描,准直为4.0 mm×0.5 mm,进床速度9.37 mm/s,螺距1.375,扫描条件为150 mAs,120 kV。将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取薄层轴位重建图像数据,层厚与间距均为0.625 mm,矩阵512×512,并传入工作站中,利用“思创”工作站相关软件分别平行于一侧椎板方向进行斜矢状位重建,重建间隔0.3 mm,获得兴趣区的MPR图像,常规采用骨窗观察轴位及斜矢状位MPR图像。

2 结果

2.1 扫描结果

100例中同时存在双侧峡部裂的有91例,单侧峡部裂9例。其中L5 74例(包括单侧6例);L4 22例(包括单侧3例);L3 4例。11例患者同时发生在2个椎体。伴有椎体滑脱者75例。按Meyerding法分级,52例Ⅰ°滑脱,20例Ⅱ°滑脱,3例Ⅲ°滑脱。

2.2 CT表现

2.2.1常规轴位原始图像椎弓崩裂的表现是“裂隙征”或“双关节征”(图4),本组显示91例,占91%。40例峡部断端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85例有椎小关节边缘骨赘,25例显示侧隐窝狭窄及黄韧带增厚,61例伴有椎间盘膨或突出。

2.2.2 斜矢状位重建图像本组显示率为100%。类似于平片双斜位所显示的“狗颈项圈征”(图2、3),形态逼真、无重叠,峡部裂直观、容易判断,表现为自后上斜向前下方的裂隙,断端稍膨大、明显骨质硬化,断面欠光滑,部分粗糙呈锯齿状。75例伴椎体滑脱者峡部裂断端均有不同程度分离、错位(图2,3),断端见碎骨片35例。

3 讨论

所谓椎弓峡部裂是指椎弓上下关节之间的狭细部分骨质缺损,连续性中断。是临床上常见腰腿痛原因之一,又称为椎弓崩裂,约5%的成人可患此病。峡部裂多发生于双侧,常常导致椎体滑脱。

传统方法是通过X线45°斜位投照,片上呈狗形投影,峡部位于其颈处。侯树勋等[1]认为仅仅约20%椎弓峡部裂在45°侧斜位片能清楚显示,Saifuddin等通过对34例椎弓裂患者进行45°斜位片和CT平扫观察,结果显示椎弓峡部裂隙角度变异很大,是影响X线拍片结果的重要因素,除非伴有椎体滑脱,大多数椎弓峡部裂在45°侧斜位片上不能显示。因此传统斜位平片不应作为判断椎弓峡部裂的有效办法。

MSCT具备快速、薄层大范围扫描及可提供高质量的三维信息图像的优势[2],提供清晰图像的同时也为后处理提供了可能,在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占主导地位,对复杂解剖结构的骨骼疾病检查更是如此[3]。常规轴位图像腰椎峡部裂的CT表现为“裂隙征”或“双关节征”(图4),断面不光滑呈“锯齿状”,断端骨质密度增高,部分可见碎骨片,其后下方小关节常退变,局部椎管狭窄。本组轴位扫描峡部裂准确率91%,虽能显示椎弓峡部裂隙,但由于层厚较厚,部分容积效应影响病变显示,而且不能在同一层上显示多个椎弓、小关节、椎体,无法判断椎体滑脱,峡部裂隙容易误为正常小关节而漏诊。

充分利用多平面重建(MPR)功能,根据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直观的信息,不受患者脊柱侧弯、不正的影响,无需重复扫描增加X线辐射,却能得到高分辨率峡部裂图像,笔者自2009年以来通过螺旋CT采集的容积信息进行平行于椎板方向(图1)的斜矢状位重建,取得了满意效果,本组准确率达100%,斜矢状位重建图像类似于平片双斜位所显示的“狗颈项圈征”(图2、3),形态逼真、无重叠、峡部裂直观、容易判断,表现为自后上斜向前下方的裂隙,断端稍膨大、明显骨质硬化,断面欠光滑,部分粗糙呈锯齿状;而且显示扫描范围内的上下关节突及其小关节间隙(图2、3)和椎体及椎间隙。由于斜矢状位重建图像能全面显示椎弓峡部裂切面和周围正常椎弓峡部骨性结构,使椎弓峡部裂隙与小关节间隙在同一矢状长轴切面上分别位于各自固有的解剖部位,形成明显对比,使椎弓峡部的裂隙容易辨认,避免了横断面图像上椎弓峡部裂与小关节之间的混淆,大大提高了峡部裂及断端错位的检出率,同时腰椎矢状位长轴MPR图像还能显示所有椎体及排列,发现椎体轻微的滑脱[4]。笔者认为此方法简单、实用,建议腰部CT患者均进行常规斜矢状位重建,以便提高峡部裂的检出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避免漏诊及误诊,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孙玉鹏,侯树勋. 腰椎峡部裂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9,9(1):10.

[2]丁长青,李军,史志卫,等. 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椎管狭窄的CT诊断[J]. 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