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欧\日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欧\日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

魏作磊(1976--),河南滑县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1979年以来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服务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是推动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动力,但是以批发零售与餐饮旅店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通讯业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仍是发达国家服务业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回顾了服务业比重提高的理论解释,最后给出了针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服务业结构;美国;欧盟15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1-0036-07 收稿日期:2009-09-01

一、引言

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些规律性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占GDP和全社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clark,1940;Kuznets;1971;Chenery,1986;等)。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达到甚至超过了70%(表1)。2007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分别仅为40,1%和32,4%①。发达国家的实践以及中国与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的巨大差距提示我们: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促进服务业就业增长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事实上,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发展服务业缓解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

但是,与工农业相比,服务业包含行业繁多且各行业的属性差异显著。显然,不同属业的增长源和对劳动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关注服务业比重提高的同时更要关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构成情况,只有把握了各不同属性行业的演变规律,才能全面认识服务业比重提高的涵义,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服务业发展对策。本文将利用有关数据库分析1979年以来美国、日本和欧盟15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一些启示性建议。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根据属性不同将服务业分为六大类:批发零售与餐饮旅店业(I)、交通运输仓储与通讯业(Ⅱ)、金融保险业(Ⅲ)、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V)和公共行政与防务(Ⅵ)。

二、美、欧、日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特点

(一)增加值结构的变化特点

表2至表4分别给出了1979年以来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和GDP)比重的演变特点,从表中可以发现这三个发达经济体中服务业产值结构变化的一些共同特点。

1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上升。1979年以来,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上升,上升幅度都超过10个百分点。美国从1979年的64.2%上升到了2004年的76.5%,欧盟15国从1979年的58,7%上升到了2003年的72.0%,日本从1979年的58.9%上升到了2002年的71.4%。

2,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传统的批发零售与餐饮旅店业(I)和交通运输仓储与通讯业(Ⅱ)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从批发零售与餐饮旅店业来看,美国从1979年的25.3%下降到了2004年的19.3%,下降了6个百分点;欧盟15国从1979年的20.3%下降到了2003年的17.0%,下降了3.3个百分点;日本从1979年的34.2%下降到了2002年的27.5%,下降了6.7个百分点。从交通运输仓储与通讯业来看,美国从1979年的10.8%下降到了2004年的7.5%,下降了3.3个百分点;欧盟15国从1979年的12.8%下降到了2003年的10.2%,下降了2.6个百分点;日本从1979年的11.7%下降到了2002年的8.3%,下降了3.4个百分点。

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趋势明显。与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以金融保险业(Ⅲ)、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Ⅳ)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明显。就金融保险业来看,美国从1979年的8.3%上升到了到了2004年的11.5%,上升了3.2个百分点:欧盟15国从1979年的8.3%上升到了2003年的8.4%。上升了0.1个百分点:日本从1979年的8.6%上升到了2002年的9.9%,上升了1.3个百分点。从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来看,美国从1979年的22.3%上升到了到了2004年的28.6%,上升了6.3个百分点;欧盟15国从1979年的21.6%上升到了2003年的30.9%,上升了9.3个百分点:日本从1979年的20.8%上升到了2002年的29.8%,上升了9个百分点。

4,社会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明显。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V)为主的社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在这三个经济体中不尽相同。其中美国和日本分别上升了3.3和0.8个百分点,欧盟15国变化不明显。但是其所占GDP比重在这三个经济体中都明显上升,其中美国从1979年的11.9%上升到了2004年的16.7%,上升了4.8个百分点:欧盟15国从1979年的14.0%上升到了2003年的17.1%,上升了3.1个百分点;日本从1979年的10.0%上升到了2002年的12.7%,上升了2.7个百分点。其中在美国和欧盟15国中,社会服务业占GDP比重仅次于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而位居第二位,成为服务业的主要行业。

5,政府服务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以公共行政与防务(Ⅵ)为主的政府服务业产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美国从1978年的14.9%下降到了2004年的11.3%,欧盟15国从1979年的13.2%下降到了2003年的9.7%,日本从1979年的7.9%下降到了2002年的6.8%。

(二)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的演变特点

表5至表7是1979年以来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占服务业就业,(和全社会就业)比重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同样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

1,服务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1979年以来。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上升的幅度都超过了10个百分点。美国从1979年的70.0%上升到了2004年的80.7%,上升了10.7个百分点;欧盟15国从1979年的54.4%上升到了2003年的71.6%,上升了17.2个百分点:日本从1979年的53.4%上升到了2002年的66.6%,上升了13.2个百分点。

2,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传统的批发零售与餐饮旅店业(I)和交通运输仓储与通讯业(Ⅱ)占服务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从批发零售与餐饮旅店业来看,美国从1979年的32.5%下降到了2004年的29.7%。下降了2.8个百分点;欧盟15国从1979年的32.0%下降到了2003年的28.0%,下降了4个百分点:日本从1979年的48.2%下降到了2002年的47.8%,下降了0.4个百分点。从交通运输仓储与通讯业来看。美国从1979年的7.9%下降到了2004年的5.8%,下降了2.1个百分点;欧盟15国从1979年的11.2%下降到了2003年的8.0%,下降了3.2个百分点;日本从1979年的11.0%下降到了2002年的8.9%。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批发零售与餐饮旅店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但是其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在考察的三个经济体中却都不断上升。其中美国从1979年的22.8%上升到了2004年的24.0%,欧盟15国从1979年的17.4%上升到了2004年的20.0%,日本从1979年的25.7%上升到了2002年的31.8%。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批发零售与餐饮旅店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

3,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明显。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占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明显的是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Ⅳ)和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V)为主的社会服务业。从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来看,美国从1979年的9.9%上升到了到了2004年的16.5%,上升了6.6个百分点:欧盟15国从1979年的9.5%上升到了2003年的17.3%,上升了7.8个百分点;日本从1979年的10.7%上升到了2002年的11.4%,上升了0.7个百分点。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来看,美国从1979年的32.4%上升到了到了2004年的36.2%,上升了3.8个百分点;欧盟15国从1979年的29.4%上升到了2003年的32.7%,上升了7.8个百分点;日本从1979年的17.8%上升到了2002年的22.2%,上升了4.4个百分点。目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已成为美国和欧盟15国中吸纳就业最多的服务部门,其占全社会的就业比重都超过了20%,美国甚至接近30%,其在日本全社会就业中的比重低于前两者,但2002年也达到了14.8%,仅次于商贸餐饮业。

4,金融保险业就业比重变化趋势不明显。与其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呈上升态势不同,金融保险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在三个经济体中并未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美国在5%-6%之间波动,欧盟15国和日本在5%上下波动。就金融保险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来看,变化趋势也不明显,其中美国在4%左右,欧盟15国和日本则在3%左右。这说明在考察的三大经济体中,金融保险业的增长对劳动的依赖性不强,吸纳就业的空间有限。

5,政府服务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与增加值比重的变化相似,以公共行政与防务(Ⅵ)为主的政府服务在服务业就业中的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美国从1978年的11.9%下降到了2004年的6.5%,欧盟15国从1979年的12.9%下降到了2003年的9.6%,日本从1979年的6.7%下降到了2002年的5.2%。

(三)服务业增长理论的文献回顾

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的现象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概括起来有以下七种观点。

1,最终需求拉动说。费雪和克拉克首先从消费需求增长的角度解释服务业比重的提高(Fisher,1935;Clark,1940),他们认为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再转移到商业和服务业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因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从满足衣食住的物质消费逐步转向以服务为主的非物质消费,即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物质产品的收入弹性。这样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提高,服务产出的增长速度必然大于实物产品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就不断提高。这一观点的持有者很容易从不同收入国家之间服务业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正相关关系中找到证据。但是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格莎尼认为虽然人们对服务的需求表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这些需求的满足并非一定要通过购买最终服务产品来获得,人们可以购买商品并通过使用商品来“自我满足”(Gershuny,1978),例如,洗衣机进入家庭减少了人们对洗衣店的服务需求,私人汽车进入家庭减少了人们对公共运输服务的需求等。另外,也有一些对发达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如果以不变价格计算,服务业产出比重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正相关性并不显著(summel's1985;Baumol,Blackman and Wolff,1989;Ramaswamy and Rowthorn,1997)。

2,生产率上升缓慢说。鲍莫尔认为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上升缓慢(Baumol,1967)。在他著名的“成本病模型”中,鲍莫尔指出,由于相对其他行业(主要是工业)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缓慢,在服务业和工业实际相对产出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随着产出的增长,服务的价格相对其它商品将处于上升态势,劳动力将不断流向服务业。但是鲍莫尔所关注的服务业仅仅包括市政服务、教育、艺术表演、旅馆和休闲服务等劳动密集型的城市生活服务业,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3)中服务业包括的范围远比鲍莫尔关注的内容丰富,不仅有劳动密集型的城市服务业,更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了服务业的生产率比大多数研究者所认为的要高得多(Riddle,1986;Mark,1988)。

3,生产组织结构变迁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其他行业(包括工农业和服务业自身)对服务业生产性需求(中间需求)的增长是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的主要动力,而中间需求的增长来自于生产组织结构的变迁。随着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社会生产的迂回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多的服务性投人来组织和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竞争的加剧将使企业更加关注核心竞争力而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性职能部门外包给专业化的独立企业。这将导致社会生产过程中服务的投入越来越多,结果推动着服务业比重的不断上升(Greenfield 1966;Katouzian,1970;Francois,1990)。弗朗克斯还进一步指出,专业化生产使得企业将服务性职能外包比自己提供成本更低,从而促进了企业对专业化服务需求的增长,需求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降低了专业化服务生产的成本,二者良性互动促进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

(Francois,1990)。

4,城市化水平提高说。辛格曼(singelmann,1978)认为城市化水平提高是服务业增长的原因,因为服务产品具有不可贮存性和生产消费的同时性特点,这就要求服务产品的供需双方直接面对面,而城市设施为此提供了条件。同时,城市化还促进了政府服务和其它非营利行业的发展。

5,国际贸易说。弗瑞斯塔和汉森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解释了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Freens a and Hanson,1993,1999)。他们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国际间的分解(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将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加工组装环节(这些环节涉及的主要是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减少了本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和产值,而本国则专注于产业链上技术含量高的环节,这些环节主要涉及研发、设计、管理、销售、咨询、信息、金融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业,这一结果增加了本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和产值。

6妇女劳动力参与率提高说。富克斯(Fuchs,1980)、贝兰特和福斯特(Bellante and Foster,1984)、瑞德姆和格莱恩(Redem and Glyn,2001)的研究表明,服务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应得益于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不断提高。由于女性劳动力自身的特点,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妇女摆脱家务劳动进人劳动力市场后,将对服务业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提高了对服务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原来由妇女完成的家务劳动将由市场来提供,从而增加了对餐饮、家政等个人生活服务的需求。另外,妇女劳动力低工资相对较低,从供给角度也有利于服务业发展。

7,公共支出增长说。舒甘(shugan,1994)指出,在20世纪20年代,政府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占各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平均不足9%,而这一比重到了20世纪9H0年超过了20%。政府成为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它向社会提供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在内的各种社会服务和公共安全服务。政府支出的增长实际上成为各国服务业比重上升的一个主要因素。

可以看出,人们对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提高原因的解释五花八门,很难用统一的理论来概括。解释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学者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的原因,有服务业统计困难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内部诸行业属性差异太大。

三、对中国的启示

表8是目前中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通过将中国服务业内部构成和三大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比,并结合前文的分析和中国的实际,针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前文的分析表明,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是推动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提高的主要行业,这类服务业目前已经占到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的三成和GDP的两成,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也超过或接近10%。目前中国的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足10%,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只有3.0%,差距明显,发展空间巨大。

(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是中国就业增长的重点领域

表5。表7显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是推动服务业就业增长的主要行业,目前这类服务业已经占到欧美服务业就业的三分之一,占全社会的就业比重也超过了两成。而目前中国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只有7.6%,这一比重只有三大发达经济体中比重最低的日本的一半。这提示我们中国服务业就业增长的主要领域将在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为主的社会服务业。

(三)传统服务业仍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以批发零售与餐饮旅店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通讯业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但目前仍然是发达国家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传统服务业仍然占到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的两到三成,占GDP比重也超过了两成。其占服务业就业比重在三大经济体中仍超过了30%,日本甚至超过了50%,占全社会就业比重都超过了20%,超过了发达国家了制造业吸纳就业的人数。目前中国传统服务业无论是占GDP比重还是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这提示我们,在全国大张旗鼓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同样不能忽视。

(四)服务业难以承担转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任

本文的分析表明,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增长主要由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推动,这两大类服务业也正是我国服务业就业增长潜力最大的行业。但是它们对从业人员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普遍较高,吸收的从业人员大都要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2007年底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为40.8:26.8:32.4。城镇就业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口之比为38.1:61.9,也就是说目前占据我国就业主体的仍是农村劳动力,服务业比重的大幅度提高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幅度减少。但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普遍平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这和房地产、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及其他服务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符。这提示我们,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不能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

(五)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工业化水平提高为支撑

前文对服务业增长理论的文献回顾表明,尽管人们对服务业增长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这些解释都直接或间接包含着一个基本共识: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为前提。一方面,工业化水平提高的过程是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通过服务职能外包和由于迂回生产链条延长带来的服务需求增长共同推动生产过程中服务性投入的增长,这是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主要动力来源。正如美国伯克利大学著名教授科恩和佐茨曼所指出的,许多服务业依赖与制造业的直接连接。为制造业进行服务,服务经济的本质实际上是工业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cohen and Zysman,1987)。另一方面,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的需求增长必须以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为前提,而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表明,工业化水平提高是大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必经之路。这提示我们,必须加快提高工业化水平才能提高我国服务业比重,脱离工业化基础的服务业发展是无源之水。同时,现阶段加快我国工业化发展不仅是提高服务业比重的必然要求,由于服务业难以承担转移我国农村力的重任而制造业对劳动力的文化知识要求相对较低,现阶段加快我国工业化发展也是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