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近有学者又提出“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鱼”是知识;“渔”即方法;“渔场”就是学习环境。在一定的场境中,好的方法发挥作用,才能收获成功。

为了更好地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贯穿于日常数学教学。在近期的教研活动中,有几个教学片断一直令笔者难以忘怀,不是教师讲得精彩,而是学生学得生动,黑板利用恰到好处,课堂简约而高效。黑板是教学媒体之一,传统教堂中黑板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上黑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笔者主张还黑板给学生,不是“复古”,而是基于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板书、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板书、体验,以至于“负效教学”“低效教学”充斥课堂。

还黑板给学生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有计划、合理地还黑板给学生,能营造恰当的学习环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而且,黑板是好的载体,灵活好用,写错了擦掉就行,方便修改、补充,有动态感,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一试。下面笔者通过北师大版《数学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的一个教学案例与大家共勉。

案例:画出下列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1)x-y+1>0;(2)x+y<1(3)x-2y≥2。

教师:我们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表示平面区域,请大家一试,并请三位同学画到黑板上。

学生在稿纸上画图,有三位学生主动上黑板画图。

(约5分钟,三位上黑板画图的学生已画完了)

教师:画的怎样样?大家还有上黑板的机会,可以去修改、补充。

又陆续上去了四位学生,有学生补充了坐标系中缺少的东西,有学生把题(1)中的直线改成“虚线”,有学生把题(2)中的区域从直线的一侧改到另一侧,有学生又把题(2)中的区域从直线的另一侧改回来。

教师:这七位同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材料,大定能否从中发现画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规律?

学生1:有等号时直线画成实线,没有等号时直线画成虚线。

学生2:先画直线,再用阴影表示所画区域。

教师:题(2)的区域经过三位同学之手,反映出两种相反意见,到底哪种画法正确,如何确定?

学生3:改回来是正确的,可以取一个特殊点的坐标验算。

教师:为什么取一个点就可以了,取一个什么样的点好呢?

学生3:因为直线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两部分,每一部分的点的坐标代入直线方程所得到的不等式是一样的,因此,取一个点就行。当直线不过原点时取原点、当直线过原点时取坐标轴上的点计算简单些。

教师:好,突破了技术难关!大家验算一下,这个方法管不管用,谁能概括一下?

学生4:直线确定区域边界,特殊点确定区域方位,有等号时直线画成实线,没有等号时直线画成虚线。

这是北师大版《数学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的一个教学片断。教师从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数轴上的一个区间出发,用具体例子说明平面上一条直线把平面上的点分成“符号”不同的两部分引入课题,如何画出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呢?教师没有进行示范,而是还黑板与时空给学生,让学生动手画图、进行试验,依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开始没能上黑板的,可以补充、修改,不论对错,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加以区分,动态体现各人的理解。没上黑板的,还可以口头表述,纸上画,结合画图实践,以黑板上画的、写的为主要线索,全员参与,不到十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凭借丰富的感性材料,把画一元二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方法提炼、概括出来了。

研究者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记忆的效果做了一些比较后发现: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记住5%;演示、试验,学生能记住30%;演示后,让学生练习,学生可以记住75%;而学会了教别人,能记住90%的内容。这项研究成果表明,教师讲清楚了并不等于学生真正明白了,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演示、试验,尽量地把机会让给学生。从理解、记忆的角度看,案例中,学生以稿纸、黑板为“试验田”,进行画图、试验,对不够充分的、错误的进行补充、纠正,既调动了全员动手、智力参与的积极性,又在交流、互动中教会了别人,修正了偏差,强化了想法,同时也训练了胆识,提高了学习效果。现在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方法的归纳。传授知识往往不是追求把知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而是直接以枯燥晦涩的定义作为起点,把公式、法则、定理建立在抽象的数学概念之上,使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使学生“云里雾里”,昏昏欲睡,案例中,教师大胆放手,还黑板、时空给学生,把探究活动与激情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和展示平台,努力遵循知识与能力并重、思想与方法交融的多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使课堂灵动、有效、充满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