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境德育最有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境德育最有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如何避免空洞的说教而走向实在,能够渗透在师生的日常交往和对话中,达到师生的德性生活的共同建构;渗透到生生的日常交往和对话中,达到维持德性生活的场在和实存并引发道德的生长和建构?

在德育过程中,我始终持有一个信念:基于实境德育最有效。这儿稍微还想解释下我的一点想法:当我们说德育工作时,往往也就是指班务管理,实际上班务管理不是德育,而是德育可以渗透在班务工作中,在班务工作中体现出德性生活的一面来。

在中学生的发展中,德性生活的质量对学生终其一生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空洞的说教只会让他们看到一些美好的词句,甚至让他们觉得虚伪,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阴影,阻碍了他们的道德发展。

如何让德育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关联,让学生在面临道德的认知冲突下做出选择,从而引发对德性生活的需求并以此确立自己的道德标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捕捉德育的实境并引发思考。

在我班上有个外地男孩子,特别调皮:下楼梯的时候,他从楼梯栏杆上面溜下去;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他悄悄地将一点实验药品拿回教室;下课后去打乒乓球,上课铃响了,自己不回来还鼓动别人也要再打一会儿;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对老师的要求充满了抵触情绪。

这些看似小事,其实反映出很多问题来,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不让这个学生在新的环境遭遇一次道德认知的冲突和道德实境的选择,就不会有道德的发展。即便在老师的严格管束下会有所收敛,但他可能很难理解这其中的问题所在。

经过了解,他在原来的学校表现就比较随便,而且觉得这些都不是什么事儿。怎么办呢?如果只是施以批评训导,他可能不但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且还会产生抵触心理,这样这个孩子就不但无法纠正自己行为的偏差,而且还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那样以后的师生交往和对话就难以展开。这时,我恰好找到了一篇文章《文明是打小炼成的》,文章谈了美国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在不断训练文明生活和德性生活的一些做法。可是如果我只是把这篇文章读出来,可能学生只是听到了一些关于美国学生的学校生活的片段描写而已,最多只能感受到一些表面和肤浅的现象而已。必须让学生遭遇冲突,让这篇文章使他们产生诧异感并引发他们的思考,才能真正地产生道德和文化刻写,在道德认知的冲突中改变原来的道德建构,产生顺应,建立新的平衡,获得道德的发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也是品德发展心理和道德领域认知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科尔伯格认为,必须在儿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他通过杜里尔实验得出结论说:“发展性道德教育的第一个心理学原则是,儿童只能同化那些在发展的意义上适合于他们自身水平的道德说理”“如果经验不到足够多的认知冲突和不确定性,道德发展就不会发生。”

于是在班会上我进行了这样的程序:首先我问同学们,“你们想象当中的美国学生什么样?”有的说享有充分的自由;有的说老师管教没有中国老师严厉;有的说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强,不会受到中国学生这么多约束;还有的说很民主……这时候这个男孩子站起来说美国学生行为不会受到这么多限制。

我知道时候到了,于是说:我这儿有一篇文章,谈的就是美国学生的学校生活,现在我把它发下去,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和你们想象的有什么差别没有,有的话是哪些地方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于是我开始发文章,并静静地看着他们阅读。读着读着,我发现教室里越来越静,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男孩子,看到他似乎若有所思,脸上的表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时,我又让他们来谈一谈在文章中的描述和刚才自己的想象有哪些不同,一个同学说:没想到美国学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自由,也不是我们所想的那种自由……这个男孩子也站了起来:没想到美国学生比我们还被管得严!我知道他已经有了新的认识。我借机让所有的同学都制定一条道德文明公约,这是因为德育过程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且,我们认识到,只有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价值才会被个体真正珍视。

后来的事实说明这个男孩子确实发生了变化,当轮到他写班级日记的时候,他诚恳地写道:

刚进入这个班级的时候,我总是犯错误,老师也经常批评我,但是我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感到老师管得太多了,一中的臭规矩也太多了。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说:“你别现在不懂,将来你可能是最感激老班的学生之一。”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我体会到他的话的意思了。自从老师让我们读了《文明是打小炼成的》,我才知道自己想的完全错了。道德文明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我的行为距离道德文明相去甚远,我要努力赶上。

可以看到,这个学生真正的成长是基于一个道德实境的认知和转换,这样的德育才能够收到实效。这也就是德育的本质即德育是内发、生长或建构的过程。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

德育并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和外部强加就可以完成的。传统的德育定义和观念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完全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的头脑的。然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

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因而,教育者不能也无法向儿童传授和灌输任何价值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唠叨和训诫一些道德律令和价值观,然而学生却并没有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相反表现出极大的反感甚至和对抗的原因。所以抓住德育实境,创设认知冲突,交由学生自己来选择,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他们自己当前的思维水平到道德问题情景中发生认知冲突的经验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真正有效的道德过程应该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些德育理论,将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对我们做好德育工作有着长远而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