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型职业农民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型职业农民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培养模式研究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积极探索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坚持送教下乡,把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的教育;将培训与农时季节、生产环节、关键技术紧密结合的教育;让农民就地就近“需要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工学结合的教育;完善能力为重、可工可学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办农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 教学培训指导、农民

指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要深度参与市场竞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下好农业人才培养的先手棋,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问题日益突出。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分校始终根据形势发展和办学需要,及时提出了“根据市场选产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探索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在完成新型职业农民教学计划中形成自己的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模式。该模式的要点:一是贴近农村,扎根基层,方便农民,把新型职业培训班――进村;二是根据市场需要、农民需要与各乡镇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灵活地开设专业,建班时以培养能够起示范带头作用、有发展农业和依靠农业致富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注册为正式学员,其余作为旁听生。三是做到“五固定”(固定正式学员、班主任、培训教师、培训场所、固定的时间(上午8:00---11:30指导,下午1:30---4:40教学培训)),注重进村办班的连续性和办班后的跟踪服务。对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的连年办班,加强跟踪服务。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培训、指导内容的实际、实用、实效性

农村学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全是为了应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要针对农业产业生产实际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分析研究,了解他们产业生产环节的迫切需要,掌握他们需要那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有针对性的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内容。同时把新型职业农民内容与农村产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型职业农民内容更具实用性和时效性。

二、教学、培训、指导直观演示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的对象是农民,他们最现实,不但要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而且还渴望了解成果取得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过程中要为农民提供具体的知识和充分的感知,把经验、知识与具体产业实践结合起来,主要运用的手段有:

1.实物直观(如:观察实物标本、田间现场参观、田间实习操作等)。

2.电教直观(如:图片、动画演示、幻灯片、vcd、dvd、声像教材等)。

3.语言直观(如:表演、比喻、模仿、拟人等对客观事物具体、生动、形象地描述)。

即把“看”、“讲”、“做”与学员互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这样,对农民才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产业生产中更好的利用。

三、教学、培训、指导启发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教学过程中,“双师型”专业教师要善于启发农村学员,调动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他们多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到经验丰富的学员)。培养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并通过对话、交流、互动看法等方式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气氛,要与他们(经验丰富的学员)互教互学,使他们能够在产业生产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培训、指导因人施教模式

根据农村学员的年龄层次,个性差异和文化程度等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1.对热情不高,较保守求稳的学员――要耐心示范,用事实说话。

2.对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的学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解决他们的困难,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心。

3.经验丰富的学员,有一定文化程度,能力较强的学员――则要引导他们与学员分享自己成功经验,在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讨论和决策,促进其他学员知识更新。

最终让全体学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他们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在产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五、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生产环节教学、培训、指导模式

1.在教学、培训、指导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我们在保证知识完整和强调共性的原则下,要有又改进强调实现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

2.组织“双师型”教师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每天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上进行理论讲授,使用优质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手把手地把所讲授的技术指导学员应用到产业生产上,同时也让学员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

3.教师还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学员在“需要中学习、学习中实践”,使他们学有教师,看有样板(示范田),干有技术。使“双师型”教师有效地与学员及群众结合、与产村生产结合。

4.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乡村、田间地头现场解答学员及群众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免费向学员及群众发放技术资料。更好的解决他们产业生产中的难题,达到立竿见影“近水解渴”的效果。

六、教学、培训、指导“田间地头”教学模式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分校在教学方面把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及其相关服务相结合,把种植专业实践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果树专业实践课堂搬进果园,把蔬菜专业实践课堂搬进日光温室和大棚,把养殖专业实践课堂搬进牛棚、养猪场、养鸡场,把水产养殖课堂搬进渔塘和河道。

七、教学、培训、指导双师教学示范实践模式

是对生产过程是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如:介绍一种果树嫁接或黄瓜落蔓等技术时,就召集有关学员,专业老师一边讲解技术,指导老师(或经验丰富的学员)一边进行操作示范,并进可能的使学员亲自动手,边学习、边动脑、边体会、边动手,使整个过程既是一种教育培训活动(具体、生动、实用),又是学员主动参与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员的动手、动脑能力。易于学员接受,使他们更好的在实际产业生产中应用。其注意事项:

1.一般要有实践教师(或经验丰富的学员),作好相应的必需品的准备,保证操作示范顺利进行。

2.要确定好示范的场地、时间并发出通知,保证培训对象到场。

3.参加的人不能太多,力求每个人都能看到、听到和有机会亲自做。

4.成套的技术,要选择在应用某项技术之前的适宜时候,分若干环节进行。

5.对技术方法的每一步骤,还要把其重要性和操作要点讲清楚。

八、教学、培训、指导鼓励模式

鼓励教学法是通过竞赛、评比奖励、参观农业展览等方式。然后,教师要小组讨论,设立讨论题目,组织学员参与、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员学习和应用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特点:可以形成宣传教育的声势,利于农民开阔眼界,了解信息和交流经验,激励农民的竞争心里。

九、教学、培训、指导现场参观摩模式

组织农民到先进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参观的单位可以是农业试验站、农场、农户、农业合作组织或其他农业单位。讲解答疑,观后讨论,然后再统一认识,形成决策,要求学员写观后感。通过实例进行示范教学是教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方法。

优点:通过参观,学员亲自看到和听到一些新的技术信息或新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还会产生更大兴趣。

十、教学、培训、指导个别指导模式

1.针对性强 学员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个别指导法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根据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适应其个别要求,使个别问题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个别指导法正好弥补了和集体指导法的不足。也能真正了解学员的需求。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双师型”教师与个别学员或家庭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平等地展开讨论,充分地交流看法,坦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问题直接得到解决。

3.沟通的双向性“双师型”教师与职业农民沟通是直接的和双向的。一方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直接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员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能促使学员主动地接触“双师型”教师,愿意接受“双师型”教师的建议,容易使两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

总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够有效解决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更好地解决地谁种、猪谁养、菜谁栽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