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摹故乡风物 传思乡之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摹故乡风物 传思乡之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左读典范作品】

藕与莼菜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枝。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选自《叶圣陶集》(第五卷)]

写作借鉴

《藕与莼菜》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首先,作者通过文中生动细致描写故乡风物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文章开头“忽然”一词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至深情感。紧接着,作者通过回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清秋图:以产藕的池塘和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为背景,勤劳、淳朴、健康的男女藕农们,挑着一濯再濯的“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往城里去。

其次,语言平实朴素,亲切自然。最幸福的时光是过去的时光,最让人留恋的美食是儿时的美食。所以,作者无须用华丽的言语就可以撩动读者思乡、怀旧的情绪。

再次,精于布局,留有余味。结尾与开头前后照应,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贯串始终。另外,故乡与“这里”的对比,直观形象,更突出故乡的美好,激发读者对自己故乡的热爱之情。

【右写文章模仿】

香喷喷的黄米年糕

高 健

冬天临近,乡下的爷爷来电话说他已经买好了黍米,准备等我回家的时候蒸年糕。顿时,我仿佛看见奶奶笑眯眯地站在锅台前,弯腰掀开锅盖,一股热浪腾起,满屋子都是年糕的香味。黄澄澄的年糕上镶嵌着晶莹红亮的大枣,枣子的红色汁水顺着油亮的糕面流下来……

我的老家是潍坊峡山库区,这儿有山东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如今这里是有名的生态旅游区,我喜欢吃水库盛产的有机鱼,更喜欢吃爷爷奶奶用当地的黄米蒸的年糕。在老家,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给祖先供奉一大盘圆圆的年糕。

我上幼儿园之前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喜欢吃黄米糕是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很小时奶奶就给我讲她以前的故事,特别是讲年糕的故事。以前生活条件不好,过年的时候只能看着有钱人家吃年糕,后来,农村土地承包之后,爷爷奶奶自己也可以种黍米了,就每年蒸年糕。那时听不懂这些,但爷爷奶奶吃得那么香,我自然也就喜欢吃了,还吃上了瘾呢。

我家蒸的年糕,不单纯用黄米面,还有地瓜泥在里面。家乡的土壤是红黏土,生长的地瓜瓤红中带黄、细腻香甜。蒸糕的时候,先挑选个头匀称的地瓜煮熟,剥去地瓜皮,捣成地瓜泥。然后将黄米面和地瓜泥按照5∶4的比例加水和成面团,醒面半个小时,将面团做成三厘米厚的面饼放入锅笼屉,最后在糕面饼上镶嵌泡好的红枣,盖上锅盖,用树枝烧起熊熊的灶火。一个小时后,喷香的黄米年糕就出锅了。用筷子挑起一块来,黏黏的,咬上一口,滑滑的,香甜满口。奶奶不许我一次吃太多,说吃多了难消化。年糕凉透了之后,奶奶将它切成长方块,储存起来。再吃的时候,切成薄片,放到油锅里煎成两面焦黄,再撒点白糖,那个香甜呀,我和爸爸都抢着吃呢。

如今,在城市的超市里也有包装好的黄米年糕,但我还是喜欢吃老家爷爷奶奶蒸的年糕,那年糕里不只有香甜,还有我难忘的童年,还有爷爷奶奶及老家的一切。

相似度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八十。本文作者也是写故乡的物产――黄米年糕,并寄托对故乡爷爷奶奶的深厚情感。开头因爷爷的电话想象奶奶蒸年糕的情形,历历在目;接下来介绍了家乡潍坊峡山水库的特产,对蒸年糕、吃年糕做了精彩的描述,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对故乡的浓浓眷恋。文章也暗暗透出爷爷奶奶过上幸福、安详的新生活。结尾用对比点题,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