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穴位注射山茛菪碱治疗小儿腹泻80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穴位注射山茛菪碱治疗小儿腹泻80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儿腹泻;穴位注射;足三里;山莨菪碱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32―01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儿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目前西医对非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秋季腹泻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多采用维持水电质,酸碱平衡及对症支持疗法。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外感病邪,易致脾胃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不能正常化生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走肠间为泄泻。2005年8月~2006年8月,笔者采用足三里穴注射山莨菪碱注射液辅以中药辨证施治小儿泄泻8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儿科门诊就诊患儿160例,年龄5个月~2岁以下的患儿。男89例,女71例;平均年龄11个月;病程1~2d,均符合中医泄泻诊断标准。将1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针头为5~6号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针剂按每公斤体重0.3mg/d,注射用水1ml,将药液混合后分2等分,双侧注射于足三里穴内,每日2次。常规消毒足三里(部位:足三里在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周围皮肤后,垂直快速进针皮下,然后缓慢进针至皮下0.5~1.0cm,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0.5ml后,快速拔针,并用棉签按压针孔片刻。每次选取双侧穴位注射,并辅以中药辨证施治。对照组: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和口服思密达(2餐之间用温水调服,首次加倍)。2d后观察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泄泻停止,大便性状成形次数均恢复正常,尿量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成形,全身症状减轻;无效:大便次数增多,全身症状加重。

2.2治疗结果 见表1。

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小儿腹泄临床上常给予静脉补液、纠正酸碱失调、电解质紊乱和口服思密达治疗。目前静脉注射的患者中近80%发生了不同程度静脉炎,加之小儿腹泻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大,穿刺一次成功率低,更由于患儿哭闹、乱动,增加重新穿刺机会,甚至因家属不理解,过分紧张而造成纠纷,用此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是一种简便易行且疗效明显的治疗方法。但在施行穴位注射护理时应注意:①对初次接受治疗的患儿,注射前做好患儿家长解释工作,消除顾虑,配合治疗。②注射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防止交叉感染,不宜在有瘢痕、溃疡、感染部位注射;血友病、有急性出血倾向患儿不宜注射。③准确掌握注射的穴位及注入药液的剂量,注射时需固定好患儿的膝部及下肢,以防患儿因疼痛刺激突然变而发生针弯、折针现象。④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

山莨菪碱注射液则有效改善胃肠道微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轻肠蠕动,抑制肠道腺体分泌,反射性促进肠壁粘膜的吸收作用,同时还有镇痛作用。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位,主治腹胀、腹痛、泄泻、呕吐。采用穴位注射可使药物通过经络传导和反射调整人体营卫气血和脏腑功能,恢复人体阴阳相对的动态平衡,达到治愈的目的。充分发挥药物和针刺穴位的双重功效。本结果显示,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