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草房的建筑结构与地域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草房的建筑结构与地域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海草房是山东半岛最具地方特色的民居。虽然现建的海草房增加了某些现代的元素,但海草房天然的生态性与传统的民俗性仍然得到充分地保留与体现。传统海草房的建筑材料全部取自大自然,其建筑群落布局反映了当地民居习俗;其建筑外观结构适应了北方沿海气候的特点;其内在平面布局反映了居民的生活习俗。了解海草房的建筑材料与建筑过程,有助于了解海草房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海草房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海草房;生态性;民俗性

海草房是山东沿海最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国家邮政部发行的 “中国民居” 系列邮票中,代表“山东民居”的就是海草房(1991年发行)。本文将从海草房的村落布局、外观结构、平面布局的角度,介绍传统海草房的建筑过程;以便使读者正确了解海草房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山东沿海居民的生活习俗。

一、海草房的村落选址与布局

海草房主要分布在山东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等沿海地带,其中,荣成地区更为集中。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为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1]

海草房的村落选址与布局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的地理风貌与气候变化。地处中国东部的胶东半岛,其沿海地带属于多山的丘陵地带;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为适应这样的自然环境,所以沿海地区的村落选址多是选在背靠大山的平缓地带,房屋的基本走向是座北朝南;当然村前有条小河也是必然的选择,尽管今日的小河水多数不再能够直接饮用。

从海草房的整体布局来看,同一村落的海草房通常是一排一排地整齐建造;同一排的房子是相互连接的;房子东西两端的墙体外形像山,当地居民称之为“山墙”。后盖的房子通常以先盖房子的一面“山墙”作为墙体,俗称“接山”。 这种建筑风格,一方面降低了建造成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民风。

一般情况下,同一地势、同期建造的同一排民房是等高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高低不同的情形。一方面,由于房屋的自然沉降,原有的地基有时会低于地平面,使得后盖者自然提高房屋的高度;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居民的居住理念发生了变化,使后盖的房子更倾向于盖得更高。

有学者认为,村民们从不会因后盖借山墙产生矛盾,也不会因屋高屋低产生“以势压人”的纠纷。[2]从笔者的亲身体验来看,这种看法过于理想化。因“接山”而产生的纠纷,是邻里纠纷中常见的严重纠纷。其原因在于,房屋是村民最重要的财产和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起居;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房屋的“接山”处经常会漏水,先盖者自然会以后是后盖者造成的。再者,如果后者的房子高于先盖者,其房顶的雨水自然全流到较低的后盖的房子上。这样难免会产生“以势压人”的判断。

二、海草房的外观结构与建筑材料

传统海草房的建筑材料,全部取自当地,主要有海草、石材、木材、高粱杆和黄泥。现建海草房增加了水泥和铝合金门窗。

海草。关于海草的生物学特征,本人不是很了解,有关文献的介绍也有相互矛盾之处。

海草,形如韭菜,生长在浅海的海水中,即使海水退潮时,一般也没有露出海面。新鲜的海草不能直接用于盖房。这种海草会随着海浪与潮汐的运动,冲刷到海边,干燥后收缩与变形,将干燥好后收集成垛,需要的人可自己收集或向他人购买。

石材。主要用于建造墙体。当地花岗岩的石材很丰富。传统的海草房多用石材建造墙体,个别经济条件好的,也有选用砖头建墙体的。

木材。主要用于房梁的建造,传统海草房的门窗全用木材制作。

高粱杆。铺于房梁之上,再铺上黄泥,之上再铺上海草。

黄泥。黄泥的作用类似于水泥,主要起贴合作用。墙体建造好之后,再用掺用麦杆或稻草黄泥摸平内墙体。

三、海草房的建筑过程

(一)建地基

地基属于海草房的地下工程。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墙体的承受力,避免墙体沉降。地基用石头砌成,其建造过程与建墙体类似,所不同的是,地基不分内墙与外墙。有时地基建成多年后,才开始建造墙体。

(二)建墙体

墙体主要用石材建造。理想或有条件的人,其外墙体一般用大小统一、外形平整有长方形大理石建造,内墙则用适当的碎石做支撑;过去一般用黄泥做贴合剂,现在多被水泥取代。条件不好的人,则用规则不一、外观还算规整的石头建造。外墙石材一般不是自己收集,而由专门的石匠人工制造。建造墙体的人在当地称为“瓦匠”。

在房屋内部,用于区隔不同房间时,也需要建造墙体,我们称之为内山墙,其形状与外山墙相同,这种墙体主要起支撑作用,由于是在屋内不必防风雨,建造这种墙体通常用黄泥与掺有麦杆的土坯建成。

(三)建造房梁

为了扩大房内空间,有时在屋内不建墙体,而用三角形的大梁来支撑房项。不同的山墙之间,用粗且直的木杆,按一定的间距排列并固定;这样房屋的大致形状就形成了。

由于木杆间距较大,不能直接铺上海草,所以需要在木杆之上铺上事先编织好、用高粱杆制成的帘子,这一工程在当地俗称“拉把子”;在高粱杆的帘子上再用掺用麦杆的黄泥摸平,这一工序俗称“压脊”。这层黄泥起保暖、防漏等多重作用。

(四)苫房子

海草房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苫房子。

盖海草房最特殊的步骤就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俗称“苫房”或“苫房子”。苫房的原理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苫匠”的水平。

海草房苫房绝对是一门手艺,那些专门苫房子的手艺人当地人称“苫匠”。与建墙体一样,苫房需要多人才能完成。

首先,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人(一般不是苫匠)尽可能地将事先准备好的海草理顺,尽可能地使海草向同一方向整齐排列;然后把海草捆扎成一束一束的,以便往房顶输送。

其次,重要是苫匠的工作。苫匠所用的专业工具有三样,即拍子(俗称苫板)、刷子和棍子。

棍子长约2米,直径约5厘米,其一头有钩子,一是用于方便接送成捆的海草;二是用于压实已经苫好的海草;拍子用木板做成,厚约1厘米,大小约30×40厘米,主要用于拍实和拍平海草;刷子类似于一般的钢丝刷,大小约15×30厘米的木板上布满了长约5厘米的钢钉,其主要作用是像梳头一样理顺海草。

一般来说,苫得行数多些为好,也就是说,一次不得苫得很厚,这样苫得结实,下雨流能较好地排水,耐久性强。有的地方,顶部压脊较厚,而且屋顶要苫得较高,留出尖翘,如同船形,更加美观;另有两头房脊用半圆形瓦片压实,防止台风掀顶,同时又起到装饰的作用。

苫海草时,通常是下面的海草较薄,靠房顶的越来越厚。海草苫好后,需要在海草的最顶部用掺有海草的黄泥压住海草(现在多用水泥)。新苫好的海草,还比较蓬松,所以,为了防止海草被强风吹落,通常用渔网盖住,这就是邮票上看到的海草房上有渔网的原因。通常海草房是不放渔网的。但是,应当提及的是,海草房的“天敌”是老鼠和麻雀,它们会在海草上打洞,造成房子漏雨。麻雀通常在海草房的房头上打洞做窝,所以有时在房头上会看到防麻雀的“网”。

四、海草房的平面布局

传统的海草房有三合院、四合院、正厢院等样式。每户农舍多为一进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三合院由北侧的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南侧的院墙组成。在大家庭时代,厢房做儿子的结婚用房。现建海草房多只有正房,没有厢房;即使有厢房也不用海草作房项,厢房多为平项的水泥面,便于晾晒各种农产品。

一栋传统的海草房通常分为四间或三间构成;房门正厅的前右侧是灶台,前左侧放置厨柜和水缸;正厅的北侧将放置体积较大的石磨磐,用于磨碎谷物。现在,由于机械磨面,传统的石磨已经消失。过去的家庭人口比较多,其余的房间通常用做卧室。

由于建有厢房,传统海草房院落空间较为狭小,南北长度(正房与南墙之间的院落长度) 一般约9到12米。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民(包括渔民)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原生态的。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许多村民共用的水井和天然的小河不再适合日常生活的需要,许多村民纷纷在自家的院子打井,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草房传统的平面布局。

五、海草房的地域特征

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具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是理想的建筑材料;海草房适应了当地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风速较大的气候特征。由于海草屋顶的整体性较好,层层叠压结实,其保暖性与抗风性,明显优于瓦房屋舍。传统的海草房冬暖夏凉,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

同时,海草房的进深通常不足4米,海草房的屋顶的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结构设计,便于快速排泄雨水,避免了海草的腐烂,适应了当地风多雨频的自然条件。一般情况下,海草房40年以上才需要修葺,而普通瓦顶房由于其刚性的外部结构,难以进行自身的自然调整,也难以适应房梁自然变形,往往需要经常修葺,最长也不会超过20年。而一栋海草房的寿命可长达百年,山东荣成市现存海草房中有许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3]

更为重要的,也是常常被学者们所忽视的海草房的另一个特征是,海草房的抗腐蚀性。居住在沿海的居民都会深切地感受到海风强烈的腐蚀性。包括钢铁、水泥、砖瓦在内,一般的建筑材料都会受到海风的强烈侵蚀,但是,海草与花岗石则不同,它们可以经受住海风的百年考验。

总之,海草房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浓厚的风俗习惯。盖房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之一。不仅在建海草房之前,要选定基地,择吉日动工;砌墙基时也很有讲究,在地基槽的四个角要压上元宝或象征元宝的东西,叫做“压宝”,以求富裕、吉祥;在这一天,还要煮一锅热腾腾的、象征“元宝”、寓意发财的饺子吃;上房梁时,房梁上要用铜钱固定红布,放鞭炮,发“红包”(有威望的人站在房梁上扔硬币),设大宴;海草房建成后,要举行“支锅”,俗称“温(三声)锅”、“祭祀”、“拉席上炕”、“糊窗(传统的窗都是用白纸贴的,所以叫糊窗)、贴窗花、挂门帘”等一系列活动。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胶东沿海的风土人情,这些民俗一直沿袭至今。住过海草房的那些老人,提起这些习俗,仍充满了向往。然而,由于海草的日益枯竭和苫房手艺的逐渐失传,原有的海草房急待修葺,新建的海草房已经难寻踪迹,海草房或许会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 郑凤新:《海草房》,《春秋》,2008年第1期

[2] 张葳,王梅:《生态性与情态性的有机统一——海草房民居空间形态研究》,《艺术与设计》,2011年第2期

[3] 王清文,谭明:《胶东地区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初探》,《山西建筑》,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