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究老舍《牛天赐传》的牛天赐的形象塑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究老舍《牛天赐传》的牛天赐的形象塑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老舍《牛天赐传》中的牛天赐形象。在老舍先生的《牛天赐传》中,不难看到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即牛天赐,他是整个故事的关键性人物,也是老舍所极力描写的人物。在《牛天赐传》中,老舍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对牛天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更加鲜明的突出了牛天赐的成长,使得人们在牛天赐的成长过程中有所反思,同时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种呈现。

关键词:《牛天赐传》;老舍;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22-01

一、引言

《牛天赐传》对于老舍先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在老舍先生的诸多代表作中,《牛天赐传》无疑成为了备受人们关注的人物。提及《牛天赐传》就不能忽视牛天赐这一重要人物,老舍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将牛天赐的整个成长过程体现了淋淋尽职,从正反两个方面将牛天赐鲜明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老舍先生在《牛天赐传》中将牛天赐的成长过程作为描写的侧重点,通过对牛天赐的成长历程来进一步突出了牛天赐这一人物的活化,使得牛天赐这一人物真实的呈现在了人们的眼中。

二、牛天赐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从家庭教育进行人物塑造

对于牛天赐的成长环境来说,老舍先生在一开始就有所介绍,牛天赐是被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妻捡回来的,这就注定了他将来要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成长和生活。牛天赐的家庭描写是牛天赐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基础环节。《牛天赐传》中有这样的一个描写:“养孩子的乐趣是在发挥大人的才干,孩子得明白这个,不然就是找不自在。”这句话从侧面揭示了牛天赐的成长环境,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老舍在对牛天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过程中,也突出的展现出了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影响。牛天赐的父母和所有的亲戚对于牛天赐的要求是相对严格的,他们都在极力的管束这个孩子,就如同文中所说的“发挥大人的才干”,在牛天赐身上,大人们真真正正的发挥着大人们的才干。这种相对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牛天赐从小学会了“察言观色”,他明白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在《牛天赐传》中,老舍为牛天赐的家庭生活描述了三种类别。第一,牛天赐和妈妈的生活,即牛天赐和牛太太在一起时,牛天赐成为了一个被安排的对象,只要是听从牛太太的命令就不会有错的,相对的,牛天赐却也失去了本该有的自由。第二,牛天赐和爸爸,即牛先生在一起的生活,这种生活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是,牛先生似乎给了牛天赐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相对自由的空间。第三,和四虎子在一起的生活,这种生活是完全放松的一个状态,牛天赐可以随意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四虎子会说谁也想不起怎说而且要说得顶有力量的话”,这句话切实的体现出了牛天赐与四虎子的生活状态。可见,在《牛天赐传》中,老舍通过对牛天赐所在的家庭背景的描写,为牛天赐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从牛天赐本人人物内心角度进行人物塑造

对于《牛天赐传》中的中心人物,牛天赐的形象塑造来说,老舍先生并没有忽视其人物的内心塑造,在牛天赐的成长过程中,牛天赐的心理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父亲的去世可以说是牛天赐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从牛天赐上学的那一天开始,他似乎就在作斗争,斗争的对象亦或是老师,亦或是自己,他开始对于学校有了自己的认知,并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了长篇大论的写诗,将自己的情歌以写诗的方式抒发出来。“赵先生能给他一些空虚的快乐,虽然是空虚的”,这种空虚的快乐似乎成为了牛天赐转变的一个基础。

(三)从社会角度进行人物的塑造

在当时社会中,牛天赐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人物,甚至卑微到不能够对社会发展和变动起到丝毫影响的人物,但是,不容质疑的是,牛天赐却真实的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老舍也通过社会角度对于牛天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描写。在《牛天赐传》中,老舍曾经描写过这样一个场面,当牛天赐看到“闹学生”这样一个现状的时候,激动的说“这才是革命”,是的,这才是革命,社会大背景环境使得牛天赐真正的被感染,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份子。老舍从社会角度对牛天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更加深刻的展现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

三、结语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牛天赐的成长过程是十分艰难的,其不仅仅要接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同时还需要承受来自自身内心的压力,也正是基于这种种压力的突破才使得牛天赐得到了真正的成长,才使得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可见,老舍先生对于牛天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细节的打造,通过对细节的成功描写,使得牛天赐这一人物成为了能够引人注目,并在很大程度上引人深思的一个人物。

参考文献:

[1]王玉宝.《牛天赐传》:作为自传的老舍小说[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