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到底长什么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完标题,或许你会问:“这算什么问题,现在又不是古代,照个镜子不就知道自己长什么样了?”真的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碰到过下面这些情况:
A. 旅行归来,看一路拍摄的照片,觉得大部分都照得很难看,一百张里面也许就那么几张还能凑合。心中暗暗腹诽给自己拍照的人技术太差。但很多朋友却对大部分照片都赞不绝口,还说你对自己要求太高。
B. 对比照片和镜子,觉得镜子中的自己好看很多,从此判定自己不上镜。
C. 第一次拍视频,看的时候觉得视频中的自己简直是个陌生人。“自己真的长那个熊样?自己说话的时候真的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你也有过上面这些经历或是想法,那么你或许就有过标题中的疑问――我们真的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吗?
镜子怎么说
童话里,皇后每天都要问魔镜,到底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也想问魔镜,到底这是不是最真实的自己。
首先可以告诉大家,对大部分人来说,镜中的样子要比别人眼中的样子好看大约30%。这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心理作用。造成这样感觉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照的镜子的确可以称为“魔镜”。
先来看看,魔镜到底神奇在哪里。
1. 左右相反
首先,镜子中的自己和照片中的自己是相反的,而我们的左右脸并不完全对称。当我们看惯了镜中的自己,一下子看到照片中左右对换的脸,第一时间一定会不适应,从而觉得陌生,觉得和自己不像。
2. 角度
自己从镜中看自己的视角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照片也好,别人眼中也好,都无法完全重现这一角度。拍照的时候很难再现这个角度。另外,镜子是反光的,无形之中起到了遮光板的作用,遮盖了脸上的瑕疵。
3. 距离
照镜子的时候,通常都凑得很近,距离一般不会超过50厘米,这个时候焦点会集中在眼睛和鼻子区域,让眼睛看上去更大,下颌更小,这种现象叫视角畸变。现在有些照相机有鱼眼功能,拍出来的照片就有非常强烈的视角畸变的效果。走远一些,把距离拉大到1米或是1.5米以上,这个时候看到的自己就会有些变化,更接近真实。
4. 平面和立体
镜子中的自己是两眼成像的结果,是立体影像。而照片是平面,所以比不上立体的自己。
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都会潜意识地进行调整表情和角度,让自己看上去更顺眼更好看。但是别人帮我们拍照的时候,却无法观察自己的脸,不容易让自己呈现出最好的姿势表情和角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的自拍照会比较好看的原因。据说很多明星都会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找到自己最漂亮的角度用于拍摄,看来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除了实际地调整角度,我们的大脑在照镜子的时候还会进行“脑补”,让自己看上去更好看。比如,让自己的眼睛看上去更大一点,鼻子更挺一些。有时会觉得,自己越照镜子看上去就越好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看作是一种心理暗示。根据心理医生的说法,照镜子的时候是否进行“脑补”从而达到美化自己的结果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当时的心情和照镜子的动机。所以,我们平时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或许可以改成“人逢喜事加倍靓”,而照镜子的动机会和当时做的事情有关。怎么,现在是不是对镜子很不满意?我倒是觉得,镜子让我们对自己的自信倍增绝对是一件好事。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照照镜子,看着镜中美丽的自己,信心满满地走出家门,迎接新的一天的挑战,多好!
心理学家怎么说
当然,很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脚步并没有到此就停下。他们更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问题,理论结合实际,把这个问题研究得那叫一个透彻!
1. 曝光效应
难道,普通的镜子真的会成为“魔镜”,左右我们的大脑吗?比起哪个好看,大脑做出的决定似乎更接近于“哪个看上去更觉得习惯”(俗称“眼熟”)。而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这样工作,绝对是有原因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被称为“曝光效应”。
为什么广告商要让自己的广告铺天盖地?电视里、网络上、地铁里到处都是?这是因为当一个东西出现的次数越多,我们越容易对它产生积极的情感。说实话,笔者读书的时候就觉得班上的男生比其他班的男生要好看,总体上“帅”的程度要更高。后来看了社会心理学家扎荣茨提出的“单纯呈现效应”(也称“曝光效应”)才恍然大悟,也许并不是他们真的更好看,而是我每天看每天看,最后看习惯了,我的大脑便自作主张地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感情,并且进行了美化。
我们的大脑每天要做很多事情,所以它学会了偷懒。对一个反复出现的东西所需要进行的加工比全新的玩意儿要省力得多,所以大脑就会相应地更愿意去处理熟悉的信息。比起照片中的自己,我们的大脑更喜爱镜中的自己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到底哪个更漂亮?也许镜中的自己和照片是一样的,是我们的大脑欺骗了自己。
2. 右脑控制情绪
既然我们的左右脸不对称,不相等,那么到底是哪边比较漂亮呢?
达芬奇:当然是左脸,我的大作《蒙娜丽莎》之所以全世界知名,成为无价之宝,很大的原因就是她把左脸朝着观众。
拉斐尔:我也是左脸爱好者,大家看我的《披纱巾的少女》啦,还有很多圣母的画都是左脸朝着观众的。
对于画家们爱左脸这件事,有人也提出了疑问:“或许是被画的人喜欢摆出左脸朝外的姿势呢?”对此,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布莱克本和斯基里洛就“左脸和右脸哪个好看”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2012年发表了题为《实验大脑研究》的论文,科学地证明了人们确实对左脸有着偏好。
实验的方法很简单。他们找来十男十女,分别拍下左侧脸和右侧脸的头像。然后让37名大学生观看照片,对每张照片打分,按审美上的愉悦度被分为1-9个分值。分数越高说明越觉得好看。他们还专门测量了大学生看照片时瞳孔的直径,因为瞳孔越放大说明对看到的东西越感兴趣越喜欢。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更爱看左脸。
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是因为我们的右脑掌握着我们的情绪。右脑所控制的左脸会有着更强烈的情绪表达。开心的时候左脸会有更多笑容,低沉的时候左脸会更冷酷。所以被人看到的左脸会比右脸更有感染力,从而更受到偏爱。
看到这里,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地照起了镜子,比对自己的左脸和右脸的话,请一定要搞清楚到底哪边是左脸哦。
3. 冻脸效应
这里所说的冻脸,并不是说在漠河这种地方脸会被冻住,而是在照片上,我们的脸是静态的,仿佛被“冻”住一般。
为什么我们看某个明星,会觉得平面杂志上的那个他没有电视里的那个他好看呢?答案就是因为“冻脸效应”。这个说法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博斯特及其团队:动态脸要比静态脸好看。
他们的实验方法是,让人们对一些2秒钟的视频和从视频中截下的1200帧静态图分别打分。结果动态脸的得分要比静态脸高。
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呢?一种观点是照相机的发明相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非常短。我们大脑的脸部识别系统几百万年来所进行的都是对动态脸进行加工和记忆,而不是平面照片上的静态脸。记得笔者曾经看过一本科幻小说,主人公的脸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鹿的脸,并且只有主人公本人能从镜子里看到,别人都看不到。但是,数码照相机却能捕捉到他的鹿脸。原因就在于数码照相机问世的时间太短了,而这种神奇的魔咒还没能来得及跟上这一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点和“冻脸效应”是不是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觉得出去玩的时候拍的照片不尽如人意,其实不用太担心,你朋友看到的那个蹦蹦跳跳的立体的你比照片上要好看。本来嘛,肖像摄影就是非常难的,要捕捉到那一瞬间的美,拍出最真实的对方只有少数大师能做得到。
现在,你对自己是否有了全新的认识?照片上的、镜子里的、别人眼中的,还有真实的那个你,在许许多多的你中,不管你的大脑觉得哪个最漂亮,其实只是大脑作为一台高性能的信息处理机器所得出的运算结果,其中心理因素占到了很大的部分。与其反复纠结,不如放宽心,因为不管是哪个,都是那个真实存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