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类“达芬奇”困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类“达芬奇”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些日子我到美国访问,特意抽出时间到Macy’s和Norstrom这样的大商场逛逛,给亲朋好友带些礼物。

既然是出国采购,我选购商品非常谨慎,不仅考虑了商品的价格和品质,还注意出产地。好几次我找到了一件价廉物美的商品,但其包装上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不得不放弃。旁边的售货员问我:“有什么需要帮助?”我说:“我要确定这不是中国制造的。”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果然售货员误解了,说:“这些中国产品质量真的很不错,中国工人手特别巧的。”我赶紧说,我自己就是中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当然没什么偏见,更没有什么情绪。只是从中国大陆来,如果带个“中国制造”的产品回国送人,显得有点滑稽。解释一番之后,售货员才理解了我的意思。

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我开始深入思考中美人民购物选择之间的差异。在美国,许多产品都毫不避讳地贴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包括一些中产阶级喜欢的优质商品。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是很好的产品制造者,能生产出保质又实惠的产品,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实惠便利。而在中国大陆却是另一番场景,鲜有生产厂商以“中国制造”为荣,许多厂商都想尽办法把产品的真实产地藏着掖着,或者是将产品伪装成进口货,而这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

达芬奇家具这种大陆背景的洋品牌,其实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却能获得国内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据我所知,中国许多床上用品和服装制造领域的知名品牌,很多都是以类似“出国走一遭”方式的洋名牌,达芬奇的做法在中国并非特例。

中国搞不出脸书(Face book),搞不出谷歌(Google),但在制造业领域,除了航空发动机这样绝对高端的领域,我们中国人的制造能力并不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逊色,而吊诡的是,中国人就是不认自己的东西。以达芬奇家具为例,如果标签上贴着“中国制造”,大家就不会认为它是高端品牌,而贴上进口标签后,大家愿意花高价抢购。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信任机制和信号系统已近紊乱。

这种紊乱的表现,其实不仅仅表现在制造品领域。今天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这种不认国货的逻辑,比如教育领域。据我所知,今天的中国大学前所未有地强调留学背景,很多大学在其招聘信息上明确注明,某讲师或某助教职位的应聘者必须是“海归博士”。

而与之相对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信息封闭的旧中国。民国年间,出国留学的路程坐船就要半年,而在全球化急速发展的今天,即使呆在乡村里,只要有学习的愿力,拿一根网线,也完全可以接触到西方最前沿的知识和问题。

国内外很多朋友初次认识都对我说,你的知识背景不错,也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为什么不到国外大学去读一个学位呢?我总是反问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出国呢?在我看来,出国读书当然是一项很好的人生投资,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我在国内做学问的环境并不比国外大学差很多,也有获取资源的条件,投入产出比也很不错,没必要出国。有时我反而觉得奇怪,因为遇到一些从美国回来的洋博士,其做学问的能力并不比我这个土博士更强,甚至连英语交流能力都不如我。这些人在美国是怎么获得博士学位的?他们和达芬奇家具的运作方式是差不多的?

今天中国的不少领域都面临着达芬奇家具所遭遇的难题。家具不一定是意大利的好,学者也不一定是美国的好,但是中国人还是习惯把自己贴上西方标签,以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方式来获得本土市场的认可,选择了最适应这种环境的商业模式。

这才是中国更深刻的悲剧所在,也是值得国人深刻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