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夯实基础 注重融合 彰显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夯实基础 注重融合 彰显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教情、学情、考情,研究高考命题的特点,抓纲循本,抓住主干知识,切实完善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的复习方法,做到点面结合、横延纵联、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的基本功,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网络;系统;能力;层次;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8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32

纵观近五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其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所占比例从2007年以前约15%,增至2008年约18%,再增至2009~2012年约20%,内容的考查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命题中主要以考查化学主干知识和学科素养为主,难度适中且有较好的区分度,但不少同学由于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薄弱,直接削弱了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如何做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轮复习,弥补高二阶段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盲区缺陷,对提升高三复习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一、研究教情、学情和高考考情

1.教情、学情

进入高一学段,面对没有选科的高一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主要集中出现在化学1(必修)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体现的是微粒观、物质观、转化观。化学2(必修)中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只是从结构观、能量观、速率观等化学视角进行简单的剖析。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知识的基础性要求,这两个模块的教学首先立足的是课程标准,同时参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因此,这部分知识内容显得简单,教学要求低。

进入高二学段,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知识的选择性和发展性的螺旋式上升要求,在选修模块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得到很好的拓展延伸。面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涉及到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但主要是从微粒观、结构观、能量观、守恒观、速率观、平衡观等化学视角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淡化了转化观。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所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却很少。

根据对新教材中各模块编排体系的分析,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系统性不强,知识内容多,知识点分散,易学难记,再加上必修模块授课课时少,模块之间间隙时间长,知识延续周期长,遗忘率高。再加上我们的老师在教授化学2(必修)和选修3、4、5模块时,并没有及时将化学1中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各模块相关知识有机整合,以及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淡漠,更加加剧了遗忘。

进入高三学段,课堂复习时受高考试卷结构的影响,由于老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复习时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规律和不同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部分老师又淡化了观念建构理念的渗透应用,弱化了以某一核心元素为核心知识点的元素观和分类观,未利用分类观、转化观、结构观等把所涉及到的元素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列为知识主线,未能科学合理地将这些不同的知识主线纵横向联系形成知识面,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未能利用实验教学将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整合等等。因此,导致学生掌握的情况不理想,直接影响到很多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题目的理解和分析。

2.高考考情

新课程化学教学要求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强调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与元素周期律、电化学、反应热、化学平衡等知识的融合、注重定性与定量实验的结合、推断与计算的结合,突出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高考试题中既有考查基本知识的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元素化合物性质、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操作和原理等基础题,又有结合化学图像、实验数据、框图、新的化学式、物质转化流程图等各种类型的综合题,元素及化合物的基础性在不同题型都能体现出来。现以近五年江苏高考中关于物质之间的转化考查为例,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分析上表中考查的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这些主干知识无一例外不“落户”于课本内容及课本上的基本反应,看来高三复习不能“舍本逐末”。试题情境的创设体现了“基础性”、“真实性”、“生活性”和“应用性”。这类高考试题给人以“题在书外,根在书内”的感觉,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高考越来越重视再现和拓展延伸教材知识,不再拘泥于纯粹的书本知识考查。

二、把握复习的基本思路

1.抓纲循本,抓住主干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复习的方向,分析其中“了解”、“理解”、“综合应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对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内容要下工夫,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生长点和可能的命题点。高考复的指导思想是重课本、抓基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立足于教材,去除学生容易产生的疑点、模糊点和盲点。

2.学科内综合,深化知识点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指导下,丰富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各族间元素及化合物间的转化的内容,可将知识点发展到知识链。如通过依托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可以将一种元素的结构和性质与它的同族元素进行比较和辨析,同时也能将该元素在纵横维度中与同周期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比较和辨析,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掌握该元素的性质,同时还能从横向和纵向联系其他元素,也就巩固了其它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同时也能将各独立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块构建成知识网络,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如某些可变价较多的元素,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复习。

三、有效复习的方法与建议

1.点面结合,知识网络化

先依据分类观、元素观、物质观,定位核心元素的物质为起始点,再依据结构观、转化观、化学价值观等观念,以“元素物质结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构建知识网络化。还可以依据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按照化合价的高低变化,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纵横维度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化。由此,依据观念建构,抓住知识的点、线、面网络化建构进行复习,由具体到一般,化繁为简,有计划地使之系统化、规律化,抓元素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另外,还可利用科学方法,对比分析相似物质的性质的异同点,如: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浓硫酸和稀硫酸等,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网络化。如以碱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2.横延纵联,知识系统化

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讲授新课时限于知识水平,知识不能系统化。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应用系统化,我们提倡采用“一题变式训练法”。在试题命题立意上,以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为理念,常态化的督查和提升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认知能力。在试题情境创设上,以现在不常考的无机框图推断题为载体,精心设计复习内容与思路,精选低起点,高落点的习题,无机框图的母题主要来源于“小高考”中。在试题问题设问上,以“问题串”形式分层要求,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实验、有机化学基础等知识有机融合。既关注基础,也关注能力要求。在各学段使用上,注意根据教情学情,采用不断变式训练的方法,“拉网式”训练督查,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能力。

3.变换思路,知识能力化

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涉及的反应很多,可借鉴有机化学将有机反应分成不同的反应类型一样,从反应类型的角度来归纳总结。如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归纳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理解常见氧化剂和对应的还原产物、常见还原剂及对应的氧化产物,可变价元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高价态,什么情况形成低价态,把握元素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如二氧化硫、双氧水等,遇强氧化性或强还原性物质如何转化。针对最近高考常考的褪色原理的对比解释,如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苯和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和氯水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可用于漂白纸浆等。复习时可从褪色的原理角度,分类归纳出常见的褪色原理,如吸附、氧化、萃取、加成、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等。

4.重视实验,知识层次化

高考命题时,常以物质的制备原理、操作、性质和检验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重现、深化挖掘和改进教材基础实验来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对江苏近五年的高考题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对比分析来看,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渗透化学实验,并要重视基础实验。另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还需从实验设计的层面进行二次加工,如氯水成份的检验研究;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成分的探究;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和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变质原理解释的探究;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为何有气泡产生;向2.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mol·L-1AgNO3溶液,振荡,为何沉淀呈黄色;向溶液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溶液中成分的探究等,使学生在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能力。

5.苦练内功,课堂问题化

复习课的目标是体现教学的有效性。针对考试要求和学生特点,我们应精心设计复习过程,巧妙使用策略,内炼化学基本功,优化元素化合物复习课。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有必要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复习问题,强化知识、巩固应用。如复习镁及其化合物中“列举5个事实证明Na的金属性比Mg强”、“用7种方法制取MgCl2”等经典的传统知识。如复习醋酸及其化合物时,可带领学生分析近五年高考中关于CH3COOH与NaOH反应的考查、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考查、考查醋酸时所涉及到的有关图像和实验装置等。让学生自主统计分析这些试题主要考查了哪些具体的知识点?考查内容涉及了哪些模块的哪些章节?以哪些形式来进行考查的?命题时创设什么样的刺激情境?依据基础知识考查了哪些基本思想、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基本问题?设置这些有思维容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深度解读考试说明,去分析和评价高考试题,这也给学生备考提供了风向标,对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和高考复习导向功能意义甚大。

总之,高三复习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利用较短的时间,科学合理地融合复习内容,提升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是每个老师必须常态、本真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江苏教育考试院.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 高兴邦,周跃. 基于新课程要求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化学教与学,2011,(12):62-64

[4] 周跃. 对一道高考化学试题的几点本真思考[J]. 化学教与学,2012,(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