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推行学分互认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推行学分互认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比较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现状,以及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几种学分互认模式,发现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教育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工作已势在必行,而使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需要我们尽快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扩大学分互认的深度和广度,使各类教育能够相互衔接,有效沟通。

关键词:高校;学分互认;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49-03

学分互认制度通常是指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它表明合作高校间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本校的课程来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通过联合办学或协议中的其他院校提供的相关课程来获得所需学分。只要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学生所取得的学分可在合作院校间被认可。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和高校学分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分互认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积极推行学分互认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但此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目前高校的学分互认机制还不够成熟,管理难度较大,如何在高校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的制度和标准,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国内外学分互认现状

(一)我国高校间的学分互认起步较晚

目前,我国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尚处于初级阶段。从目前已实施的情况来分析,主要有相同层次高校与不同层次高校间学分互认两种类型,其中相同层次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居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大学城”、“高教园区”内的高校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而开展合作。如北大、清华、浙大等9所国内一流学府共同发起了“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交换学生,互认本科课程学分”成为大家关注的议题。这意味着交换生可以在另一学校学习,获得的成绩和学分得到9校相互间的承认,而距离相对较远的高校则采取签订合作意向书的形式来进行,如东部与西部高校的合作以及与涉外高校的合作。这对于加强高校的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高校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二)国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起步较早

国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相对来说较为成熟,合作也更为深入,机制也较完善。如欧洲的学分转换系统不仅实现了校与校之间的互认,而且还跨出了国门,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转换。欧洲的学分转换系统简称为ECTS,是指目前在欧盟成员和欧洲经济区域内三十多个国家中高等院校之间盛行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它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旨在提供一种在学校间测量、比较和转让学习成绩的方法。另外,不同层次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较典型的有美国国内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学分互认系统,它是一项支援与促进区域内不同层次公立高校学生流动的学分互认制度。还有澳大利亚TAFE职业与继续教育学分转移系统,澳大利亚大学副校长委员会专门负责实施学分转移工程,成立了学分转移机构。

高校学分互认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院校间已相互渗透、相互跨越,师资、课程、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共享越来越常态化,通过共同的投入达到一定的办学目的。而学分互认制度作为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切入点,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来看,主要可以分以下几种模式: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模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分互认模式;高校与企业的学分互认模式;高校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高校的学分互认模式。

(一)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模式

本科院校间的学分互认 此学分互认模式是目前最普遍的,主要表现在高教园区内若干所学校间共享选修课。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园区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特点,深受广大学生欢迎。通过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方式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提高了学生多学科的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另外,也加强了各校之间的教学管理,每学年定期召开各校的联席会议,除协调相关工作外,还可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的交流,提升高等教育的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分互认 该学分互认模式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根据个体的需要,本科院校的学生可以在高职院校选修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实训类课程,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在本科院校选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理论课程,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为以后在本科院校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学分互认模式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许多高职院校的“订单式”培养以毕业生和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为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学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而学分互认就成了相互合作的一种桥梁。建立学校与企业间学分互认体系,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毕业生和岗位“零距离”接触,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三)高校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高校的学分互认模式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高校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高校的合作日益频繁。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中就提到两岸学分互认和学历互认的前景展望。大陆早在2006年就开始承认台湾的大学学历,因此,大陆早已有在台湾大学学习的学生,目前大陆学生主要是以一学期或者一学年为期限到台湾的大学学习,原学校认可在台湾学习相关课程的学分。许多高校也都在积极开拓国际合作项目,如中澳合作班、中美合作班等。通过国际项目的拓展,使国内的学生可以到发达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教学理念,这是教育全球化、一体化的一种趋势。

目前,我国许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播电视大学合并,采取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我们还可以尝试建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机制,这将为我国实现终身教育学分互认起到开拓者的作用。

展望学分互认

在教育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应在原有几种学分互认的模式下,继续深化学分互认改革。应加强各学校间的交流,对其他学校开放更多课程,而高职院校要想在学分互认上获得新的突破,就必须向本科院校学习,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推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建立是学分互认的先决条件,否则学分互认很难进行到底。尽管目前各高校间都已经涉及学分认定与转换,但还处于尝试阶段,实践程度有高有低,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统一的管理模式。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是由教育部主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学分银行”的建设得以推进。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课程内容的教学管理模式有了实践的大平台,使存储、汇兑学分成为可能,也是学分互认工作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一个大的提升。

学分互认是一项既庞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要完成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工作,首先,必须要建立国家的专门机构,制定统一的学分标准,协调各学校间的学分转换;其次,利用远程教育可以解决地域的限制问题,使学生走出去,增加流动性,才能使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分互认有可行性;再次,要积极推进“学分银行”的建设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尽快实现“学分银行”存储、汇兑学分或学历的功能;最后,要进行动态的跟踪监控,保证学分转换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并及时更新完善各项指标体系,使其更加国际化。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各高校已对学分互认工作开展了积极的实践,但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学分银行”更是尚在起步阶段,还没有明显的运行实效。学分互认是有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是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学分互认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芹,王雷震.南京高校校际学分互换探究——兼与上海比较[J].中国农业教育,2009(2):29.

[2]黎志华.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发展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0-103.

[3]卢小珠,吴卫龙.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的条件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7-20.

[4]唐锡海.澳大利亚TAFE学分转移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62-64.

[5]周建民,茹阳.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46-450.

作者简介:

茅徐斌(1980—),男,浙江绍兴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