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论中国传统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论中国传统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于当前中国设计而言,中国古代传统设计艺术思想和设计艺术品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但如何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和研究他们的时代价值并能为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提供借鉴作用。本文从“南瓜灯”的设计谈起,指出中国传统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困境。

关键词:传统设计;南瓜灯;传统节日

一年一度的万圣节又到了,漫步在街头,随处可见与万圣节相关的元素(白网黑蜘蛛、鬼脸南瓜灯、白衣女巫等),更听说一些小学的老师要求每位同学自己制作南瓜灯。让人不禁感慨,前几年在电视、新闻上面见到的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情景,现在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了。作为西方传统的鬼节,却快变成了全中国人一起庆祝了。曾几何时,西方传统的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甚至是春节倒让人越发没了过节的气氛。感慨之余让人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的传统元素离我们越发遥远,而西方的传统元素却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难道仅仅是我们常说的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彻底西化了吗?除此之外,或许我们还需要从节日本身和传统元素的角度进行反思。

1 “南瓜灯”的起源

万圣节起源于古代凯尔特民族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带上面具,提着南瓜灯,挨家挨户收集糖果。“南瓜灯”已经成了万圣节的标志性象征。传说爱尔兰有一个名叫Stingy Jack的男子,有一天邀请恶魔喝酒,因为喝完后没钱付帐,他就说服恶魔变成六便士来付酒钱,可是Jack并没有拿它来付钱,反而用一条银纸把恶魔镇住,让它出不来。后来恶魔答应Jack一整年都不吓他,杰克才放魔鬼出来。第二年的万圣节恶魔又出现了,它又答应不会来骚扰Jack一年,可是一年还没过完,Jack就去世了。死后,天堂不收他,因为他非常吝啬;地狱也不留他,因为他戏弄恶魔。无处可归的他,最后只好不停的走着,并提着白萝卜,里面放着魔鬼给他的炭火来照亮路面,找一个地方来休息。后来爱尔兰人就用马铃薯或是大头菜做成灯笼,在1840年代随着新移民来到美洲大陆,他们发现比白萝卜更好的材料,那就是南瓜;因此所看到的杰克灯通常是南瓜做的了。

2 “南瓜灯”的设计分析

“南瓜灯”作为万圣节的标志物,由于其材料易得、造型简洁、制作方便、形态可掬而深受人们喜爱。

首先,从材料来说,“南瓜灯”曾出现过萝卜、芜菁、甜菜和马铃薯等材料,但由于后来发现圆圆胖胖的南瓜比其他材料更适合、也更易雕刻,因此,现在“南瓜灯”的材料一般都是由南瓜制作而成。正由于南瓜材料的普遍性为人们积极参与“南瓜灯”的制作提供了基础。其次,南瓜通常呈扁球形、壶形、圆柱形等,整体形态饱满、丰腴,这样的外部形态具有较好的空间体量感,同时它的表面有纵沟和隆起,似橘瓣状,这种生长节奏所形成的形体节奏赋予整体形态更强的节奏感,还有表皮纹理与色彩丰富了其外部形态的视觉美感。“南瓜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制作也较为简单,一般需要经过切割顶盖、掏空打薄、雕刻图案、摆放蜡烛等步骤,特别是在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传统“南瓜灯”的形态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趣味性与亲和力。

3 “南瓜灯”对当前设计的启示

万圣节的流行和“南瓜灯”的风靡与西方的文化传统有关,它体现了节日氛围的娱乐性,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同样,“南瓜灯”的设计作为万圣节的主要标志物,正是由于其材料的普遍性和制作工序的简洁性使得人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并能在参与制作的过程中体会节日的趣味性。

当我们去梳理我国传统的设计造型和设计元素时,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设计造型和设计元素极其丰富,不仅包括传统陶器、青铜器、漆器、玉器、雕刻等各种造型,还包括具有传统意味的其他形式及其表面上的装饰和纹样,即便我们的民间艺术中的造型和元素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可是,让人遗憾的是,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日益西化,传统造型和元素离我们也越发遥远。作为设计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去反思出现这一现状的原由。

首先,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元素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节日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先人的祭祀以及期盼团圆的心理,于是出现了诸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个传统的节日。然而,自从鸦片战争开始,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挑战冲击而激发了社会大转型,到“五四”时期,一边是科学与民主凸显,一边高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大批文化名人有着非常强烈地向西方学习同时又强烈地反传统、反儒家的意识,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被一并抛弃。尽管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反思,曾出现过国学热的兴起,似乎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但西化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放缓,技术领域内“一切向西方高科技文明看齐”的思想也影响了文化领域,使得传统文化的复兴变得异常艰难。因此,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和传统元素也就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了。于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基本西化了,也就出现了传统节日的冷遇和西方节日的盛行。南师大国学教授常国武先生指出,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保护的不够,宣传的不够,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的不够。当然,西方节日的盛行还与商家和媒体的炒作有关,更和西方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有关。

其次,对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作品而言,工艺技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机器大生产出现之前,也正由于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才推动了古代设计艺术的不断进步。“工有巧”、“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等是对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作品以及制作者的最高评价。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复杂性阻碍了传统设计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古代设计艺术品是关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诸多方面的物质文化创造,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因此,人们对于其工艺技术的掌握便显得司空见惯。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商品的机械化和批量化生产,普通大众对于传统的工艺技术越发显得陌生。除了极少数专业人士外,很少有人了解陶器、青铜器、漆器等器物的制作流程,即便是民间最为普及的剪纸、刺绣、皮影等也成了重点保护的对象。毋庸置疑,中国古代传统设计艺术中的工艺技术理应为现代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但这需要设计师们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

当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中国传统设计所显露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再回到“南瓜灯”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南瓜灯”制作的简洁性和参与的趣味性正是我国传统设计所缺乏的。中国古代传统设计艺术思想和设计艺术品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但如何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和研究他们的时代价值并能为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吴文勇(1981—),男,江苏阜宁人,硕士研究生,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