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藤忠雄的建筑讲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人简要介绍了《连战连败》一书的主要内容:通过引用大量作品、历史事件并以安藤忠雄自身参加建筑竞赛的经历贯穿始终,对建筑竞赛这一特定的竞技形式进行了论述,指出建筑巨匠并非从步入人生伊始就走上了成功,但他们没有停止奋斗,凭着连战连败的勇气和斗志,在国际建筑平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连战连败 竞赛 挑战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ook Repeated Failures: a great number of architectural works, events and design competitions that Ando Tadao has participated are described in this book, and the design competitions are discussed as a rival form in this book. He indicatesthat architectural masters did never get success at the beginning, but the struggles have never stopped. By great courage after repeated failure, they step to 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stage.
Keywords: repeated failures, competition, challenge
中图分类号:TU-6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8537(2002)02/03-0121-06
《连战连败》是安藤忠雄的最新著作由东京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9月出版。这是他担任东京大学教授以来,自2000年10月冬季学期开始的建筑设计理论的讲义①。书的封面是不作任何装饰的桔红色,在书店的入口处高高摞起,格外显眼。这种裸的颜色,使我联想起在2002年足球世界杯小组预选赛惨遭淘汰的那支曾一直潇洒于足坛的橙色军团――荷兰队,再稍微一看,这不也象征着铺在地上献给成功者的红地毯般的荣耀吗?!
我想以“败”为主题的著作并不多见,更何况是“连战连败”呢。我曾经向一位国内建筑师推荐这本书,他听到题目后笑到,连战连败还是不要看了,要是连战连胜或许更有竞争力。今天在中国的建筑市场上已经充满了国外建筑师竞争的身影,在我们面临挑战的同时,是否也要凭借这种连败之后勇于连战的斗志去向安藤忠雄等建筑名师挑战呢?在我们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取取“败经”,可以使我们从根本上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建筑舞台上占有自己一席之地。
安藤选择设计竞赛②作为讲义的中心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建筑设计竞赛,包括落选的作品在内,对于建筑的未来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建筑历史中应该得到肯定;二是自1999年到2001年之间,安藤参加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竞赛,一段时期内,安藤事务所基本上以竞赛为中心展开工作。竞赛对于其自身的建筑思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安藤对于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的战略,其竞赛进行过程以及方案本身的设计过程,都是建筑学生、甚至已经献身于建筑的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因为谁也不能否认,通过建筑竞赛而一举成名,是青年建筑师让世界承认,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安藤通过《连战连败》告诉我们的不是“败”的结果,而是“战”的经历,“战”的意义。全书按照5次讲义③的内容编排成4章,分别是
⒈建筑如同斗争
⒉新旧冲突――城市、建筑的保存和再生
⒊从荒废的岛屿到未来――环境和建筑
⒋超过昨天
安藤忠雄以建筑竞赛的历史发展为引子,通过其30年来的建筑体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建筑舞台最前沿拼搏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基础。穿插包括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等构筑现代建筑思想的近代建筑师的生涯和创作经历,以及很多活跃在第一线的建筑师们的设计世界,涉及了努维尔、艾森曼、罗西、盖里等几十位当今或当代的建筑师的设计、竞赛经历。对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文化、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工艺美术、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展开评论。介绍了从现代建筑起到当今建筑思潮多元化的建筑手法的发展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书共220页,但囊括了极为全面的教科书式的注释165处,大小照片、草图197幅)。
从法国卢浮宫的建筑竞赛④开始,到柯布西耶运用现代建筑手法以全新概念参加的国际联盟会馆竞赛(图1),安藤结合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分析了国际和日本国内(比如日本战后的三大竞赛⑤)一系列以都市复兴和再建为目的的公共建筑事业设计竞赛,以及因此促成的一大批引人注目的建筑作品的产生过程。在论述中,安藤多次强调建筑环境、建筑文脉的重要地位,从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建筑主流思想。同时安藤多次指出建筑师要为坚持自己的理念付出代价,成功的后面实际上充满了艰辛。的确,在安藤的建筑世界里,竞赛是一个和同时代建筑师相互对话的场所,而且建筑设计如同在战场,在拳击台上进行,面对的“对手”可能是各种困难,也可能是甲方,或是其他的同行或是无所畏惧的新人,更多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既然是竞赛必然有输赢,这不计其数的“失败”经历,面对挑战而失败的结果,继续挑战的周而复始的过程,甚至在“连战连败”、“就这样了吧,就这样结束了吧”的时候,下意识地又一次拍“案”而起,刚才的犹豫转眼之间成为了下一次挑战的动力,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阐明了安藤的建筑观。
书中对建筑竞赛这一特定的竞技形式进行论述,一是引用大量作品、历史事实、历史事件;二是以自身经历贯穿始终,安藤在后记中写到,“(象柯布西耶、康)这些建筑巨匠也不是从步入人生一开始就走上了成功正确的……但是他们没有停止奋斗,没有妥协地生活。他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思想与世界拼搏的道路。他们没有等待外界的给予,而是自己努力创造工作。这种勇气和斗志,也正是他们被称为巨匠之所在。”
“任何人都有筋疲力尽的时候,也许到这时依旧一无所获。但是,作为挑战而言所做的绝不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围绕着与建筑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思考,为实现某种可能性而不知疲倦地追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建筑竞赛是去做自己想做的建筑,实践自己的理想,是去发现自身,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好的机会。如果把创作理解为一种行为,那么在竞赛中思考的积累,正是唯一可能对这种行为有所帮助的方式。在创造、构筑崭新观念的大前提下,我们要具有这种不断斗争,不断继续挑战的精神。”⑥
安藤认为设计竞赛的意义和作用并不仅是单纯简单的艺术竞演,而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建筑师们面对相同的课题提出各式各样的方案,从中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这个过程本身可以体现出对于时代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建筑竞赛引导了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
20年前(1980年),安藤忠雄和桢文彦等人应邀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芝加哥论坛报社新楼国际建筑设计竞赛(指1980年进行的Late Entries to the Chicago Tribune Competition)。这次竞赛是一次文化性质的活动,没有具体的要求,只是让大家提供出表现各自想法的图纸,与1922年⑦进行的同一主题竞赛的条件完全相同。安藤在构思开始把自己放到了与60年前奋斗过的建筑师相同的角度,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入手(图1)。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建筑式样、理论百花齐放的年代。当时参赛的281个竞赛方案,无论是折衷主义、表现主义、新工艺美术风格、还是现代主义、对于当代的建筑师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刺激。在一个社会对于建筑的形式提出要求的时刻,建筑师承担起来的是解决景观、形态、机能等诸要求的责任,从而提出自己的建筑宣言。
一个建筑竞赛的地段经常出于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文化圈中。在安藤看来,这种异文化的挑战具有极大的魅力。这种遥远感、陌生感,激发了建筑师潜在的斗志。在今天,信息时代,距离感已经显示不出来了。但是,安藤认为体会地段所在地的文化和理解在此生活的人们是无法通过媒体来实现的。在设计中最不能允许的就是断章取义地将某种形式的建筑插入到现存的文脉当中;要强调通过解读城市的文脉达到与环境对话的目的。
安藤在书中所分析的一系列自己“连战连败”的实例,每次都是与不同环境,不同场所的对话,每次都是通过自己的想法与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在这里,我们仅简单地看一看项目本身,就可以感觉到融合在其中的挑战性,体会到建筑竞赛的魅力,理解竞赛的残酷性。
特别是欧美的建筑竞赛,从竞赛开始,到结果发表,以此向外界筹措资金,然后进入具体的方案计划,这种过程模式并不少见。即使竞赛获胜了,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马上开始工作。按照安藤的经验,起码要花费10年的时间。对于本来已经相当残酷的竞赛,无疑是雪上加霜⑧。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建筑处于低谷时期,建筑量的绝对值在减少,建筑师毫无疑问地处于非常残酷的竞争中。
以下是书中引以为例的部分“败例”:
1980年,日本大阪,中之岛规划,败;
1990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败(图3);
1991年,日本,JR京都车站,败,胜利者原广司(图4,5);
1992年,日本,奈良市民会馆,败,胜利者矶崎新(图6);
1995年,英国,Tate Gallery,败(图10,11);
1999年,法国,巴黎原始美术馆,败,胜利者努维尔(图15);
1999年,美国,尼尔森美术馆,败(图7,8);
2000年,比利时,安德瓦普市立美术馆,败,胜利者当地某建筑师;
2000年,西班牙马德里,里纳索非亚美术馆,败,胜利者努维尔(二等奖是多米尼哥佩罗);
2000年,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败;
2000年,日本东京,德国大使馆,败(图9);
2000年,英国伦敦,森特伯路寺院洗礼堂神坛设计,败;
2000年,意大利罗马,罗马教会,败,胜利者迈耶(图12)。
……
谈“败”之余,安藤也把自己与获胜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自己“连战连败”的同时,也非常客观地分析了胜利者的方案、构思。
在书中这样描述Tate Gallery增建国际竞赛。这个作为英国迎接2000年世纪工程之一的项目,意与美国纽约的MOMA、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三足鼎立的美术馆在1995年进行了国际竞赛。众多国际知名建筑师参加角逐,包括Rafael Moneo⑨,OMA,Rezon Piano,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人。美术馆位于泰姆士河南岸,是一片1970年起荒废的工业用地。设计要对这片区域再开发,进而复兴整个地区的文化。最关键的是,他不属于新建项目,而是在1948年起使用过的原火力发电站的基础上进行增改建。竞赛的主题也集中在如何处理这座曾经担负过历史使命的建筑,如何处理与历史名城伦敦的文脉关系这两点上。
参赛的方案大体反映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基本上保持原有部分,尽可能不去修改,一种是基于自己的构想对原有部分进行修正。安藤的思路与一等奖得主Herzog &de Meuron基本一致:在尽可能保持原有残存建筑的基础上,加入新的部分达到对比效果。
对Herzog &de Meuron(瑞士出身的建筑师组合,1978年成立事务所)的方案,安藤分析道:“他们的方案取消了一切多余的装饰,维持最基本的洗练作风;在简洁的形态中运用独特的材料,他所给人的印象足以使其作为当今建筑师获得最高的评价。”
“这次竞赛的主题,是在认可现存建筑价值的同时进行变化操作,进而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当选方案通过设计者的建筑语言将既存建筑部分和增建部分之间的等价关系相联接起来,创造出新旧交融的建筑形态。从最尊重既存建筑的意义来看,他们的方案完全体现了这一点。”⑩
安藤这样评论自己的方案:“(我们的方案)虽然作为最后一轮接受咨询的6个方案之一,但是存在预算的问题。因为与Herzog &de Meuron的方案在素材、形式上的考虑都比较接近,而且增建部分都是采用玻璃,放在原有建筑上面(注:Herzog &de Meuron的方案)和从原有建筑中向前面探出去的造价有天壤之别。”
“我们的方案不仅从功能的角度,从建筑内部与城市的关系相融合的尺度来讲都有不妥的地方。包括奥地利的建筑师汉斯霍洛因在内的评委都认为这是问题的关键。”
“最后结果是落选。霍洛因为此向我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忠告:最为重要的是一定把强调自己的主题放到预算、功能的后面再去考虑。”
通过“连战连败”,靠着“连战连败”的精神,安藤近年来在国际建筑舞台上愈发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连战连败》中,用安藤的话讲也有久违的胜利。其中的“九败一胜”,是1997年取胜、将于明年竣工的位于美国德州的福特瓦斯现代美术馆。福特瓦斯在德州达拉斯以西50km,人口52万人的产业城市。地段在作为城市文化中心场所的都市公园内,这里有约韩菲利浦设计的阿蒙卡特美术馆。美术馆的地段因紧邻本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1972年建成的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而格外引人注目。组织者召集了全世界大约30名建筑师参加。虽然没有正式公布名单,但是矶崎新、皮阿诺、Steven Holl,Jean Noveal等人都在应邀参加之列。安藤最后被确定为当选方案(图14,15)。在方案中安藤尝试与康,与金贝尔美术馆对话,通过捕捉康建筑特色中“空间的秩序”作为对话的焦点,从中抽取本质要素组合到新的建筑当中。安藤反复利用单纯的空间个体,采用将各种具有独特意义相互联接起来的材料,以及散落在封闭的建筑内部充满严肃色彩的光线,与金贝尔美术馆所具有的明快和单纯相对应,在这基础之上表现出更加具有力度、全新的美术馆。另外,减弱建筑内外区别使
44 000m2广阔的地段对应“艺术的森林”的主题,让观赏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体会到艺术的存在。由6列长方体并排构成新的美术馆采用玻璃结合素混凝土箱体的双重构造。长的两列体块作为公共空间,短的四列作为展示空间使用。
这种采用玻璃和混凝土双重幕墙式构造的手法,从1992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市内,湖中的小美术馆的方案中,到1994年Tate Gallery改扩建的竞赛里都有所体现。以前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将其变为现实的念头在安藤的脑海里从来没有消失过。玻璃包装下的混凝土提高了玻璃的透明感,反过来由于玻璃的衬托,混凝土立方体的造型显得更加强劲,其相对粗犷的表面也得到修饰而没有直接暴露在外。同时,混凝土作为一种安定的材料,在当地酷热的气候条件下充分承担起了保护艺术品的责任。箱式混凝土在结构上也有稳定性,通过外面的玻璃构造层减轻了外界气候对于室内展示品的直接影响,提高了美术品的安全性。这种采用双层外膜构造的立方体连续布置,其中设计了多种可以导入自然光的采光系统。在单纯的全体构成当中,体现出丰富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在福特瓦斯,在金贝尔美术馆的旁边,安藤运用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建筑结构等多种建筑语言与历史、环境、文化进行对话。在这次与文脉的对话中,安藤终于取得了成功。
2001年2月14日,在美国费城进行的纪念康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安藤忠雄被指定为演讲人。安藤说,自己是站在了路易斯康的肩上学习。
安藤在本书序言的最后又一次写到了路易斯康:“康一生留下的是庞大的借款和多处中途停止的工程、设计。也许这不是一种与康这样屹立于20世纪后期世界建筑之顶峰的巨匠相称的结局,但是康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都在向建筑进行挑战。这种结局也许是最路易斯康式的。在人生的后半程,短短的20年间,在生存的时候不断地思考,竭尽全力地把积累下来的能量发挥出来,一个劲地向前再向前,这就是康的精神。”
“生存究竟是什么,人的一生是什么,每个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通过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出来。如果我可能的话,我会选择向康那样不断奋斗的生活方式。沿着自己坚信的道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我迄今为止看过康留下的所有语录中,有一句最为共同:‘创造,只能在逆境中发现出来。’”
作者单位: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
收稿日期:2001年7月
图片出处:
⒈图1,叶晓健
⒉图2,日本建筑学会编《近代历史图集》,彰国社,1954年
⒊图3,5,8,10,11,《连战连败》,安藤忠雄建筑事务所
⒋图6,《论建筑》,安藤忠雄建筑事务所
⒌图16,17,《连战连败》,摄影大桥富夫
⒍图4,7,9,12,13,14,15,《太阳》2000年02期,摄影:大桥富夫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连战连败》,东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2.安藤忠雄,论建筑,东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3.太阳,2000年2月,No.472
4.Between Silence and Light Spirit in the Architecture of Louis I.Kahn,John
Lobell,Shambhala Publications,2000年5月
注释:
①安藤忠雄4年前的10月份出任东京大学的建筑系教授,并且成立安藤忠雄研究室。他除了担任大学院的建筑学课程(4个学期1次),还负责大学院的建筑设计(2个学期一次)和本科的建筑设计。这本书是他建筑讲义的第二本,第一本是《论建筑》,1999年出版,已经被翻译成韩文等文字。
②建筑竞赛,competition。甲方为了得到相对优秀的设计方案,规定了一定的设计条件和评审员进行的多方案竞赛。一般分为公开募集竞赛,和指名设计竞赛。国际建筑师联合会(UIA)相对建筑设计竞赛有相关的规定,日本国内也有"建筑设计竞赛标准"的规定。
③5次讲义安排在一个学期里进行,1次和2次之间可能间隔一个月,而3,4,5次又连续在一个月完成。
④卢浮宫,Palais du Louvre。16-19世纪,法国巴黎。在16世纪中旬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哥特城遗址上建立新的王宫,P.莱斯高施工开始,经过多名建筑师设计施工。目前卢浮宫德法国巴洛克式东立面,是17世纪后期指名设计竞赛中由C.贝隆实施的,期间还有过贝尔尼尼的方案被选作实施方案的经过。-参考《连战连败》注解322,P31
⑤战后三大竞赛,国立剧场、国立京都国际会馆、最高裁判所。1963年国立剧场的公开竞赛,在307个方案中选定了以岩本博行为代表的竹中设计案,1966年竣工;1968年的最高裁判所公开竞赛,岗田新一案从217个方案中脱颖而出,1974年竣工。-参考《连战连败》注解11,P13
⑥部分引自《连战连败》后记,P222-P223
⑦《芝加哥论坛报》报社竞赛,1922年,公开设计竞赛。既包括以R.福特为代表的式样建筑,也包括格罗庇乌斯、迈耶等近代建筑的非式样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界保守思潮与前卫思想相交织混融的现状。沙里文具有折衷色彩的方案还获得了二等奖。
⑧引自《连战连败》,P93
⑨Rafael Moneo(1937-),西班牙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的同时,1960年起开始建筑教育,80年代执教哈佛大学。代表作有马德里的国立古罗马美术馆等。
⑩部分引自《连战连败》第2讲-新旧的冲突,P80-P84
部分引自《连战连败》,序,P28
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模型,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for the Modern ArtMuseum and Architecture Museum,Stockholm,1990
尼尔森美术馆草图及模型international Desing Competition for Nelson Atkins Museum of Art,Kansas,1999.
尼尔森美术馆草图及模型international Desing Competition for Nelson Atkins Museum of Art,Kansas,1999.
福特瓦斯现代美术馆草图及模型,Modern Art Museum of Fort Worth,1997
福特瓦斯现代美术馆草图及模型,Modern Art Museum of Fort Worth,1997
草图及国际设计竞赛模型,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for the Tate Gallery of Modern Art,London,1994-1995.
15.巴黎原始美术馆模型,1999
9.德国大使馆模型,2000
《芝加哥论坛报》报社新楼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1980。由混凝土框架构成的立方体型建筑。
12.罗马教会模型,2000
1.国际联盟的会馆竞赛,柯布西耶,1927年公开设计竞赛。有学院派4人,贝如拉赫等近代建筑派4人担任评委。从337件方案中选出了包括H.P.雷诺的样式建筑和柯布西耶德近现代建筑等9件入选作品。最后,委托雷诺综合样式建筑的4个方案进行实施设计,还因为从柯布西耶的4个方案中搬用过多而引发了诉讼。这件事也成为了近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成立的契机。
京都车站草图及模型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JR Kyoto Statioon.1990-1991
奈良市民会馆,Nara Convention Hall,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Twin Forum++Three Theater),1992
草图及国际设计竞赛模型,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for the Tate Gallery of Modern Art,London,1994-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