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且吟且行 品诗知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美,通过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朗读,把握“情”与“景”的内涵,进而读懂文字背后的“人”。
【重点难点】
重点:写景、咏史、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难点:对“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
问:读了这首词,你有何感受与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所讲不一定全面。)
二、师生共读
(先由老师范读,然后学生单独读,再全班学生一起读。此环节意在及时纠正学生读音错误。同时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进入诗境。)
三、内容品析
1.情景导入
问:这首词写到了赤壁的壮丽景物,三国的风流人物,作者的多情善感,下面我们就从景、人、情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教师对学生前面所谈感受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进行赏析与讨论,也就是通过这一环节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情境中来)
2.小组合作(分组讨论)
讨论共分为三组。第一组:写了什么景?景物有何特点?第二组:怀了什么人?人物有何特点?第三组:抒了什么情?情感有何特点?(板书:景、人、情)
(教师先分好组,然后分给相应的讨论题,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看到有讨论激烈的地方也要主动参与,对于不情愿讨论的同学要去带动。)
3.分类鉴赏
①写了什么景?描壮观之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PPT展示第一句)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前句诵读时语速宜慢,应读出磅礴雄浑之气势,但也要传达出豪迈中的一份深沉的伤感。后句要不疾不徐,语气平缓,在气势上和前面有较大落差。
总结:概括出此句景物描写的特点,即大气,开阔,壮观,雄浑等等。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PPT展示第二句写景的句子)
(这句是全词写景最关键的句子,要重点品味和诵读。要先让学生诵读,再予以指导)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上阕最高潮,和前句有较大停顿,气势陡起,一句高过一句,语速稍快,语音激越高昂,要读出赤壁古战场的险峻壮阔。
分析:动词穿、拍、卷?摇名词天空、江岸、雪(浪花)
总结:三个动词,插入三个静物画。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力度。“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也暗写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山美水美人更美。眼前如画的江山,自然会引发作者对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所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结构上应属于承上启下。
②怀了什么人?怀风流之人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此句上阕收尾,承上启下,语气平缓从容,稍带感慨。“遥想”要读出神往味道。“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要读出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要读出儒雅潇洒,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心态。要读出苏轼对英雄的仰慕之意,要读出周瑜的神韵气质,语速宜缓,但气势要饱满。并让学生比较“初嫁”与“出嫁”的区别。
总结:“初嫁”,更加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少年得志的英雄形象。
(组长发言,虽然是综合了本组的意见,但不一定完整,教师要在过程中适时引导,追问,如为什么千古风流人物里只写周公瑾?为什么要写到“小乔初嫁了”?有两种“强虏”、“樯橹”的写法,你认为哪种更好?通过字词的琢磨推敲,加深学生对词的语言的感悟,品味好的语言的张力)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以下表格,请学生上讲台将表格填写完整,红字部分为学生填写。
总结:全词总共100字,写周瑜的就有28字。简直就象一部小说一样详尽,写到了周瑜的气概、外貌、神态、作为,作者写周瑜其实就是为了与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周瑜的年轻有为就是为了反衬作者自身因无所作为而产生的苦闷,而词作又正因词人早已生花发,却一心想有所作为,而见出其人生的大志向,怀,大气度。
(此环节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理解苏轼怀念这几个英雄人物的原因。特别是写周瑜,主要是为了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写出自己苦闷的心情。教师要在学生填写完表格后,总结对比手法,以此来串联词句的情感,便于理解苏轼的心理)
③抒了什么情?抒苦闷之情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讨论:谁多情?)
D.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PT展示上两句)
学生先诵读,教师后指导:C句是应读出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味道还是伤感苦闷的味道?此处同学们可以思考讨论。D句要读出深沉慨叹之意,要读出那种超脱功名之后心灵的澄澈、洒脱、豁达、旷达之意。
总结:苏轼兼有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他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苏轼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又何必去执着呢;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从悲哀中超脱。
(这是全词的难点。苏轼思想比较复杂,综合了儒、道、佛三家,而且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估计学生会难以把握,所以由教师重点讲解。)
板书:描壮观之景
怀风流之人
抒苦闷之情
四、品读自省
学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落实情感教学目标,通过对作者人生观的理解,来使学生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与理智)
总结:苏轼思想蕴含着两个方面,对后世的文人以及整个民族心理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苏轼的《卜算子》《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读《苏轼传》以及余秋雨的《坡突围》,以更深一步了解作者。
作者单位:浙江慈溪市卫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