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荀子“体恭敬而心忠信”片段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原文】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解析】
外表恭敬而内心忠信,遵循礼义而又有爱人的情感。
【赏析】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这两句话出自《荀子·修身》,是对一个人的内外两方面,即心灵与行为提出的要求,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外表谦恭柔顺,且内心忠信;应该谨慎地遵循社会规范,同时又不为社会规范所限制而变得僵硬,内心还保留有真挚温柔的情感,能够爱人。
这两句话讲出了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人的两对矛盾。
前一句“体恭敬而心忠信”,是行为与内心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正常人,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能自觉做到行为上的恭敬,但内心的忠信则是较奢侈的要求了。乾隆时期的和珅就是一个内外不一的人。和珅非常伶俐,乾隆皇帝要什么,他件件办得到,乾隆皇帝爱听好话,和珅就尽说顺耳的。日子一久,乾隆皇帝就把和珅当作亲信。和珅步步高升,不出十年,就从一个侍卫升到了大学士。后来,乾隆皇帝还把女儿和孝公主嫁给和珅的儿子。和珅跟皇帝结成姻亲,掌了大权,之后,他凭借权势一味搜刮财富,不但接受贿赂,而且公开勒索,越来越贪婪,连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先经他的手,挑最精致稀罕的留给自己,剩下的才送到宫里去。和珅为人圆滑,对皇帝和其他同僚都极尽“体恭敬”之能事,但他内心是没有任何“忠信”可言的,最后他被新即位的嘉庆帝处死。
忠信,不仅是遵守承诺和言出必行,它更指向自己的内心,它要求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发自内心,不违背自己的心意,不虚情假意,不矫揉造作。这样,行为与心灵是一种合一的状态,不发生分裂,因为心灵支配着行为,行为顺从心灵而动。这也是理想的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会感到舒适、惬意。另一种是行为与心灵的分裂状态,古人常说“心为形所役”,就是这种情况,心里本来不愿意,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必须去做,心仿佛受着身体行为的奴役,肯定会特别不快乐。荀子的这句话要求人在对待别人时做到行为与心灵的合一,这样自己会感到愉悦,别人也能受到积极的感染。
后句“术礼义而情爱人”,是社会规范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术,是遵循的意思;礼义,可以理解为一切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荀子说要遵循社会规范,同时在情感上又能爱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规范与人情感上的爱憎是不发生矛盾的,比如,千万家庭中,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血缘亲情,是符合社会伦常的。那么什么时候社会规范会与人的情感发生矛盾呢?举个例子,有一个人,他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牛,这个人知道了,他该不该去告发父亲?他爱父亲,当然不愿意告发他,但是,社会法律规定了他应该告发,这就是矛盾的地方,社会规范与情感意愿发生了冲突。
上述两对矛盾实际都指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这些我们称作古代思想家的人都在思考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极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追求内心的真实,如这两句中荀子就要求“忠信”和“情爱人”,但是他们又对内心的欲望和情感进行了极大约束。对于古代先哲的话我们应该学习和理解,同时也应该有我们现代人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