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连中三元”的语源和典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连中三元”的语源和典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连中三元”,《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喻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得胜,或在一项比赛中三次取得成功。”射击三中靶心,射门三入球框,作品三次获奖,考试三番高中……只要连续三次取得最佳成绩,皆可称“连中三元”。这个词的语源可以追溯至宋代。宋赵升《朝野类要・举业》:“解试、省试并为魁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明史・选举志二》:“三试第一,士人艳称为三元。”可知“三元”是胜出“状元”的美称。

从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来,严格意义上的科举三级考试始于宋代,至明清臻于完善。明清知识分子要跻身仕途,必须参加科举考试。首先以童生身份参加由省学府主持的院试,考中以后称秀才,只有秀才方可参加以后的正式考试。

科举考试共分三级。首先是乡试,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然后是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时间在乡试后的次年春天。参加会试者须有举人资格。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最高一级考试是殿试。殿试常由皇帝任主考官,故又称廷试。殿试合格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仅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所谓“连中三元”,便是在三级考试中连中解元、会元、状元者。既要第一,又要连中,难度极高。宋代以降,能“连中三元”者不过十数人而已。

宋代确立了科举考试的地方、礼部、殿试三级考试制。真正符合要求的“三元”,只能始于宋代。然而,北宋的一些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三苏”等,均与“三元”无缘。

历史上第一位“三元”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汝阳人孙何,在开封府解试,礼部试和殿试中均列第一。孙何曾任两浙转运史,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北宋词人柳永这首成名之作就是献给孙何的。词作描写了这位地方大员的风流倜傥和赫赫声威: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王曾以青州解元身份应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试,经皇帝御定为一甲一名。王曾在礼部试所作《有教无类赋》和殿试所作《有物混成赋》堪称模范考卷,长期被人传诵。王曾位至宰相,为北宋名臣,是“三元”中的佼佼者。

元代只有王宗哲(字元举)一位“三元”。然此人却被视为大节有亏,有负“三元”美誉。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有《吊四状元诗》:

四榜状元逢此日,他年公论定难逃。

空令太守提三尺,不见元戎用六韬。

元举何如兼善死,公平争似子威高。

世间多少偷生者,黄甲由来出俊髦。

此诗品评元代四位状元。元至正八年(1348)“三元”、湖广佥宪王宗哲弃城而逃,比起其他三位状元品节大大不如。泰不华(字兼善)战死沙场,李黻(字子威)守城殉难,李齐(字公平)没于祸乱:三位状元死有名节。只有顶藏“三元”桂冠的王宗哲贪生怯死不足称道。

有明一代二百余年中,得到“三元”头衔的只有南直隶贵池人黄观、浙江淳安人商辂。这两位“三元”与明代两次重大事变关系密切。

黄观是以国子监生员身份参加洪武二十四年(1391)会试,连中会元、状元的。黄观先在国子监选拔考试中名列第一,虽无解元之名,却有解元之实,故后人也以“三元”称之。黄观全家为建文帝殉难,其品节足为“三元”之称生辉。后来乡人建祠纪念他,楹联曰:

两榜抡魁,毫端洒不尽忠肝义胆,想到江上勤王,独往独来天地暗

一门殉节,波影留得住贞魂烈魄,说起桥边从事,同声同气鬼神惊

商辂正统十年(1445)成为“三元”。“土木之变”发生,景泰帝监国,商辂入阁,力斥南迁之议,终景泰年间,商辂以为人正直,处事持重为人称道。天顺复辟,被削职为民。成化三年(1467)复入阁为首辅,请复景泰帝号,多有善政于民。“侃侃守义,粹然一出于正”。商辂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状元宰相,没有辜负“三元”这个最辉煌的称号。

清朝第一个“三元”是长州人钱。乾隆四十六年(1781)钱綮连中会元、状元。钱的座主是“性灵派”著名诗人翁方纲,钱綮之事功学问比起乃师大为逊色。

清朝第二个“三元”是广西临桂人陈继昌。陈继昌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殿试时,陈继昌身体欠佳,敷衍完卷。只因阅卷大臣见陈继昌已是解元和会元,考虑历来“三元”太少。便荐拔陈继昌为“三元”。所以,陈继昌的“三元”头衔不靠才气靠运气。后来其人的事功和学问果然很是一般。此后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再也无人中过“三元”。陈继昌也就成了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

“三元”已是旷代少见,中国科举史上居然还出过一位鲜为人知的“四元”。原来金代前期曾有很长一段时期科举分乡、府、省、殿四级考试,于是,奇迹般的出了一个连中“四元”的孟宗献,皇帝破例授予“从六品”之衔。这位“四元”出仕不久即一命呜呼,没有留下足以彪炳史册的功绩,仅是徒有虚名而已。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