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班童话故事教学的有效提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班童话故事教学的有效提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大班童话故事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虽小,其中却蕴涵了大学问,用得好就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教师要不断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技巧,使提问具有价值性、质疑性、兼容性、层次性,让提问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 童话故事教学 有效提问 幼儿大班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也有有效、无效之分。以往教师在童话故事教学中的提问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教师不停地提问,幼儿机械地回答,提问的角度基本上都是针对名称、角色、主要情节及重要对话,把内容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幼儿主要记住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和一些对话,而对作品特有的魅力和意境缺乏整体的理解和欣赏。教师的问题未经设计,目的性不明确,提问方式不恰当,“是不是”、“好不好”、“高兴不高兴”等封闭性问题很多。大班幼儿的语言连贯性好、逻辑思维能力强、思路开阔,有自己的见解,教师随心所欲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过分追求答案唯一性的问题,举手者寥寥无几,大多数幼儿茫然、不感兴趣,挫伤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的种种现象,笔者对大班童话故事教学开展有效提问进行了实践研究:①选择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择了《狮子烫头发》、《国王生病了》等经典绘本等作为活动内容,每个绘本进行两轮实践活动。②由个人设计开展活动。③在个人设计开展活动后,教师基于自我反思和教研组内成员的共同反思调整后再进行活动。

以童话故事《狮子烫头发》为例,在第一轮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总共有8个,其中有4个记忆类问题,4个发散性问题。在调整后的第二轮实践活动中,教师总共提出问题有6个,其中记忆类问题3个,发散性问题2个,导入问题1个。提问的数量减少,给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增多;提问的种类增加,有插问、追问、曲问等;提问的广度扩大,逐步放手,让幼儿主动提出自己的兴趣点和疑问。从这次活动情况来看,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明显比上次增强,活动中的有效提问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有效性。全体幼儿始终积极、愉快地参与,对教师的大部分提问都能很快、大方地回应。 两轮实践活动后,笔者归纳出如下注意要点:

1 发问应富有价值性

教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先要熟悉故事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预设问题。提问则紧紧围绕目标展开。若在目标中有体现需要幼儿熟悉的知识或者有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回忆类问题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用到的方法可以有插问、曲问等。比如在《狮子烫头发》的两轮活动中,教师制订的目标其中一个为: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在两轮的活动中,教师都提出了①狐狸想的第一个办法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呢·②狐狸想的第二个办法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呢·③狐狸想的第三个办法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呢·老师提出此环节的问题,幼儿能通过回忆故事情节,用故事中的原话回答或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所以我把三个记忆类的问题提出来,即“三个什么办法”。

又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涟漪”、“天公作美”等词汇,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了插问,从教学现场看:幼儿不知道什么是“涟漪”。教师用语言进行了解释,但是这里如果配上图片或者是一小段视频,会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并记住这个词。第二个词比较好理解,教师即问即答,一笔带过,同时也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2 发问应具有质疑性

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在活动中,教师要避免出现唱“独角戏”的情况。一个童话故事教学中,老师不停地发问,幼儿盲目地回答,并没有给幼儿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第一轮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让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说明教师没有掌握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及故事的难点和兴趣点,没有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让幼儿提出自己对故事感兴趣的地方和对故事中的疑问。在第二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变回忆性的问题为发散性问题。如教师在第二轮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以下是教学实录:(S 为幼儿, T为教师)

S1:为什么玉米棒会变成爆米花·

T:谁来回答·

S1:放在微波炉里也会变成爆米花。

S2:为什么闪电没有电死狮子啊·

S3:因为有玉米棒,因为闪电不太大。

S4:如果没有铁片,头发会变卷吗·

S5:不会,因为铁会导电。

S6:为什么拿水来当镜子·水会有波浪,会抖啊

??????

当教师引出问题后,幼儿接二连三地抛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又把幼儿提出的问题抛给其他幼儿,让已经理解了这些问题的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把问题解释给还未理解的幼儿。同时从回答问题的人数可以看出,幼儿对这个故事还存在很多兴趣点和疑问。由此可见:发散性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发散性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

3 发问应具有兼容性

相关的问题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进行发问。如在《狮子烫头发》的第一轮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第5个问题:“你觉得故事中的狮子是一只怎样的狮子·狐狸呢·你喜欢这样的狮子吗·为什么·你喜欢狐狸吗·为什么·”和第6个问题:“他们跟平常我们故事里听到的狮子和狐狸有什么不一样·”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引导幼儿说出褒义词,另一个是引导幼儿说出贬义词,而大班的幼儿完全有能力用一句话把这两个问题回答完整。问题中的:“你喜欢这样的狐狸吗·和“你喜欢这样的狮子吗·”显得多余。

因此在第二轮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这两个问题合并,并适当地删减问题,以下是课堂实录:

T:你觉得故事中的狮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狐狸呢·它们跟我们平常听的故事里的狮子、狐狸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S1:以前听到的狮子是让人讨厌,凶猛的,可怕的。狐狸是狡猾的。这只狮子很聪明。

S2:狮子很爱美。

S3:狮子很温柔,很漂亮。

S4:狮子很善良,遇到困难永不退缩。

S5:狐狸很聪明。

S6:狐狸乐于助人。

S7:狐狸很可爱。

从实录中看出,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能很好地引出褒义词和贬义词,幼儿也能使用各种丰富的词汇进行描述,同时通过这一环节的提问很好地落实了活动的第二个目标:初步理解并运用褒义词和贬义词。

4 发问应具有层次性

问题要有层次性,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问题都无助于主体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不理解童话故事内容时,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灵活设计自己要提的问题,根据幼儿当前的反映灵活地调整。教师在提一个较难问题之前,要提一系列简单的问题作为铺垫,层次递进。如在《狮子烫头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回忆性问题都是在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几次的对比活动实践表明,大班童话故事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总之, 问题虽小, 其中却蕴涵了大学问, 用得好就事半功倍, 反之则事倍功半。教师要不断更新提问意识, 优化提问技巧, 让提问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James C.McCroskey, Virginia P, Richmond, LindaL.McCroskey. 张艳华,译. 课堂交流指南:交流在教学和培训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