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劳动创造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劳动创造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劳动创造美”这句话着实精妙!劳动、创造和美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是对劳动技能的传承,也是美育的载体,更是创新的摇篮。笔者尝试将美育、科学融入到劳动与技术教育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 美育; 科学教育; 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66-001

“劳动创造美”这句话着实精妙!劳动、创造和美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是对劳动技能的传承,也是美育的载体,更是科技创新的摇篮。对于小学教育里与这三个词准确对应的非“劳动与技术”、“科学”、“美术”这三门学科莫属了。笔者很荣幸能同时担任这三门学科的教学,并思考如何将美育、科学教育融入到劳动与技术教育里,提高劳技课堂的质态,为此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科学为劳动与技术课堂注入创新活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所有课程的共同目标,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的“劳动与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如果说“技术”是劳技教育的基础,那么“技术创新”则是劳技教育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学科融合可以更快更优地达成这一终极目标。

在三年级《磁悬浮列车》一课中,笔者就使用了将科学课融入劳技课里,收效明显。学期伊始,孩子们都觉得本册的手工制作比上学期难很多,制作时比较吃力。所以笔者把前几课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纸工的技能训练上。随着孩子们对纸工技能的驾轻就熟,我要求学生力求在规范的基础上使自身的作品更具创造力。于是,我尝试将科学课上最基础的设问发明法移植进劳动与技术的教学中来。教师建议孩子们用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等方式来对自己的作品重新思考、大胆改进;并且建议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完成作业。果然,一加一的智慧大于二。展示评价作业环节,见证奇迹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有一个小组的作品让师生们眼前一亮:他们五个人制作了一个车头、四节车厢和与之长度相当的轨道,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作品顿生新意。这辆加长版的磁悬浮列车自然吸引了所有同学的注意,而作者们也在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中显得十分开心。简单的加一加效果真是出乎意料!不止于此,孩子们由此找到了创新的突破点。在接下来的一课——《卡车》的制作时,孩子们思如泉涌,作品一个比一个有创意。有的把车厢设计成房车,有的在车厢顶上设计窗户,有的将车厢的一端制作成可以封闭也可以打开的……这些作品,既是观察生活的结果,更是创造思维的结晶。

二、美育让劳动与技术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教育本身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教育既要重智育,也要重人文。劳动与技术教材里研究的对象很多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技艺”的宝贵遗产。劳技课堂里应该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如果将美育与劳技教育结合起来,对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美育之间涉及的范畴经常是重合的。比如:劳动与技术课里有关于剪纸的教学内容,而美术课里也有;劳动与技术课里有关于泥塑的教学内容,而美术课里也有。在教学时感悟到,劳动与技术教育偏重“技术”,美术教育则偏重“艺术”。但是如果能恰当地将美育的“艺术性”运用到劳技教育的“技术性”里,会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如在进行《泥笔筒》一课的教学活动时,笔者将美术课上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与劳技操作进行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引导学生制作时,我采用视频教学的方法。视频中的泥笔筒选择最常见的圆柱体,学生也很容易模仿。于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笔筒除了圆柱体还有哪些基本形。通过欣赏部分不同基本型的学生作品,讨论交流,打开学生的思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要做出不同形的泥笔筒变化的关键在筒底,其余的制作方法、步骤和视频教学中演示的一样。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基本的泥笔筒进行装饰美化。比如可以改变筒口的造型;可以用泥丸、泥条(也就是美术教学里常用的点、线、面)进行装饰;也可以用挖切、镂空的方法等等;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自然泥进行制作,如白瓷泥、黄泥、紫砂泥或者绞泥(泥塑里将不同颜色的泥进行不均匀的混合,形成自然的纹理与色彩变化)进行制作;还可以做出各种造型,如卡通的、动植物的等等。孩子们的作品当然在规范的基础上很生动、很有趣。也有孩子提出可以将手表、台历、相框与笔筒进行组合,使自己的作品更美观、更实用、更有创意。

由此可知,用美术课上学到的装饰美化知识装扮泥筒又成了本课的一个亮点。规范的雕塑作品就是一件劳技作品,而美观的泥工作品也可以成为艺术品。

俗话说“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正是对这句话最完美的诠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究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方法,更好地实施劳动与技术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