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视小学生概括阅读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视小学生概括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各种语文阅读能力中,概括能力是最主要的能力之一。从阅读心理角度说,概括能力反应了读者阅读理解的程度,它也是阅读能否升华的关键,更是探究创新阅读的门槛。然而,笔者不无忧虑地看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阅读能力被大大地忽视了!在经历了几乎每篇课文均要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的极端后,我们又进入另一个极端――将这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丢弃了,新课程强调的文本“感悟”失去了根基!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似乎不会概括了,表现在:有的在表达时词不达意,抓不住重点;有的在叙述文章主要内容时语言嗦,照搬整段课文语言……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重视概括阅读能力,因为这是能将厚文读薄,将长文读短,抓住文本重点,抓住文本主旨的重要能力!

一、 培养三个方面的概括阅读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部分的分阶段目标中指出:学生阅读时应“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分析以上关于小学语文课目标的种种叙述,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概括能力:

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对于小学语文课而言,主要是概括段的主要内容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整体上把握文本“写什么”的问题,这是一切阅读感悟的逻辑起点。

概括文本的语言规律。这是让学生感知文本“怎样写”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因为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它能有效促进学生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这是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而不是历史课、品德等课的本质核心。

概括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的问题,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体会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二、 培养概括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抓住时机,开展语言实践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概括阅读这一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语言实践的情境,抓住时机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下面以一篇课文的教学为例简要谈谈:

1. 初读课文时概括主要内容。接触一段文本或一篇课文,首先要整体上了解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在初读时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著名的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就十分重视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他的课上,经常看到他让学生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下来这一可以说十分朴实的、也许是很多教师非常不屑的做法。进行这样的语言训练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逐步渗透一般性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例如,如果是一篇小学里最常见的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则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主要内容――这可以谓之“要素串联法”;如果是一篇对事物的说明性的文章,则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介绍的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重点来概括主要内容――这可以谓之“重点合并法”;再如,有些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学生对题目进行必要的扩充,将之变成完整的几句话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比较好的概括――这可以谓之“文题扩充法”。

2. 再读课文时概括作者思路。当前的语文课中,已很少能看到对课文进行“分段(含分层)”了,似乎只要教师进行“分段”这样的训练,就是在“繁琐分析”。其实,是否“繁烦分析”和“分段”这一形式本身是无关的,那种整堂课一问一答的所谓“对话”式教学,如果掌握不好,又何尝不会掉进“繁琐分析”的泥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先生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条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因此,到了小学高年级,从结构入手,让学生概括思路就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规律(主要是章法结构方面的)的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分段”是一种很好的做法(这里,不一定是用“分段”这种说法,如也可以提示学生思考课文描绘了几个画面,叙述了几个事件等等)。比如,“总分”这类结构方法就应当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掌握。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分段,这要看那堂课的教学目标,要看课文是否适合这样的训练。而且,分段的结果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经历的这一语言实践过程,因为学生对语言规律的积累并不仅仅是强记,而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

3. 精读文本时概括思想内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文本是表情达意的一个工具,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就是十分重要的,即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概括内涵的语言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反映的,不存在离开了语言形式的人文内涵,我们必须守住语言形式这一语文课的“门槛”,因此,我们同样需要在精读时引导学生概括文本蕴含的语言规律、语言形式,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进行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具体在操作时,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既要有对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的感悟、理解,又要引导学生体会、概括语言形式的精妙(比如,让学生通过比较等方式逐步体会一些常见修辞手法的妙处),只有这样,我们的教材才能是一个“例子”,是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载体,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应有作用。

循序渐进,注意训练形式

语言简洁精干是概括能力的核心,而这一能力是在不断的语言积累和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课文特点选择合理的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语言实践形式。小学阶段常用的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以下几种,下面作简要分析:

1. 摘找中心句。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大多比较浅显,很多课文或课文中的段落有比较明显的中心句(总起、总结、过渡句等)。因此,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中心词句,然后进行简单的增删串连,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这种训练,更多的是比较筛选的工夫,对学生相对容易,在小学中年段更多运用。

2. 概括主要内容或要点。这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有效形式,应该贯穿小学中、高学段。相比于简单的摘找,这样的概括还需考虑内容的提炼和语言的冶铸。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在中年段起始时期,可以以“填空”式来帮助学生抓住文本要点,说写主要内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就设计这样一个填空:在作家冰心眼里,儿童就是_,就是_,就是_。这个填空很好地帮助学生抓住了要点,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培养了概括能力。到了高年段,就要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概括方法,建立一定的“语言模板”,如前文所述用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几个法:要素串联法、重点合并法、文题扩充法……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说写主要内容。另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一些有用的技巧,以此减少概括“误差”,精练概括语言。

3. 编列小标题。给段落编列小标题既要新奇、生动,又要周密、严谨,而且还要求语句对称工整,因此要对内容和形式更多地浓缩和加工,这是更高的要求,一般可以在小学高年段时选择适宜的课文进行这方面的语言实践。例如苏教国标六年级《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我在上这一课文时在整体感知阶段让学生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描绘的三个清新灵动的场景图,学生经过积极的思维、讨论编列了:清晨采摘、入夜焙制、月下品茗三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小标题,这三个小标题,前两字是表时间,后两个字表动作,结构工整,具有韵律之美。在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清晰感知了作者的创作思路,而且又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运用中体会到祖国文字特有的美感,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文的熏陶呢?其实,苏教版高年段中还有如《白鹭》等课文都可以用来进行这样的一举多得的语言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常熟市古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