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审计委员会治理效应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审计委员会治理效应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审计委员会从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协助外部审计师和组织内部控制的实施等方面发挥治理效应,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下的成本,提高公司信息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审计委员会发挥治理效应的前提较多,提升其治理效应不仅需要加强其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还必须改进和营造其有效运行的治理环境。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治理效应;信息质量;成本;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70-02

审计委员会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监督财务报表编制,组织协调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实施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美国于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中国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指出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规定,中国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审查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实施,相比之下萨班斯法案则更强调通过高质量的审计委员会以加强外部审计独立性。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由于经历了较成熟的制度发展与变迁,因而积累大量的审计委员会相关文献,并形成一些普遍性规律和结论。而中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还处于初步阶段,有必要梳理当前的研究文献,为后续的研究理出粗略的思路。本文首先对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动因进行梳理,进而对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应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公司为什么设立审计委员会

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可能是为了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或是法规制度要求,抑或是跟风行为。真正促使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一些学者以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的特点作为出发点做了相关的研究。Pincus et al.(1989)总结了那些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的特点:规模较大、由国际大所审计、经理人持股比例较低、外部董事比例较高、有较高的财务杠杆、在国际股票市场上市。Adams(1997)认为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受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和公司监督成本三方面的共同影响。Marleen et al.(2004)认为董事会独立性和事务所规模会对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概率产生影响,成本和董事会规模则与之无关。Gerald & Patrick(2006)研究香港资本市场后发现:家族持股比例、是否存在独立的董事会主席以及独立董事比例均对公司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产生影响。

国内学者同样也做了相应的研究。杨忠莲、徐政旦(2004)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是受董事会和外部独立董事的影响。夏文贤(2005)发现大股东联盟的持股比例越大的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也越大。吴艾莉、徐建华(2005)指出,独立董事比例、事务所规模、资产净利率、资产规模会影响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吴清华、田高良(2008)发现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产权性质和控制权行使方式都会对审计委员会的需求产生影响。王咏梅、任飞(2011)的研究也发现所有权的特殊性会对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产生影响。

影响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尽管各个学者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出入,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上市环境和审计环境;(2)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如公司的规模、财务杠杆、资产净利率;(3)公司治理因素,如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董事会会议频率等。

二、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应

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监督财务报告编制、保障高质量的审计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保障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减少公司的财务舞弊和违规行为。

国外学者对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独立性、专业性和勤勉性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做了研究,基本认为高质量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财务报告质量。Dechow(1996)认为审计委员会显著影响着财务报告质量和违规行为,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其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和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更大。Klein(2002)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非正常应计项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尤其当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独立性较高时,这种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即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能够约束盈余管理。Bedard et al.(2004)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比例较高、所持短期股票期权较少、至少拥有一名财务专家或公司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监督权时,能够有效抑制激进型盈余管理。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证据,Rainsbury et al.(2009)运用2001年新西兰87家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质量与财务报告质量不显著相关,审计委员会质量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也较小。

国内学者也做了相应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大体上与国外相似。吴清华等(2006)发现审计委员会能够显著抑制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操纵动机。李斌、陈凌云(2006)以年报补丁为样本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的概率比较低;随着审计委员会及其主任委员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提高,公司年报补丁的概率明显降低。王跃堂、涂建明(2006)以审计意见和事务所变更为因变量,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后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低,即审计委员在财务信息质量控制和沟通协调上发挥了职能作用。谢德仁、汤晓燕(2012)以中国2004―201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后发现,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本地化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但也有一些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从而对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应产生了一定疑虑。孙岩、张继勋(2008)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审计调整决策进行研究后指出:有效的被审计单位审计委员会没有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调整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即没有起到支持审计提升审计质量的作用。洪剑峭、方军雄(2009)发现在控制了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已存在的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后,审计委员会并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审计委员会对于审计质量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审计服务的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委员会通常愿意选择高质量的审计。Abbott & Paker(2000)检验发现,为免除经济和声誉的损失和降低诉讼惩处风险,一个更加独立和积极的审计委员会将会建议管理当局选择那些拥有行业专长或更高声誉的审计师。Abbott et al.(2003)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高,审计收费越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非审计服务的费用占审计收费的比重会产生负向影响。如果把高的审计费用和较低比例的非审计服务的费用比例作为高质量审计的表现,那么独立的审计委员会确实能够保障审计质量。中国的学者王雄元等(2008)从审计师变更的角度所做的研究却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显著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没有显著关系。

另一方面,审计委员会也能够给外部审计师的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以帮助审计师应对来自客户管理层的压力。Carcello & Neal(2000)发现,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越大,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Carcello & Neal (2003)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审计师发表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而引起客户不满,且面临被解雇的风险时,有效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减轻审计师所面临的这种压力;一旦发生了解雇,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也很可能发生变动。Lee (2004)对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师辞职行为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其结果显示:一个更加独立、专业的审计委员会能够降低辞职行为的发生;在选择后任审计师时也更可能选择更高质量的审计师。Stewart & Kent(2006)认为就像内外治理机制之间存在互补效应一样,审计委员会也是高质量的外部审计的补充机制。对于审计委员会是否有助于外部审计师的工作,国内学者所做的研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李和薛祖云(2005)对2002―2003年发生的解聘事务所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并且会降低上市公司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唐跃军(2008)以2004―200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相比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性,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勤勉程度更能够影响外部独立审计师审计判断及其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切实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勤勉程度,不仅能够改善财务报告的质量,也能对管理层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形成一定的制衡。

一些学者研究后发现,高质量的审计委员会有助于减少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Krishnan (2005)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委员会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在离任审计师所披露的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包括可报告缺陷和重大薄弱环节)中,两种程度的内部控制缺陷都会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增加而更少地发生。Zhang et al.(2007)以内控有缺陷的208家公司为样本,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当审计委员会成员中财务专家较少时,其公司的内控情况更容易被认为是有缺陷的。

三、总结

审计委员会从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协助外部审计师和组织内部控制的实施等方面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下的成本。审计委员会发挥治理效应的前提包括自身的独立性特征、专业性特征和行为特征等,以及公司是否有明确的审计委员会章程,是否赋予了审计委员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提升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应,不仅需要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活跃性,还必须改进和营造其有效运行的治理环境,而后者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洪剑峭,方军雄.审计委员会制度与盈余质量的改善[J].南开管理评论,2009,(4).

[2] 王跃堂,涂建明.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来自沪深两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