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生语文阅读应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语文阅读应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行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往往将课文当作静态语言规则的例证去教,而不是当作情感丰富、文气贯通的作品去教,不但割裂了语言与情感的关系,也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心理流向,从而造成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厌倦、冷漠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很有必要研究阅读的主体――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心理,考察其阅读过程的不同心理反应及活动过程,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真正搞好语文阅读教学。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因为阅读是知、情、意、行的协调活动,教学中需要调节和调动心智机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综合作用,是调节、调动心知机能从而使阅读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内部动因。其次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打破“语文纯工具论”的迷信,克服“阅读纯技术论”的偏颇,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阅读不单是求知、开智的手段,而且是立德、审美的有效途径。阅读能力以阅读智能为主干,以阅读知识为先导,以阅读情志为动力,三者组成一个立体的开放结构。因此,占语文课时最多的阅读课,必须摆脱“阅读是写作附庸”的束缚、纠正传统的阅读教学目标的偏差,如重理性分析轻情感体验、重认知目标轻情感目标等,确立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审美等多元的阅读教学目标体系。既要有直接的能力目标――提高适应各类语体、文体的阅读能力;又要有间接的智力目标――磨炼开发智力的阅读思维加工能力;还要有潜在情感与心理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情感与审美。明确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并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导向,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促进语文的教学改革。

二、根据学生心理流向,

优化阅读教学课堂结构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遵循人的认识规律,提出“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来确定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心理轨迹和理论框架。

1.感知阶段重在对学生阅读注意的激发

感知阶段,是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的起始阶段,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心理内驱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注意。

其一,要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也就是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的对象,使学生感到新鲜,并快速聚合阅读注意。如教读朱自清的散文《绿》这篇课文时,常规教学的思路多半循着“文眼―铺垫描写―精彩段赏析―总结”进行教学设计,这熟悉的模式对学生来说引不起多大的惊奇感和新鲜感,阅读注意也就不那么强烈。有位教师独辟蹊径,抓住课文倒数第三行并不显眼位置上的“女儿绿”这个独具魅力可以辐射全篇的奇巧之词,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品貌特征上去思索,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所特有的情调,展开艺术想象和联想,理解“女儿绿”何以能将梅雨潭的绿生命化、个性化、情感化,由此切入,逆向推导,很快将同学们置入艺术再创造的境界之中,使他们耳目一新,陶醉不已,变浓厚的兴趣为主动求学的动力,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其二,唤起学生的期待欲。宁鸿彬老师在讲授《七根火柴》时,故意将七根火柴写成六根火柴,当学生质疑时,宁老师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呢?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宁老师欲擒故纵,在学生心里放下了一个悬念,学生的情绪迅速兴奋起来,跃跃欲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期待欲,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阅读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2.理解阶段重在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反应

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雨中泰山的瑰丽景致,长江三峡的雄奇风光,一见钟情、心心相印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忠于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刘兰芝,这些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意愿,呈现出生命的美好和活力。当他们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象时,就绝不只是纯粹认知的静止物象,而成了人们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河中游弋,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

3.应用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位教师对课文《绿》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这篇散文的文质兼美,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发散性读解――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对自己体验过的“绿”进行概括描述,并让学生自主读解课文,抓住作者景物描写和情感发展等方面多角度理清线索;其次,让学生观察“远眺飞瀑”、“坐观水花”、“欣喜潭绿”三幅画面投影(每幅放出时间30秒),要求学生迅速抓住画面特点和内容,并结合课文相应语段和所观画面的记忆,创造性地复绘画面;再次,进行比较欣赏阅读――再投影画面,要求学生抓住“绿”的内在灵魂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从画面的气、韵、思、景、笔、墨和作者为文的描述、联想、感悟等方面对课文和画面进行比较;最后,创新性练习――宗璞在“西湖漫笔”中写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结合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抒写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利用课外阅读心理优势,促进课内阅读

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不可分割。学生独立地进行课外阅读,离不开课内阅读教学打下的基础;同时,课外阅读的心理研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借鉴,我们可以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利的心理因素、心理状态运用到课内阅读教学中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其一,要营造平等自由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以分组教学为主要形式,在具体操作中又有各种变化,如竞赛式、论辩式、小组探索式和全班讨论式等。其二,要认知与情感相协调统一,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既要引导学生“走进去”,体验丰富的情感因素,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来”,在情感的伴随下进行思维,从课文的表面结构中获取深层含义,实现情与理的交融与升华,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其三,要加强速读训练,扩大阅读教学容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尽快提高。

阅读能力强、语文水平高的中学生,一致认为得益于课外。其根本原因是他们通过大量阅读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言语经验,提高了阅读能力。扩大阅读容量,可同时增加词汇量,提高所学词汇的熟悉程度与词汇的译码速度,从而有效地促进理解,可使认知结构发生改组,使相关知识内容的联系更紧密组织在一个有机的意义系统之内,从而深化阅读理解。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