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中的“毛窝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还记得村里有位守山的老人,他将毕生的时光奉献给了那个兴起看山,尊重用心血栽植的一棵棵青松的年代。我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只知道村里人总是称他为老秀。记忆里,毛翁鞋就是他的招牌,蓑衣是他的亮点。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片与山相连的树林是他此生的归属。村子与树林唯一的连接点是一条羊肠小道,大雪纷飞的季节,这条路上深深地镶嵌着老秀那毛翁鞋留下的烙印,一人一毛翁一蓑衣是村里人永远的追忆。
毛翁鞋又叫毛窝鞋,是一种以蒲草(芦花)编成,深帮圆头,内有毡毛、芦花或鸡毛的保暖鞋,冬天可以保温,宜在雪地里行走。毛窝鞋的制作在国内尤以棠张镇的河东村最为出名,河东村位于棠张镇的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笔者慕名独自去河东村采访了村书记及一些年长的村民,探究、深挖毛窝鞋的历史及后续。
清爽的午后,村书记独永华在村庄一角娓娓道来:以前河东村家家户户都以生产毛窝鞋为荣,制作的毛窝鞋既干净又舒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前来购买。F在生活条件好了,年轻人都不愿再编制毛窝鞋,要么读完书后找了份工作,要么出去打工,现在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把这一绝活传给有心也用心学的下一代,一些留守的老人对毛窝鞋的未来甚是堪忧。
采访中,村民王大爷拉着我的手,泪眼婆娑,饱含深情地说着:“孩子,你辛苦了,这百年的毛窝鞋制作工艺可是我们棠张河东村的荣耀啊!当年俺们村的村民可没少为前线的战士们做鞋。那时家家户户都明赶夜赶地编制这毛窝鞋,生怕为国打仗的红军战士在严寒的冬日冻伤了脚。看着一批批编成的毛窝鞋从河东村运到前线,村民们心里可高兴了,虽然人手有限,毛窝鞋不一定能送到每个战士的手中,但还是觉得自己为国家,为前线的军人贡献了一份微薄之力,心里很骄傲。从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至今,百年过去了,毛窝鞋由辉煌鼎盛时期沿袭至今,它涉及的文化之深远,孕育的内涵之深奥,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年轻的娃儿们都不愿意学这活儿,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得多,想来也是穿皮鞋穿习惯了,谁还穿这不起眼的毛窝鞋呀!你来了,我的心好受了一些,希望你能大力宣传,好让我们棠张河东村的毛窝鞋再次走向各地,好让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说得我眼眶湿润,思绪万千……
关于毛窝鞋,最初的记忆要追溯到很多年前。那时,年幼的我已对毛窝鞋有了深深的印象。老家与山东搭界,生在苏北,长在苏北,加上家里的条件尚可,给了我舒适的生活。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远方的大姨来到我家,带来了几双她们“湖地人”(注:我们称运河以南的人为湖地人,起因他们是鱼米之乡,运河以北的我们常年种植小麦,被他们称为旱地人)特有的用芦花编制成的毛窝鞋,还加了木底,做工精致。我们老家这边习惯把它们叫做“毛翁鞋”或“芦花鞋”,当时没见过世面的我仿若得到了洋玩意儿般,把这几双“毛翁鞋”翻了个底朝天,却始终没看出来它究竟是怎么做成的。这一举动让家里的大人和亲戚觉得我无比的可爱,朗朗笑声回荡在房间,久久不能消散。
摸不着头脑的我讪讪地挠了挠头,跟着傻笑了一番。大姨指了指“毛翁鞋”,又指了指我的脚,示意我穿上试试,老娘在一边慈祥地笑着,也示意我试试这毛窝鞋。我摸索着随便找了一双把脚伸了进去,心里的好奇嗖地上升,又怕里面会有什么东西咬着我的脚,伸进去后又快速地把脚抽了出来,大人们的笑声更高了。在大人们的笑声中,我“哼”了一声干脆把两只脚都装进了“毛翁鞋”,在他们面前迅速走了一圈,并仰天大叫:“真暖和,真舒服,一点也不扎脚!”
可能被我的气势所感染,大姨她们为我的勇猛鼓起了掌。我为此自豪了好一阵子,顿时觉得窗外的雪下得好轻盈,于是打开门与雪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