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伊斯坦布尔:一生中必须去的伟大城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伊斯坦布尔:一生中必须去的伟大城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比我矮小但堪称伟大的拿破仑说的。虽然他早已成为历史。

你可以说纽约现代,东京繁华,香港发达与便利。但在伊斯坦布尔面前,这些城市绝对不敢说伟大。历史上能够被认为是伟大的城市,也许还有帝国时代的罗马,以及盛唐时代的长安。而今,仍然存在、唯一堪称伟大的也许只有――伊斯坦布尔。去了,感受过,迷恋上,你就不会认为这是夸张。

古城千年沉寂

星球上有海洋穿过的稀有城市,就连最主要的两个大陆也只能被隔开几米;历史上叱咤风云千年,三大帝国的首都;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激烈冲突,最终实现了文明融合。这些,都在伊斯坦布尔。所有这些伟大的资本,难以复制。

最重要的是,伊斯坦布尔始终存在,千年沉寂,不会消失。尽管按照帕慕克的说法,“奥斯曼帝国瓦解后,时间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

但是,直到今天,直到此时,为了核对资料,我打开维基百科伊斯坦布尔的词条,拖动并展开页面上金角湾全景照片,看到迷雾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对面依稀可见的亚洲大陆,仍然会感到强烈震惊,以及这个城市特有的那种忧伤。

大约2年之前,我穿洲过海飞抵这里,在那间名为“奇迹”的豪华酒店,通过窗户第一眼看到晨霭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及它周围的壮观城市景象,也产生过这种震撼,而后却有了莫名奇妙的感伤。

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回忆》中,把这种感觉叫做“呼愁”――一种伊斯坦布尔特有的、混合了历史记忆、文明伤痕和个人感受的复杂情绪。而对于初次拜访这座城市的陌生人来说,震惊是为了它罕见的海洋穿绕、横跨大洲的壮阔城市景观,而忧伤是因为你总感觉到在这里什么东西被失去了。这证实了帕慕克书中引用的“美景美在其忧伤”。

历史叫人惦记

我大概是2006年在香港买的这本关于伊斯坦布尔城市的回忆之书。因为内容有些晦涩和阴郁,一直没有读下去。到了2007年深秋,因为一个意外机缘,我和夫人来到这里,就在城市里,我就着与书中一模一样的景色人物,读完了这本书,也感受到了帕慕克这个典型土耳其人在书中描绘的那种情绪。

伊斯坦布尔在其存在的历史中,曾拥有过很多个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都带着当时统治者的影子。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士坦堡这些旧名,现时仍然是某些国家活跃使用的名称。伊斯坦布尔亦别名“七座山丘的城市”,因为该市的老城是由君士坦丁建于七座山丘上,与罗马的七座山丘相映衬。由于伊斯坦布尔在整个中世纪有着极高的重要性和丰厚的财富,所以伊斯坦布尔的另一个别名是Vasileousa Polis (“众城市的女王”)。

从10世纪起,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开始称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即“在城里”、“进城去”的意思,此处的“城”即为君士坦丁堡的特称。土耳其共和国立国后,为使地名更符合土耳其语的习惯,在1930年正式将城市命名为“伊斯坦布尔”。我们大陆音译为“伊斯坦布尔”,港、台则采半音半意,称为“伊斯坦堡”。

大约1700年前,君士坦丁大帝凭梦中先知的指示,让拜占庭城成为帝国新首都的理想选址,但背后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4年,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卓里波里斯战役终于击败了仅余的与他共治的最后一位罗马皇帝李锡尼乌斯,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四帝共治体制。6年后,拜占庭被正式宣布成为罗马帝国的新首都。

1204年,第4次攻占君士坦丁堡,该市被洗劫和亵渎,随后成为拉丁帝国的首都,十字军希望以这个国家代替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分裂成为数个国家,当中的尼西亚帝国在米哈伊尔八世率领下,于1261年重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是希腊文化的传承,并成为了东正教的中心。很多宏伟的教堂得到重修,包括圣索非亚大教堂,曾是世上最大的教堂。

在几个世纪的衰落之后,君士坦丁堡被更多新兴而强大的帝国包围,最明显的是奥斯曼土耳其人。1453年5月29日,“征服者”苏丹二世,在53日的围城之后进入了君士坦丁堡,该市很快就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苏丹亦参与建设了托卡比皇宫和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等建筑瑰宝。

伟大从来有理由

今天,包括这些伟大清真寺在内的全城450个清真寺和其他古老建筑,都还好端端在那里。你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几乎感觉不到时光曾经流逝。我对比1000年前的图片,都不能从外观上得出巨大变化的结论。从维基百科的另外一张城市天际线的照片上,你也看不出多少高楼大厦的身影。

伊斯坦布尔的伟大之一,就在于历史的保留和延续,也在于这种历史和现代的融合。你坐在埃及市场门外的广场上,喝土耳其咖啡、喂鸽子、看流浪猫到处跑来跑去,生活无比安详。而事实上,你面对的这个城市,几千年来风雨如晦,而你身边就是分隔大陆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这种历史的沧桑壮阔和你生活的安详平静都那么实实在在。

伊斯坦布尔的伟大之二,在于在历史的恩怨情仇和文明的厮杀冲突后,沉淀下来的那种融合、协调的平静。也许今天的伊斯坦布尔比加沙、黎巴嫩和阿富汗更有理由混乱。但是它没有。这个城市,这个国家,是那么宁静和谐。

在伊斯坦布尔的日子里,我们非常喜欢在广场闲坐,在窗口看不远处的海峡、金角湾和远处的马尔马拉海,在如今还运作却已经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埃及市场闲逛。提着土耳其咖啡的小孩在飞奔,其它人都神色安详,我们感觉上走进了墙上画面中历史上的伊斯坦布尔,唯一不同的是今天已经没有苏丹皇宫内兄弟姐妹的自相残杀。

作为一个一生都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人来说,帕慕克在诺贝尔奖颁奖时候被评价为“他在寻觅他出生城市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作为异乡游客、短暂停留的我们,发现了一个活在当下的历史城市,以及它的唯一的伟大性。

《国家地理》评价说,伊斯坦布尔是“人一生中去的五十个地方”之首。诚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