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孙毓敏:情何以堪的剧院高票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毓敏:情何以堪的剧院高票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剧院,它必须要接地气!不接地气,不找一个茬让民众进去,那哪行啊?你老是高高在上,请一些国外乐团,其中的观众还有一大半是发的票(怕底下观众像麻雀三两只,人家不好看,还得制造点假的繁荣),怎么能让老百姓真正感觉亲近呢?要不就得搞活动,不断的搞接地气的活动,让老百姓能进去,进去之后还能有所收获,能拿点纪念品啊,或者小画册,回去之后能显摆显摆“我进大剧院了”,这才对!你不搞点色彩活动,人家是不会来的。像国家大剧院搞过一些讲座,我也去过,当时人挺少的,我就不高兴。为什么?讲座最好是一百多人,就三四十人,没意思。不可能因为人少我就少讲点,我还得该怎么讲就怎么讲。那有的人就说那是你吸引力不够,其实还是组织的问题。什么都是钱,全是经营,这样不好。这就牵扯到经营的方式中的票价,你得跟老百姓的承受力匹配。

我反对高票价的理由何在?

总说京剧不振兴是演员不灵,我认为不太准确,不能一概而论。理由:演员的扮相,绝对超过早年,一个比一个漂亮,个儿不低,瘦柳!武戏演员的功夫,尤其是跟头,过去哪有360度更没有720度转体,现在不少青年均会!还有连续7个“扔人”,手不着地,只用腰劲,过去是没有的!这是普遍的进步。

纯“主角儿”的魅力,大概是不如过去,但京剧界纯一流的中、老年还是有些好角儿的!只是观众要求越来越高了!比如一场清唱晚会,要没有十个大角儿左右,观众就不买账,如果这一晚上,清唱达到20个节目,20个全是好角儿,观众不是太上算了吗?

青年人不爱老戏,是因为和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太远,不如看电影,听听“政治笑话”或看“话剧”更有现实针对性,但京剧就是以古典艺术,功夫艺术为主的艺术样式,过分地追时髦就真的变形了,我们必须遵从京剧的艺术规律,适度包装才不变本。

另外,京剧的票价过高也是障碍,因为有好奇心的青年没钱进不了剧场,就接触不上这样好的艺术品,爱与不爱,无从说起。但一旦看了一场好戏,长大了肯定会是个戏迷或不烦京剧。把京剧当国主义教育的一个载体,我们应该学习日本,让每个日本公民每年必须看上一场歌舞伎,才算完成政治任务的做法,也是可以参照的!如果实在国内上不了座,就应该到国外去折腾。就拿我们西校来说和法国的派吉瑞·索梅尔导演定了十年合同后,一直在他的安排下出国演出,难道他都赔本了吗?当然必须碰上真正的热心人和能干人,会运作,会利用国际艺术节的政府投资,总之,总会有办法的!

有一种说法,我是反对的:“歌星们每张票卖到1280元,我们要是太低了,不是自轻自贱吗?”难道票价一上去就自尊自贵了吗?台底下的人还没台上的人多,就很开心吗?把想看戏又看不起高价票的观众拒绝在大门之外你又于心何忍呢?

我反对高价票理由如下:当初京剧是民间艺术,就在农村,县城或小城市里转悠。清朝时,进入宫廷(少数人),慈禧们赏包银才升了格,但一般演员仍靠票房的收入生活,巡回演出是一年到头的!票价不高,满座就好!我所亲眼经历的马、谭、张、裘们也是如此(指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

我算了一笔账,请看下面的情况对比:

我刚从戏校毕业时,在荀慧生京剧团工作,学生演出票价是2角-3角。大角儿们,不过是5角至8角,好几次去看戏,他们的上座也不行,因为是天天演,而不是偶尔露峥嵘!经常只有50人的座儿,但那时是和剧场三七开,剧团拿七,剧场拿三。而现在是先交场租3万或5万甚至十几万,不赔才怪了呢!在五、六十年代,大家的工资是50元上下,咱们就算平均工资40元来说吧!如果是5角钱一张票,可买80张,如果是8角一张,40远可买50张票(马、谭、张、裘合团后,或春节时才涨到1元2角一张),那时40元可买33张票,总之是票价只占工资的1/80,1/50或1/33而已。

现在我们的工资是2000元到5000元,但戏票的价格是380-1280元,2000元可买380元一张的5张票1/5,而1280元的只能买一张,别说吃饭了,更别说下岗工人和最低生活保障线了!这不是把观众都挡在门外了吗?

电影票的价格也涨得没边儿,当年电影票是5份-2角5分,现在的电影票基本上是80元一张,2000元工资可买25张票,占1/25,5000元工资可买50张票,占1/50。

但台湾的平均工资是30000-50000元台币,相当于人民币8000-12500元人民币,但他们的电影票是250元一张,可用台币买120张电影票,相当于1/120或1/200,比咱们便宜。(指中国大陆)欧洲的平均工资是4200欧元,但我们学生去演出的票价是7欧元,他们的工资可买600张票,成人演出票价是15欧元,可买300张票,世界一流的明星多明戈等人演出票价最多为40欧元,可买100张票,工资和票价的比例,分别为1/600,1/300和1/100。如此一算,中国大陆的票价是最贵的!我想确定票价必须与中国的国情匹配,按工资比例来定,至于个别歌星票价再高也上座,那是他们一年演不了三场,还有经纪人先搞好赞助或包场,现在他们也不上座,只好捆绑推出,一个城市最多演出两场,一年来一次。我们戏曲是一天到晚在演出,起码一个团,一年要完成150场左右(当年我们荀剧团是定额350场,我个人占了160场左右)。

现在情况不同了,“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的评定,已将京剧列入世界遗产范畴,大中国就应该有点怀,迅速定出“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试行),在足额给够低基本工资的前提下,以每团完成100场为基本定额,之后的每增加一场,应由政府补贴和奖励资金。多演多奖,才能改善演职人员的生活,让戏曲演员的工作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现在大量的武戏演员(男的)无房、无车、无钱,都找不到对象,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了!难道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了吗?十会议精神关注民生,也要关注中国京剧演员的民生啊!目前剧场与剧团的租赁关系,带来的恶性循环是政府可以干涉而不去干涉,因失职而造成的阻碍戏曲事业发展的大问题,为什么不按前的三七开的原则来解决利益的分配问题呢?剧场的经营方针,必须有利于推动戏曲事业,尤其是京剧事业的发展,剧场是政府花钱盖的,必须为剧团和戏曲事业服务才是正路,政府有权要求剧场每年的700场(一天两场),必须保证戏曲演出的比例占80%(也就是560场)而其余的140场才可以租出去(开会,有收入,干点别的),不然就算没完成指标任务,剧场不为剧团或剧种服务,就没有必要存在,因为剧场不是“场地租赁公司”,您说对吗?因此,剧场必须积极主动地去组织观众,例如:安排大、中、小学学生到剧场来看戏;低票价;让老百姓进得来,看得起,当然剧团如果不能保证质量也是可以扣钱的!把京剧演出与培养观众当作祖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载体来看待,来经营,剧场和剧团的责任和义务是一致的!如果没有这个觉悟和能力就不适合当这个经理,因为这不是买卖,而是爱国主义的课堂和民生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个觉悟,加上政治智慧和经营能力,一定可以联起手来把这一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越来越好的!

如果不能按这个来进行,最后的结果是导致老百姓进不去,没有文艺生活。其实像国家大剧院应该创造性的给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树立榜样,展现出怎样的经营才叫符合中国实情。你要是没有这个智慧和这种经营能力,就别当这个剧院经理!剧院如果成了剧场经营公司了,就有可能跟剧团作对,这是非常不对的。必须要明白一个宗旨,为人民服务还是为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