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教技能大赛的歌舞艺术风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教技能大赛的歌舞艺术风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办赛的理念和概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文化改革发展总目标中提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的明确要求。文化部在搭建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立交桥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和创建艺术职业教育的突破口和快速路。大赛是我国目前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将艺术专业纳入大赛,既是艺术职业教育整体推进的需要,更是全国职业院校的心声。这一赛项的举办对于进一步整合文化艺术行业、企业的专业优势和特色资源,深入推进我国艺术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充分展示全国职业院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成果,着力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专家组论证评审,2013年3月艺术专业正式纳入大赛序列,确定今年比赛项目为中国舞表演(高职组、中职组)和声乐表演(高职组)。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近四个月的紧张筹办,完成了成立专家组、制订和比赛规程、落实承办地等一系列重要工作。筹备工作得到了江苏省文化厅特别是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耀新教授的大力支持,特批专项经费给予保障,确保了艺术赛项的平稳有序开展,体现江苏省对艺术职教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013年6月16日下午,本届比赛的新闻会在南京举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丰博士向社会和媒体了举办艺术专业技能赛项的有关情况。

2013年6月17日至19日,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74位选手齐聚南京,代表全国十余万艺术专业学子站上了全国大赛的舞台,一展文化事业后备军的实力和风采。选手按不同组别和专业分别在3个赛场展开激烈角逐,经过第一轮专业技能比赛后,各组排名前60%左右的选手进入第二轮,再经过更为全面和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拓展能力考核,排出最终名次。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不管是来自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选手、还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学生,都以浓郁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为元素,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根据大赛规定,经评委会认真评审,共评出一等奖30个、二等奖54个、三等奖86个,所有一等奖选手的指导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6月20日晚,颁奖晚会在南京大行宫剧场举行,师生同台、歌舞飞扬,高潮迭起、气氛热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于平司长、王丰副司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马盛德副司长,江苏省文化厅马宁副厅长,江苏省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等领导出席了晚会并为获奖师生颁奖。

二、赛事的特色和亮点

本次比赛紧密围绕“以展示技能为核心,以面向就业为导向、以促进教学为目标,以普惠公益为原则”的办赛理念,主要特色和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赛项设计创新

此次赛项设计成为创新的主要突破口,取得了理想效果,受到广泛好评。比赛由两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为艺术技能舞台呈现。舞蹈为基本功训练课和剧目展示;声乐为歌曲演唱和视唱测试。在这些常规项目中,通过不同的要求和观测重点,体现务实、创新的办赛理念。例如中职舞蹈剧目部分规定为3分钟成品剧目片段展示,一方面减小了选手备赛的压力,另一方面减小了舞美、编导等因素对选手的影响,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日常训练水平,体现院校的教学实力。

第二阶段为职业能力综合展现。艺术类高职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广大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馆站、有文化需求的社会单位,是涵盖群众文化、社区文化、少儿文化等社会文化工作的生力军,这个环节的设计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其中中职舞蹈为动作模仿加即兴表演和知识素质问答;高职舞蹈为舞蹈创编、表演以及创编答辩;高职声乐为合唱排练。设计的初衷均是给选手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空间,运用日常所学考察选手编创能力,全面展示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例如合唱排练环节,要求选手须在一小时内独立准备和编排一首曲目,之后组织现场合唱队员完成15分钟合唱排练,评委观测点涵盖了音乐素养、课堂组织、语言表达、钢琴伴奏、合唱指挥等多个方面,全方位考察了高职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全面引导教学

专业技能加职业素养,构成实用技能型艺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体现这两方面的内容,将我们的学生锻造成可用之才,好用之才,是办学的主旨,也是这次比赛的引导方向。在这方面的创新尝试是将题目公布在网上供选手备赛学习。舞蹈赛项高中职组的技术技巧展示,以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作为规定内容,由北京舞蹈学院资深教师根据组别和教学大纲进行编排,统一标准,明确要求,一方面体现了弘扬优秀民族舞蹈艺术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也为各个学校该专业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中职组的知识素质考察,涵盖了舞蹈史、舞蹈训练学、舞台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领域的专业常识。经过认真学习再到比赛中呈现和检验,成为了指导教师和选手自我修正、不断提高的有益途径。

此外,舞蹈“剧目表演”明确为“已经公演的成品剧目”、“建议从桃李杯获奖剧目中选择”,彻底改变了以往把创作新剧目作为参赛重点、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做法。明确以技能为核心的比赛定位,使院校、老师将更多精力放在学生基本能力训练上,引导院校依靠自身的教学资源、凸显学生日常训练水平。比赛还对灯光、舞美、舞台效果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尽量减少这些外在包装因素对评审的影响。从实际效果看,这些做法和措施达到了回归舞蹈主体、聚焦学生技能的效果和目的,将会在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中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专家点评效应

专家鼎力支持,是比赛成功的有力保障。为保证艺术专业首次亮相的高规格和权威性,文化部组成了以艺术学院万山红、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北京舞蹈学院明文军和王伟等知名专家为首的33人评委会。评委组成兼顾院校、院团、文化企业和艺术研究机构等方面,宽视野多角度开展评比工作。评委的水平和能力,提升了整个大赛的品质和社会影响。

此次比赛结束后特设的专家点评环节,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成为聚焦热点。针对比赛中表现出的问题,专家们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万山红老师建议学生多唱抒情性歌曲,少唱戏剧性作品,不盲目求大,在音乐的处理方面一定要注重细节,并邀请选手上台做现场指导。赵易山老师指出大赛能促进院校进一步改进教学环节和内容设置,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回到技术训练的角度来要求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名家名作来提高自己的视唱练耳水平。明文军老师提出了关于中国舞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诸多思考。安徽演艺集团董事长、国家一级编导张居淮认为,要提高选手的创新能力,应该拓宽知识面,加强综合知识储备,准确把握舞蹈风格,尤其要加强音乐方面的知识积累,这也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另外,高职院校的舞蹈教育要与院团、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专家们的深刻见解和悉心指导,使参赛指导教师和学生获益匪浅,大家普遍认为这一环节对教学的促进意义已经超过了得奖本身,是此次参赛的最大收获。

(四)院校广泛参与

虽是首次办赛,但参与大赛已是艺术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共同期盼。比赛规程一经公布,专家组和承办校的咨询电话成为热线,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热情不断发酵、持续升温。大赛按照行政区划选拔和报名,每个代表队的名额限定为:中职舞蹈4人,高职舞蹈2人,高职声乐3人。很多省份通过选拔赛的形式优中选优。从报名结果看,中职舞蹈作为全国开设最为广泛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专业,除贵州之外,36支代表队(30个省、自治市、直辖区,5个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到齐,共140人。高职舞蹈21个代表队共计56人,高职声乐23个代表队共计78人,基本覆盖了全国开设有相关专业的省份。来自117所院校的274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和评委会评审,共有150名选手获得等次奖,获奖面覆盖33个代表队和79个院校,取得了全面丰收。

此次参赛主体除了艺术职业院校,还包括很多开设有艺术专业的普通职业院校,不同层次、类别,不同培养目标的学校,在“职业技能”的平台上齐聚一堂,互相切磋、交流经验,“专业圈”正在向“职业圈”逐步扩展,艺术人才培养的空间更加宽广。

(五)体现普惠公益

比赛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做法体现政府办赛事的普惠公益原则:比赛经费全部由政府自筹,对院校和选手不收取任何形式的报名费用;此次比赛接待对象含选手、指导教师、领队、家长等共计900多人,由于比赛内容较多、程序复杂,承办校在接待方面尽量做到严谨细致,每队安排专人负责对接,每天在驻地和赛场之间安排班车往返,此外还在每个宾馆驻地安排专人负责餐饮和住宿安全;比赛期间,所有场次的门票均采取赠票形式发放,除了参赛队之外,更多的发放给了南京当地的院校和市民,一方面为当地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另一方面也宣传了艺术职业教育。

(六)务实勤俭办赛

此次比赛是在中央提出“八条”规定之后启动和实施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厉行节约、勤俭办赛,也成为此次活动的主要原则。尽量缩减一切不必要的程序和开支,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合理压缩赛程。以志愿者的形式,调动承办校师生参与服务工作。严格落实轻开闭幕式、重比赛过程的大赛总体要求,以新闻会的形式替代开幕式,闭幕式多数节目由此次比赛的获奖选手表演,少数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成品节目,既凸显了院校比赛文化品位,也体现了国家赛事的简洁和务实。

三、赛后的思考和取向

第一次办赛,在取得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看到了问题和提升空间:例如前期动员可以更广泛、规定项目和考题更加均衡科学,形式更加灵活、服务更加到位等。活动已经顺利结束,但是对于比赛的意义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考才是刚刚开始。

(一)明确职教办学理念,“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

除了赛事本身的积极作用,这次活动的更重要意义还在于将如何办好艺术职业教育的思考引向深入。

我国中等艺术教育发展了五、六十年,长期以来的定位就是为专业院团和高等专业院校输送人才,到2001年第一所艺术高职学院挂牌成立,行业的办学层次有所提升,但随着社会转型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艺术职业教育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迷茫。在承担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使命的同时,如何找准办学定位、转变办学理念、布局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师资水平、打通就业渠道等都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改变思维、突破传统、引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紧密相关不可分割,艺术职业教育就是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此次比赛,在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期破土而出,比赛的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体现了文化部对艺术职教的要求和定位,引导艺术职业院校与进一步与岗位需求对接,与文化事业、产业和整个社会对接。

(二)探索部委合作机制,统一认识并通力合作

党的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明确要求,为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各地各部门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赛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被提到“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战略高度。

与教育系统通力合作,借力大赛平台,是此次活动在工作层面的主要收获之一。此次艺术专业赛项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两部委的高瞻远瞩和通力合作。一方面深入推进我国艺术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为大赛增加浓厚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平台以及工作中的沟通协作,使教育部门对艺术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为两部委今后在政策制定、教学评估、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教学标准编写、示范校和示范专业创建等工作中建立密切合作机制打下坚实基础。双方的统一认识和通力合作,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探索和实践。

(三)找准赛事功能定位,完善艺术人才选拔架构

目前我国文化艺术界最高政府奖是文华奖和群星奖,在文华奖中设立的针对全国艺术院校的“文华艺术院校奖”,包括有“桃李杯”舞蹈比赛和全国青少年小提琴、钢琴、戏曲、民族乐器演奏等5个比赛,是拔尖艺术人才的选拔平台。而此次比赛,填补了对“职业”要求的不足,与院校奖形成互补,完善了文化部艺术人才选拔的整体架构。

“文华艺术院校奖”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专业赛项”在定位上,前者突出学院派专业水准及提升艺术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引领、示范作用,后者坚持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院校与社会、市场接轨;在目标上,前者造就原创精品,选拔顶尖优秀艺术人才,后者注重职业综合技能和素质,推出一批批实用技能型艺术人才;在时间上,前者三年一届厚积薄发,后者每年一次持续升温;在相互关系上,前者树立了技术标杆、明确了教学规范、提供了学习剧目,后者进行拓展和创新。通过这两个平台的相互促进和补充,进一步凸显文化部引导艺术职业院校找准定位、分层次培养艺术人才的目标和作用。

(四)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

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进一步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对赛事的特点和意义、对艺术职业院校的优势和资源进行广泛宣传和报道,改变以往的封闭状态,让社会了解艺术职业教育,给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

今后办赛,要整合文化系统内、外资源,将有关单位和企业请到赛场去观摩和感受,一方面开辟用人单位与院校、选手的对接通道,另一方面也请他们为院校和比赛提出建议和意见,全面体现赛事的“职业”诉求。此外,也应创造条件,积极引导院校和选手参与大赛举办的获奖选手招聘会、技能大赛成果展等活动。通过这些手段,努力将“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影响和效益在艺术专业赛项中最大化,长远化。

(五)学习其他行业经验,提高自主办赛促教能力

大赛自2008年创办以来,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6届。2013年创纪录的达到100个赛项、15个赛区、上万人参加的庞大规模,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支持企业近3000家。艺术专业作为新生赛项,在不断提升品质的同时,下一步应在提高自主办赛能力上有所考虑:利用好大赛的品牌效益,像其他行业学习成功经验,引进企业合作模式,以校企合作、教产合作提升办赛水平,为艺术职业院校和学生提供更多有利条件,提升赛项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知名度。(责任编辑:楚小庆)第六届中国(海宁)·王国维戏曲论文奖征稿启事

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总结戏曲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规律,推动戏曲理论的学科建设,促进当代戏曲事业的繁荣,即日起,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海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海宁)·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面向海内外公开征稿。

一、征稿要求:

1、坚持“双百”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戏曲理论发展,重视戏曲现状研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戏曲的保护和研究。

2、有关戏曲理论、文学、历史、表导演、音乐、舞美、地方戏剧种、田野调查、比较戏剧、剧团体制改革、戏曲市场等方面的论文均可参评。

3、观点鲜明,文字精炼,符合学术规范。

4、尚未公开发表过。一人限投一稿,字数以不超过8000字为宜。

二、评选和奖励:

1、评审委员会聘请国内著名戏曲专家、学者组成。

2、奖项设置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2名。

3、奖励:一等奖8000元,二等奖4000元,三等奖2000元。获奖者均颁发获奖证书。

4、评选结果于2013年第四季度公布,并在浙江省海宁市举办颁奖仪式。

5、获奖论文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戏曲研究》以专辑形式编辑出版。

三、注意事项:

1、来稿一式两份,要求提交纸本和电子文本。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地址、邮编、联系电话请另附纸张说明。

2、截稿日期为2013年8月31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3、凡参赛论文均自留底稿,不予退还。

4、纸本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收,邮编:100029。电子文本传发地址:。纸本信封右上角、电子稿邮件主题注明“第六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征文”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