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意向性与语言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意向性与语言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语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考察语言哲学的大致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哲学家们对它所采取的研究角度、方法,以及所得的结论都各有特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语言哲学家们尤其是传统语义学家们对语言的意义问题所进行的一些研究,并重点围绕约翰・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进行论述,阐述了塞尔通过分析心灵哲学―语言哲学这一研究进路以阐释意向性在语言意义的产生过程中的机制特征。

关键词: 语言的意义 语言哲学 意向性―意义理论 心灵哲学 意向性

1.关于语言的意义问题所进行的一些研究

语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0世纪前半叶,关于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一般并未涉及心理意向方面,语言哲学家们关注的只是语言本身的意义。传统意义理论代表者罗素,早期的维特根斯坦等人坚持“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只看到了语言意义的实在性维度,而几乎完全否定了思想、意向等抽象的心理维度对语言意义的创造和贡献。

50年代以后,由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心理意向和社会规章维度在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中不断得到强化,心理意向性作为一个必要维度在此时被引入到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当中。但在这一时期,语言哲学对意向在语言意义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语言哲学从语言分析及其方法通向心智哲学,并最终落向意向性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结果,而心智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实际就是指称、意义等问题在心智层面上的展开。

2.简述约翰・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

约翰・塞尔(John Rogers Searle)是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哲学的主要特征是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意义问题的核心是语言如何表征实在,塞尔在研究语言的意义时发现,语言的表征能力并非内在固有的,而是源自心理的意向性,语言哲学的研究要以心灵哲学研究为基础,而意向性是心灵的一种特征,心灵和世界的关联就是通过意向性来实现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

3.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与语言的意义

塞尔对意向性的研究是由他对语言意义问题的研究而引起的。那么语言的意义是如何实现的呢?塞尔认为,语言的意义根源于说话者的意向性。在很多心理状态中都可以看到意向性存在的根据。比如,信念,总是关于某事的信念;恐惧,总是关于某事将可能发生的恐惧;意图,总是想要打算去做某事的意图。总之,语言的意义根源于人的意向状态,后者赋予前者以一定的意义,没有意向性,话语就仅仅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客观存在。

从日常生活中,塞尔还发现,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意向性问题,也是社会习俗和惯例问题。惯例对语言意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意向性网络(network)和前意向性背景(background)对意向状态的满足条件上产生影响。

首先,意向状态不能独立地起作用,每个意向状态只有在与其他无数意向状态的联系中才具有意向内容,塞尔将这个整体主义的联系简称为网络。其次,任何意向性都假定了某些基本的做事方式和某些关于事物如何运作的实际知识,即心理能力。塞尔将这种使得所有表征得以发生的一系列非表征性心理能力称为背景,整个意向性网络在这种非表征心理能力的背景下才能起作用。所谓“起作用”是指,这部分意向状态相对于其他意向状态来说只确定了它的满足条件,而整个意向网络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在《表达式与意义》一书中,塞尔说,对语句字面意义的理解要求背景假设,这种背景假设是前向性的,如果改变了前向性背景假设,具有相同字面意思的语句也会产生不同的真值条件,或是有不同的满足条件,而句子的字面意义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塞尔意向性理论中的网络―背景模式,通过意向性网络和意向性的背景理论,塞尔将心灵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清晰地描绘出来。

塞尔从心灵意向性角度所展开的对语言意义的研究无论对语言哲学还是对心灵哲学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塞尔不仅首次较为系统地从心理意向性的视角建立了意义理论,真正深入地拓展了意义的意向维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心灵哲学的研究内容。他对意向性的论述新颖而独特,在心灵哲学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由于意向性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塞尔甚至整个现代心灵哲学对意向性某些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他的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进路使得对意向性结构的认识还主要是停留在对之有关的言语结构的描述和类比推理上,尚未深入到意向性结构自身之中。

参考文献:

[1]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2]Brentano.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Oxford:Routledge,1995.

[3]Burkhardt,Armin,ed.Speech Act Theory and Phenomenology.P62-88.

[4]John R.Searle.I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John R.Searle.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6]John R.Searle.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7]Wittgenstein,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64:19.

[8]陈刚.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哲学研究,2003年第十期.

[9]高新民.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武汉出版社,1996.

[10]高新民,储昭华主编.心灵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高新民,刘占峰.意向性理论的当展.哲学动态,2004,(8).

[12][英]迈克尔・达米特.分析哲学的起源.王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3]欧阳康主编.当代英美哲学地图.背景:人民出版社,2005.

[14]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6]吴增定.意义与意向性――胡塞尔的意义学说研究.哲学研究,1999,(4).

[17]约翰・塞尔著.杨音莱译.心、脑与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8]约翰・塞尔著.王巍译.心灵的再发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约翰・塞尔著.李步楼译.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