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鄂北岗地小麦7500kg/hm?技术原理研究Ⅰ.鄂北岗地小麦7500kg/hm?主要技术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鄂北岗地小麦7500kg/hm?技术原理研究Ⅰ.鄂北岗地小麦7500kg/hm?主要技术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播种质量差、肥料运筹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在鄂北岗地试验示范了规范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试验示范田每公顷有效穗数平均为698.3万穗,穗粒数平均为25.1粒,千粒重平均为44.4 g,平均单产7 763.1 kg/hm2,创造出了7 957.95 kg/hm2的湖北省小麦高产记录。高产成因为提高了播种质量,改善了氮肥运用方式,产量三要素协调。

关键词:鄂北岗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2.1+1;S5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689-03

小麦是湖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万hm2左右,总产350万t左右,发展小麦生产对于保障湖北省粮食安全、促进湖北省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小麦年收获面积为79.49万~109.63万hm2,年均面积97.70万hm2;小麦年总产243.20万~353.20万t,年均总产320.08万t[1]。

鄂北岗地是湖北省小麦主产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合发展小麦生产。该地区位于湖北省小麦种植区划中的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麦区,是湖北省小麦单产最高的区域,也是湖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基地[2],该区域还位于我国北纬33°小麦高产开发区,小麦蕴藏巨大产量潜力。然而,由于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限制,该区域乃至湖北省小麦单产长期以来难以达到7 500 kg/hm2。该区域在生产技术环节存在的限制小麦生产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播种质量不高,播种方式以撒播为主,播量偏大,播期偏早,稻茬麦田还存在整地质量差,沟厢不配套等问题;肥料运筹方式不合理,具体表现为氮肥使用量偏大,底肥和前期施肥量过大,后期施肥量不足,肥料利用率偏低[3]。

为了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力,提高小麦生产水平,针对该地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上述两个问题,结合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试验示范了规范化播种、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集成高产栽培技术[4],创造出了7 957.95 kg/hm2的湖北省小麦高产记录,揭示了湖北省小麦大面积生产的产量潜力和高产成因,为湖北省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的襄阳市原种繁殖场实施。

1.1 土壤养分条件

试验区土壤类型属岗地黄黏土。经检测,有机质含量为14.3~18.2 g/kg,碱解氮含量为72.1~97.3 mg/kg,速效磷含量为13.5~32.8 mg/kg,速效钾含量为97.3~150 mg/kg,土壤pH 6.4~7.3。

1.2 品种选择

试验用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该品种2001年经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弱春性,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直立,矮秆,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后期熟相好。郑麦9023还是湖北省当前主栽的高产优质中筋小麦品种。近年来,种植面积占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的50%左右[5]。

1.3 规范化机械播种

1.3.1 整地 前茬作物夏播玉米早穗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整地前施用复合肥(N∶P2O5∶K2O=16∶16∶16)450 kg/hm2和尿素(N≥46.4%)150 kg/hm2。整地标准为田平垡碎、上虚下实。

1.3.2 种子处理 晒种1~2 d后,用硅噻菌胺200 mL、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 g和含量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 g,加水3 kg均匀拌种100 kg,搅拌均匀后用塑料袋将种子封好后闷种一昼夜。

1.3.3 精细播种 于2011年10月19~22日用河南邓州市钻澳农业机械制造厂生产的3B-10、12、14型多功能旋耕播种机进行播种,按基本苗240万/hm2计算用种量进行机械条播,播幅2.4 m,播种12行,行距20 cm,播种深度6 cm,播后自带镇压器进行镇压。

1.4 田间管理

1.4.1 化学除草 出苗后,在12月4~5日田间杂草达到2片叶时,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255 g/hm2对水450 kg喷雾进行化学除草。

1.4.2 追施肥料 在2012年3月3日和3月15日结合两次降雨分别追施拔节、孕穗肥,每次使用尿素(N≥46.4%)67.5 kg/hm2。

1.4.3 防治病虫 2012年4月1~4日,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Lambda-cyhalothrin)2 250 g/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和5%井冈霉素3 000 g/hm2对水450 kg混合均匀后用机动喷雾器喷雾防治蚜虫、麦圆蜘蛛以及预防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4月18~22日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吡虫啉(Imidacloprid)300 g/hm2、“麦健”(4.2% 1-Naphthylacetic acid AS)水剂750 mL/hm2和磷酸二氢钾750 g/hm2对水450 kg的混合液防治赤霉病、穗蚜和叶面施肥。5月1~3日再用吡虫啉300 g/hm2、磷酸二氢钾750 g/hm2对水450 kg进行喷雾防治穗蚜和叶面施肥。

1.4.4 及时收获 在2012年5月26~28日对进入完熟期的小麦用收割机及时抢晴收获并晾晒,防止雨水造成的穗发芽。

1.5 数据调查

在收获前按15 hm2左右一个点进行测产验收,共测48个点,覆盖面积720 hm2。2012年5月26日经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随机选择三块田进行机械收获验收。数据调查参照田纪春等[6]的方法。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了初步整理,Pearson相关分析使用SAS 9.2。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质量

采用机械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齐、均匀。根据调查,基本苗为252.0万~277.5万/hm2,平均为261.5万/hm2,变幅9.8%。

2.2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对48个测产点调查(表1)表明,每公顷有效穗数最高达到753.0万穗,最低为643.5万穗,平均为698.3万穗;穗粒数最高27.2粒,最低23.1粒,平均25.1粒;千粒重最高46.3 g,最低42.2 g,平均44.4 g。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3.0%和2.4%,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该项技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郑麦9023的千粒重较其他两个产量构成因素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更小。

相关分析结果(表2)表明,在大面积高产栽培条件下,郑麦9023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两两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穗粒数的负相关程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负相关程度>穗粒数与千粒重的负相关程度。千粒重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穗粒数的负相关程度都明显低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负相关程度,表明千粒重的变化受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小。

2.3 产量结果

覆盖720 hm2的48个测产点平均单产为7 763.10 kg/hm2(图1)。2012年5月26日经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随机选择三块田进行机械收获验收,平均单产为7 957.95 kg/hm2,创造湖北省小麦高产记录,该产量比襄阳市襄州区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高29.1%,比湖北省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高112.3%,显示出极大的增产潜力。

3 讨论

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目前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生产积极性均有所下降[7],小麦生产的方式已由过去常规的精耕细作方式逐步向轻简化、机械化转变。从小麦生产的技术角度看,长期以来制约湖北省小麦单产水平提高的主要问题是小麦的播种质量不高,导致小麦出苗不整齐,晚弱苗的现象十分普遍,相当面积小麦不能够壮苗越冬,限制了小麦单产的提高。该试验改人工撒播为机械播种,提高了播种质量,出苗整齐、均匀,为提高小麦单产创造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湖北省小麦单产水平不高,但从生产实际中调查的数据来看,小麦施肥量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却很高,大大超过了目前产量水平下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既增加了小麦生产的成本,又浪费了资源,加大了农田氮素污染。本试验通过研究和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氮肥后移技术,改善了氮肥的运筹方式,提高了氮肥的使用效率,起到了增收节支的双重效果。

在示范区内,实现了鄂北岗地小麦7 500 kg/hm2的单产目标,创造出了单产7 957.95 kg/hm2的湖北省小麦高产记录,进一步揭示了湖北省小麦高产潜力,为湖北省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奠定了基础。

大面积高产栽培条件下,郑麦9023千粒重的稳定性高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并且在产量三因素的相关分析中,千粒重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负相关程度明显低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穗粒数的负相关程度。说明在高产条件下,通过技术途径提高穗粒数从而进一步提高产量是可行的。

生产过程中还可以改进的技术措施有:①播种时间在鄂北岗地还可后移3~5 d,从而保证年前不旺长;②本试验两次追肥时间相隔太近,施肥量不足,未能发挥出攻大穗的效果,可在2月初的返青期结合降雪或降雨实施早施返青拔节肥,提高穗粒数。

参考文献:

[1] 高春保,刘易科,佟汉文,等. 湖北省“十一五”小麦生产概况分析及“十二五”发展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03-2705.

[2] 敖立万,朱旭彤,高广金,等.湖北小麦[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21.

[3] 高春保,朱展望,刘易科,等.湖北省小麦增产潜力分析和2009年小麦秋播的主要技术措施[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0):2374-2376.

[4] 高春保,朱展望,刘易科,等. 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5]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郑麦9023在湖北省大面积生产中的品质性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170-3172.

[6] 田纪春,邓志英,胡瑞波,等.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J].作物学报,2006,32(11):1699-1705.

[7] 秦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2(14):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