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药并用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返流病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药并用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返流病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51-01

【摘 要】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返流病的效果 方法:对本社区内2011.8-2012.8期间共计17例肝胃不和型胃食管返流病治疗情况作回顾分析。结果:针药并用组8例,男4例,女4例,显效7例,有效1例;对照组9例,男5例,女4例,显效4例,有效5例。针药并用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返流病效果更好。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肝胃不和型 针药并用

胃食管反流病(GERD) 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表现为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咽部如有物堵或梗塞感,甚至吞咽不利或有食物溢出等症状。本病目前没有统一的中医名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属于中医学“吐酸”“嘈杂”“胸痹”“噎膈”“梅核气”“胃痞”“胃痛”等病范畴。卫生部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之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及阴虚胃燥型4大证型。本文旨在探讨针药并用是否可以提高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罗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肝胃不和型辩证标准:胸骨后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泛酸嘈杂,嗳气,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艰难,心烦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1.2 纳入标准:符合胃食管返流病肝胃不和型中医诊断及辩证标准,且一周内未接受治疗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排除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和阴虚胃燥型患者、不愿配合治疗者及不愿接受随访者。

1.4 一般资料及分组情况:符合标准共17例,按照就诊日分为对照组(单号)和观察组(双号) ,对照组9例,男5例,女4例;针药并用组8例,男4例,女4例。两组在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体重指数等方面大体一致。

1.5 治疗方法:日常调护(2组相同):嘱其注意饮食调护、调护及心理调节;口服中药(2组相同):柴胡疏肝散加减,疗程3周,疗程中停用其它易影响观察的药物;针药并用组加用针灸辅助治疗,取穴: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内关4穴,针刺用泻法,每日一次,七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1]。

1.6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有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复发:疗程结束后随访4周,出现症状体征者为复发。

1.7 结果:针药并用组8例,显效6例,有效2例;对照组9例,显效4例,有效5例。

2、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在祖国医学中属“胃脘痛”、“嘈杂”、“呃逆”等病范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关系密切,发病多由情志失和、饮食失调所致肝胃不和或脾胃亏虚,胃气上逆,从而出现反酸、嗳气、腹满、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主要病邪责之痰、湿、气、瘀[2]。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大多有多虑、紧张、抑郁、焦虑等心理紊乱现象,而长期的治疗更导致不良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升降正常的一个重要条件,肝胃不和,则胃气上逆,故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之功,且疗效迅速显著,故加配足三里、内关、中脘以行气降逆,三阴交疏肝理气,行气止痛。

3、总结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 肝胃不和型胃患者应注重日常调护:如改变快食习惯,避免进食刺激性食品,睡眠采用斜坡卧位,饭后3小时内不可平卧休息,自我心理调节等,在口服药物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葛力军,贾如,李季委 针灸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21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2(3):88

[2] 郭莉,许.胃食管返流病的中医药认识和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6, 3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