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人的主观与客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人的主观与客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观点:客观的诗人,不能不多去阅历世俗风情。在社会生活中经历越深入的人,所写的材料就能越丰富,越显得变化多端。而主观的诗人,不必多去阅历世俗风情。在社会生活中经历越浅薄的人,他的性情就越真切纯粹。

关于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这样两个概念的提出与区分,我是完全接受的。主观的诗人,是向内的,他关注的是自我内心的体察,写出来的也多忧生之作;客观的诗人,是向外的,他关注的是世间百态,写出来的也多忧世之作。但对于王国维提出的“不必多去阅历世俗风情”,我持有不同意见。

要说阅世或不阅世,首先要探讨什么叫阅世。普遍认为正确理解是“阅读世界”,有意识地观察社会和世界,而不是经历世事。李煜有没有观察社会和世界呢?他作为一个皇帝,就没有机会观察社会和世界了吗?

我们一起来看李煜亡国前后两首作品的对比。

玉楼春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是李煜在做皇帝时记录大型宫廷舞会的真实场景。诗中以真动人,以美感人,趣味高雅,纵情而不,风流而不艳薄。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他以悲愤的情怀,激荡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上阕曲调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经历过大灾难,练就大手笔,才能究诘人生,写出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下阕则用了曲笔,“朱颜”暗描江山易改,“改”字点出全词题旨:这是悲恨的根源。最后,诗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乃千古绝唱。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

对比两首诗,哪一首更有境界,相信不用我多说了。原因固然在于“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但深究其原因,第一首和第二首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哪个才是阅世之后的感受呢?李煜亡国后,多的不仅是自己的经历,他更有机会看到世间的人情百态,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中才能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包容。

人们喜欢把“天才”之类的词语安在自己特别推崇的作家或者其他行业人物的头上。对于自己解释不了的事,都推给上天。其实,任何天才都是后天造就的。假设李煜生在平常贫苦人家,从小放牛为生,没有机会接触到书籍,他会成为一代词帝吗?假设李煜运气够好,在皇位上安享终老,他能成为一代词帝吗?王国维这样论述,是会误导人的

说阅世不仅指经历世事,更指熟谙人情世故。这个论点我不太赞同。照这么说,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就是熟谙人情世故的人了吗?不尽然。其实,曹雪芹的境遇和李煜是非常相似的,“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只不过,一个选择了诗歌,一个选择了小说。问其中缘由,倒也是王国维自己论述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如此而已。

很多人经历了很多,阅世很多,但他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天真和单纯,这是与生俱来的个性。我想李煜虽贵为国君,但从小到大身边也不乏教他人情世故的人吧,甚至会教他如何“无毒不丈夫”,但他学会了吗?没有!这就像我们看过的很多后宫戏,不否认一些心狠毒辣的女主一开始的单纯和善良,在经历一些世事、遭遇之后,改变了原先的自己。但也有很多人一直到最后,还是那个自己,在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真性情”。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人在经历世事巨变、人间沧桑,即使他有能力熟谙世故、圆滑处世,但他有自己的第六阶段,还能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啊!

我觉得自己是属于向内体察的那一类人,我时常关注自己的内心,我对自己比对别人更有兴趣。那就以自己为例子吧!我从教第一届孩子开始,就教他们写儿童诗。我自己也喜欢写诗。那些刚毕业时的美丽日子啊,我和孩子们一起出去踏青,一起去捡大树下飘零的落叶!那时的自己,有梦想有热情,当然,是没有太多阅读世界的。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诗歌,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十年前我刚开始尝试童诗教学和创作的时候,是以“快乐”为切入口的,但很多年之后,尤其是有了自己的经历,阅读了社会以后,我觉得诗歌不仅仅能带给我们快乐,更应该给我们以心底的力量,是我们精神的钙。当看到地震中的孤儿那绝望的眼神时,当看到身边的人在遭遇人生的痛苦无法走出时,我觉得我应该拿起笔来,用诗歌的力量来激发和鼓励他们。这才是诗歌存在的真正理由。来看这首诗: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块。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

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

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

在一块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这是在联合国举办的世界儿童诗歌比赛中荣获金奖的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作者是年仅九岁的小男孩刘倩倩。这样情真意切的诗,没有阅读社会是写不出来的。正因为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和观察世相,作品才会更加博大和厚重。

因此,在读到王国维的这一条时,我对于其中的“不必”非常有自己的话想说。这本写于他三十出头才气方刚时候的论著,在一些方面比较偏激,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我们可以商榷的地方。

最后,如果要我书写这一条,我会这样说:

客观的诗人,会把他阅世的题材显示得丰富而变化多端。而主观的诗人,他阅世的结果,只是通过审视和抒发自己的内心而表达出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语文教师,海门市骨干教师,文化语文工作室成员,“童诗教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