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凤翔彩绘泥塑的民俗类型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凤翔彩绘泥塑具有多个种类,这些种类与民俗功能紧密联系,包括镇宅、护生、教化娱乐、求子等多种民俗目的。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同时又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强烈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改变,许多民俗泥塑产品也在变化之中继续发展。
关键词: 彩绘泥塑 民俗类型 地域文化
凤翔彩绘泥塑是宝鸡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品。它的生产地在凤翔纸坊乡六营村。彩绘泥塑的生产发展与当地民俗、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表达出强烈的民俗审美心理和地方特色。最初凤翔泥塑多为小型的泥玩具,渐渐发展出很多品种,有供小孩玩耍的小动物,还有陈设装饰的神仙、钟馗、八仙、福禄寿三星,以及戏曲神话故事,还有祈福、驱邪的坐虎,挂脸等。民间艺术为民众的生活与审美需要而生产,制作带有随意性与自发性,有美好的祝愿与祈福目的,往往与民俗节日相结合。凤翔彩绘泥塑各种类型中就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凤翔彩绘泥塑的民俗品类
1.镇宅、护生的凤翔彩绘泥塑虎
凤翔彩绘泥塑中泥塑虎最具典型,有虎头挂片与坐虎两大类型。虎头挂片属于半浮雕,虎头上眉、眼、鼻凸出。造型特点与西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相类似,虎头上彩绘有繁复的图案,亦如兽面上布满了纹饰。然而虎头挂片不同于青铜兽面所表达出的狞厉之美,红绿对比的民间色彩与吉祥纹饰给人的是一种亲和力。更有趣的是彩绘泥塑虎额头的部位并没有画出一个“王”字,而放置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双眉则是一对意象表现的阴阳鱼,鼻梁部位画出一个倒置的药葫芦,下颌画上多子的石榴,空白处被艺人们“撇”出意象的蝴蝶、蝙蝠,两颊、双耳还用弹簧缀有蝴蝶、飞鸟等小饰物,只是双目圆睁、虎口大张显出虎的威严。泥塑的彩绘是吉祥图案的汇集,艺人毫不吝啬地将丰富多样的吉祥符号都放在虎脸上,表达出百姓心中最普遍的生命祈求。虎头挂片的功能特殊,形态不像孩童的泥玩具,泥制易碎并不适宜戴在头上当面具,它悬挂在家中显著的位置用以镇宅、护佑平安。
坐虎浑朴的造型风格接近汉唐的石雕,是前腿站后腿卧的形象,头扭向身侧,双耳树立,虎目圆睁,彩绘遍及全身。凤翔彩绘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匠人在施彩时并不以虎“黄质黑章”的形象特征为范本,而用墨线于虎头、虎身描画传统吉祥的花草、动物图案,再填以红绿等浓烈对比的色彩,绚烂夺目显现出浓郁的民俗特点。坐虎的功用就如同孩童生命的保护神,在孩子满月时亲戚们郑重地送来。大的放置于炕头虎虎生威,包含了护佑孩子平安成长的祈愿,似于陕北的炕头狮。小的空壳内放有石子、泥丸可摇出声响,是乡间孩童常见的泥耍活。
2.求子——泥偶类彩绘泥塑
从我们生物远祖到人类,都是抱着一个生存繁衍的本能理想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世世代代为着一个目标——生命繁衍而奋斗。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也是民间美术的基本文化内涵。生存与繁衍,表达的是人类最基本的愿望;繁衍就是子孙长续、万世不殆。生命繁衍始终是民间艺术最为重要的主题。彩绘泥塑中也依然保留着表达这样主题的一类小泥偶。
凤翔县城西北有一座灵山,香火兴盛,当地人认为在这里祈愿很灵验。其中有一座送子娘娘庙,婚后还没有子嗣的夫妻都要到这里来许愿求子,焚香祷告之后就将神像前摆放的泥娃娃悄悄地揣回家中,庙里的僧人也不拦阻。据说将泥人拿回家不久女人就会有孕,很灵验。这灵山求来的泥偶就是出自于六营村艺人之手。周围县区的庙会上也都有六营村的艺人挑担去售卖他们生产的泥偶。当地的百姓也在拜神以后买一个泥玩回家,或为求子或以小虎护生。据调查与凤翔邻近的岐山县周公庙庙会,过去就有这样的民俗。
这一类的小泥偶尺寸都不很大,大约七八公分高,都是站立的造型,五官服饰描绘相对粗略,色彩仍是以红绿为主调。除求子外,婚丧有时也使用这类泥偶,这一类型的泥偶更突出了功用的目的性。
3.教化、娱乐类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在行业内一般称之为“耍货”,就是泥玩具。在彩绘泥塑中有一部分小件产品小巧圆浑、造型可爱,很吸引儿童。过去常常是艺人们挑着担子走村穿巷或赶庙会售卖,价格也很便宜。最受孩子欢迎的是虎、狮、牛、马、鸡、羊、等小动物泥塑。泥塑体型都不大,艺人更自由地发挥了想象力,不过多模拟真实物象,造型浑圆,夸张头部的造型与比例,表现出小动物的憨拙,施彩按照民间传统的用色规律。因为体积小细节更加概括,突出了神韵,生动自然。这类作品中的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牛属于凤翔彩绘泥塑的代表性作品。其中马与羊都登上了生肖邮票被更多的人所喜爱。
教化、娱乐类彩绘泥塑也包括戏曲、神话故事题材:杨家将、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根据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塑成单个人物摆放在一起。因为具有故事性,家长结合泥塑人物声情并茂地讲出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文学、戏文的故事,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种方式一代代延续,形成了民间文化发展独特的民俗现象。
二、凤翔彩绘泥塑民俗品类的历史文化内涵
1.镇宅、护生的凤翔彩绘泥塑虎
以虎为题材的民间艺术品在宝鸡很普及。民间有崇虎民俗文化信仰,与这片土地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有着渊源关系。房间显著位置悬挂的虎头挂片显然是一件顶礼膜拜的圣物。它的文化渊源与史前时期的图腾崇拜相联系。大约七千年前,渭水的中上游流域活动着伏羲部落。以狩猎为主的史前部落,在原始森林中世世代代与猛兽格斗,自然崇奉山中之王——虎,并尊为图腾物。“伏羲生成纪,涉治陈仓”(《遁甲开山图》),陈仓就是宝鸡的古称。伏羲崇虎的图腾文化在宝鸡地区的民间艺术中保留了下来。
虎题材在民间、民俗中有着重要价值与作用。从岁时节令到人生礼仪不能没有虎的参与。将虎头挂片挂在家中,既是对图腾物的尊崇礼拜,又祈求借助它的神威除魔驱鬼,保佑家宅平安、五谷满仓、人丁兴旺。孩子满月送坐虎放于炕头,借助神力护佑孩子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中,人之吉凶祸福,发迹变泰,也往往附会到与虎的关系上。贵人贵相多与虎相、虎威、虎运有关。直到今日人们见到孩子长得圆润健康,富有生气,还习惯誉之为“虎头虎脑”。比喻人英武、风度矫健则说“龙骧虎步”、“虎背熊腰”。这些都有深厚的民俗心理渊源,也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依据。它来自虎的非凡形态和气质。
崇虎观念与人最基本的生存生命需求紧密的联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是身体健康,穿衣吃饭是生存的必要保证,丰衣足食是人们的理想愿望,这些形成百姓心中以“福”为理想的民俗意识。在史前时期人的基本生存保障不能自己完全掌握的时候,自然祈求有法力的神祇来保护。虎图腾崇拜充分表达了这种意识,这种观念从远古延续至今。
2.求子——泥偶类彩绘泥塑
女娲作为始祖神的传说在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中积淀流传。女娲用泥土捏制出人形并施法给予泥胎生命,攒土造人的传说暗示出人类与泥土的密切关系。凤翔的灵山求子活动,已然将神话转化为了一种百姓的民俗活动,女娲也演化成民间的送子娘娘、姜嫄女神。彩绘泥塑艺人捏制出人物的形象、动物的形象,不就是女娲攒土造人故事的再现吗。拜神求子的习俗依然保存在凤翔当地民众的生活之中。
女娲攒土造人的故事,残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信息,也反映出人与黄土地的密切关系。土地提供给人大量的可供生存的食物来源,使人类生存得到可靠保障,并逐渐定居发展繁衍。这种以泥为人偶的形式在进入封建时代之后在殉葬制度中大量显现。这些用泥土捏制的泥偶经过火的加工烧制成陶,在古代墓葬习俗中很普遍。陶俑自然是泥偶的继续发展。从民间泥偶的民俗功用看,包含着女娲攒土造人传说的直接表达。
3.教化、娱乐类彩绘泥塑
游戏、玩耍是人的天性,从史前的人类遗址考古也发现了先民们用泥土捏制的猪、狗等动物的形象。我们虽不能完全了解先民创造它们的用意,但我们能够看到凤翔泥玩与这些远古形象的相似性。凤翔泥塑表现的历史传说故事有很多取自当地的民间传说与历史。宝鸡地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及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封神、三国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彩绘泥塑中自然少不了这一题材。泥玩具是乡村孩童玩耍、寓教于乐的道具,是娱乐性审美功能与教化作用的结合。泥玩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它所表现的人文知识、人生理想也使儿童接受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许多取自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文学、戏文故事的玩具造型,主题更是浸透了启蒙教化人们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准则的因素。泥玩具陶冶性情、强身健体,其丰富的内涵不失为一部生动的蒙学教科书。
三、民俗类泥塑的现状及发展
民间艺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它可以感知民俗的文化渊源。民间美术在很长的历史发展中基本保持了稳定的状态,这与相对稳定的乡村自然经济与文化环境有重要的关联。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乡村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地变化,民间文化与民俗也在这种变化中渐渐消亡或转变;凤翔彩绘泥塑的功用也发生了转变,民俗特征逐渐淡化。凤翔彩绘泥塑原本是一种民俗商品,与民俗生活相联系。改革开放以后,泥塑的销售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国内而且远销海外,很大一部分彩绘泥塑也成为带有地方民间特色的旅游商品。2000年后随着凤翔泥塑上了全国邮票,这样的发展趋势越加扩大。民俗功能和需求已经不是促使泥塑生产的主要动因,但原本带有美好祝愿与寓意的图案形式仍然保留了下来,装饰美化的趋势越加重要,色彩也渐渐调和,主要生产生肖类泥塑与坐虎、挂虎等象征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以及一村一品、新农村文化建设等文化保护建设措施的实施,凤翔彩绘泥塑越发受到关注保护,凤翔彩绘泥塑的发展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宁宇,党荣华.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第一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8.
[2]汪玢玲.中国虎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课题来源: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科研计划项目: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凤翔民间美术手工生产调查与民俗研究,项目编号:2010JK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