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部地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部地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金融危机后,西部地区存在大量返乡农民工和就地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工亟待“就业”与企业亟待“用工”凸显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矛盾和产业结构偏差。西部地区调整产业偏差,进行慎密的产业选择,成为必然。通过构建农民工产业供求模型,对农民工产业流向进行理论分析,表明在区域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期以及在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和高端技术产业对资本和技术的偏好,限制了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考察西部产业选择的宏观与微观条件,透析出西部的资源特点、产业发展现状、城镇化水平、非农产业收入状况、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在理论模型推导和现实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选择思路和选择结果,即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旅游和旅游服务业和公益事业。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西部地区;产业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145-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23

近年来,东部地区开始显现“用工荒”,而今年这一态势迅速蔓延至西部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一方面是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用工荒”现象;另一方面是东部地区务工人员返乡和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现象并存,大量劳动力待业。两方面耦合路径的“中断”部分原因在于西部地区过度产业升级和产业选择偏差。若对产业结构偏差和劳动力市场矛盾不加重视,“用工荒”、“农民工就业”、“产业发展”在“十二五”将演变为“长期性”和“整体”问题。中国已经开始经济结构转型,未来十年会呈现新的二元结构,即东部地区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中西部地区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1]。面对上述新形势、新情况,西部地区应按照“区域外务工与区域内就业并举”的原则,设计区域统筹、利益统筹的产业选择思路,调整产业体系。

1农民工产业流向理论分析

农民工是指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中分化出来进入城镇的务工人员,其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二、三产业,一般不论及具体的职业性质[2]。农民工产业流向是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与就业。这种产业流向与该地区工业化演进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分析不同时点上农民工的供给和需求均衡,构建农民工供求模型[3],能够揭示农民工产业流向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1.1农民工供给函数

影响农民工供给的有经济、社会、制度因素:非农产业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异、教育水平、土地制度和其它相关制度。在某一时点上,假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受教育水平、土地及相关制度是相对稳定的,那么供给函数就可以表示为S=S(w),w为非农产业收入与农业收入之差。用图形表示,则有S和w之间呈同方向变化。除w之外,其它因素对农民工供给量的影响,通过供给曲线移动幅度来体现。

1.2农民工需求函数

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拉动”农民工的产业转化及其就业,取决于两个因素:非农产业的工资水平、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率。其中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又取决于非农产业产值增长率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非农产值增长率和地区投资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方式、产业组织方式、发展政策等相关,后四个因素决定了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考虑在短时期内,资本、消费、产业结构与组织、地区发展政策等是相对稳定的,那么非农产业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量的唯一因素,需求函数表示为:D=D(w)。资本等其他因素对需求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进而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

1.3农民工产业流向供求曲线

产业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成熟期。假设每个时段分别用供给曲线、需求曲线来表示,那么可以得到供求曲线图(等量资本投入,产业选择不同,曲线的斜率不同,如扩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比例,导致等量的资本投入带来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见图1。在工业化初期(P1),轻工业等劳动密集产业首先得到发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加快,这个阶段,非农就业是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的。到了工业化中期(P2),资金向重化工业倾斜,重化工业对资本和技术的偏好,限制了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随着工业向低碳、信息、金融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P3),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显著下降。

图1农民工产业流向供求曲线图

Fig.1Demandsupply chart for peasantworker

flow in industries注:农民工产业流向供求曲线图为三维图,x轴为IE(Industrial Evolution)时间轴、y轴为非农产业收入水平轴、z轴为非农产业与农业收入差异轴。需求曲线D1、D2、D3与供给曲线S1、S2、S3相交点为P1、P2、P3时期农民工供需平衡量。

1.4供求模型对区域产业选择的启示

在P1时期,需求曲线平缓,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w与w的较小增长便能促进劳动力大量供给与就业。在P2时期,需求曲线最为陡峭,由于产业进入门槛的阻碍,即使工资大幅度提高,也只有小部分高素质劳动力就业,农民工就业数量增长缓慢。在P3时期,需求曲线斜率介于D1、D2曲线斜率之间,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王丰等:西部地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从模型分析看,资本投入扩大,在净利润额不变的前提下,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推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速度加快;产业吸收能力增强,以改变需求曲线的斜率。通过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技术创新,加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改变供给曲线的位置。二者均能扩大农民工就业。从地区政府角度考虑,应因地制宜引导资金流向需求和供给曲线较为平缓的部门。在返乡创业或进城务工农民数量较多的地区,发展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多地将富余劳动转化为资本,既能加快劳动力转移,又能加速资本积累。但在生态保护地区,则侧重于公益事业或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