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珠三角如何在吸引FDI方面应对长三角的竞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珠三角如何在吸引FDI方面应对长三角的竞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前,长江三角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逐渐赶上并超过了珠江三角洲。文章对其中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珠三角可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长三角;珠三角;引进外资

[作者简介]张晓群,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系副教授,广东广州51066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70-03

一、长三角对外资吸引力加大的原因分析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经济区域,这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连续、大规模的注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两个地区吸引外资的规模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但是在不同的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至1992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资的规模与发展速度都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都对外资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且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基本建设需要大量投资,从而也吸引了部分外资的进人。而同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还未完成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因此吸收外资的规模小于珠江三角洲。

1992年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上海扩大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而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90年代后吸收外资却增速不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由41.87%下降到2003年的14.62%;而长江三角洲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在不断提高,由10.52%迅速提高到2003年的49.78%。

由此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长江三角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逐渐赶上并超过了珠江三角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长三角在本身市场和市场辐射力方面优于珠三角

2005年,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477.38亿元,而珠三角仅为3473.81亿元;长三角的年末总入口为8111.42万人,珠三角仅为2847万人。消费规模与人口规模决定了这两个地区的市场规模及其开发潜力。

另外,对市场导向型外资企业来说,某地区对内地市场的辐射力是一个不能量化但却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对外交通方便,因此珠三角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一直是广东外贸的主力军。但是,它的市场辐射主要在国外而不是国内。在内销方面,珠三角具有链条长、复杂化、成本高等缺陷,其对内经济联系和所能辐射的经济腹地范围远不如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间部分,既与东北、东南密切相接,又与中国内陆省份联系紧密。可以说,只要占领了长三角地区,就可以沿长江西进,进入4亿人口的市场。

2、长三角在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上有优势

从两地区的人口文化程度来看,长三角地区人口文化素质高于珠三角。到2005年,每万人中拥有大学毕业生660人,而珠三角为594人。从两地区的科技与教育力量来看,长江三角洲集中了全国众多的科技与教育力量,拥有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综合科研与教育水平代表着全国一流水准。特别是上海、南京汇集了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上海、南京和杭州聚集了119所高等院校,而珠三角只有广州市高校较多,有39所,其余城市的高校数均在5所以内,珠海市至今没有设立高等学校,珠三角整体教育力量比较薄弱,导致文化沉淀不够,人力资源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更新。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才优势,在吸引高技术领域跨国企业的投资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由于上海的人才资源丰富和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一大批著名的跨国公司争相在上海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来自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有关信息表明,目前已在上海建立自己研发中心的,包括上海通用、贝尔、日立、夏普、阿尔卡特、东芝、德尔福等众多具有相当实力的跨国公司;尤其是在浦东地区,迄今已经建立起国际性或区域性的研究开发中心75家。这些研发中心的建立,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了上海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又为上海引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3、长三角在基础设施方面实力更强

珠江三角洲对外资开放起步较早,由于其工业基础及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有限,随着外商投资和各种产业的集聚,导致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升,各类人才供应紧张。而长江三角洲却拥有较为优越的投资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工业基础雄厚。上海在近代就建立了机械制造业、化学冶金业,工业基础较好。经过40年的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并形成了规模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江苏、浙江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电子通讯业、化工原材料业的发展水平也很高,与上海制造业形成行业群体和产业链,产业间的相互配套能力较强,能够产生产业聚集效应。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长江三角洲在微电子领域具有很大优势。据统计,发达国家国民生产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有关,而长江三角洲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明显优势是:我国“七五”期间电子行业的重大工程(908工程)在江苏无锡市立项,是国家为提高我国电子工业的基础水平而投入巨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而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电子行业的又一项重大工程909工程芯片生产线在浦东建成。从2004年全国国有或合资的集成电路骨干企业所在地情况看,该地区在国内所占比例高达83%,足以显示其区域产业优势。

其次,基础设施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各城市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最后,金融环境优越。上海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其金融、保险、通讯、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而且许多国际金融、投资公司也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至2005年,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89家,其中,银行及财务公司62家(含11家同城支行),保险机构19家,证券机构8家,资产总计达到274.29亿美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渐形成,有利于长江三角洲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通讯、电子、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二、珠三角的自身优势及应对策略

虽然长三角发展很快,但珠三角仍然有其自身优势。它借助改革开放前沿所具有的政策优势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通过大力引进港澳台和海外华侨的资金,与国际大公司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几乎承接了香港近80%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珠三角的发展以市场化趋向为其主要

特征,经济资源的多种配置方式以市场经济为主;其中一个最主要表现是国有经济地位下降。非国有经济成分尤其是三资企业地位上升,这是和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根本区别。

珠三角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效率仍然高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GDP人均34295元,比长三角的24607元高出39%;而且进出口贸易也一直高于长三角。2005年珠三角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3%,高于长三角的19%。现在,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仍居全国领先地位。电子、医药和建材等行业产值居全国之首;纺织业居第二位;彩电产量约占全国二分之一,冰箱占三分之一,洗衣机占七分之一。而且在利用外资实现产业升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成就。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集中了6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该产业带的“簇群经济”和“范围经济”现象十分明显,深圳、东莞等地形成了IT高科技企业密集地区,东莞地区的电子产品足以影响世界电子产品市场的变动。目前珠三角地区生产的电话机占全国约80%。数字程控交换机、传真机和打印机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50%,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视盘机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则达到30%。

为应对来自长三角的竞争,进一步提升自身对外资的吸引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珠三角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其投资环境都受到该地区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奉行的投资政策以及投资者的要求所决定;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和地区必须不断地改造和完善投资环境。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外资,珠三角应该根据WTO的规则,对所有企业包括外商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投资氛围。应该将利用外资的重点从过去以工业为主转向与服务贸易并重,尤其在土地使用权、信贷、税收、贴息等方面,使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2、进一步推进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珠三角已经成为我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区域;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珠三角应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建立以节地和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以重效益、节能节材、产业生态化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约运力为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节约资本与资源的技术经济体系。

3、进一步提升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

目前,珠三角的先发优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这就需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区域合作。区域合作的扩展,有利于生产要素和经济结构优势在更广泛的空间、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珠三角应加大与港澳在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建设“大珠三角”:巩固发展粤港澳在商贸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物质、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的双向交流,促使双方从垂直型的“前店后厂”模式向立体的整体性合作转变,扩大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将珠港澳建设成为集生产、服务、管理、创新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经济“增长大三角”。

4、进一步利用引进外资提升技术进步

在利用外资领域,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的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分享更多资金份额的重要手段。二战后,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向以资源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70年代后期,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增长率达21%,占投资总额的38%;90年代达到4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部分跨国公司开始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转向输出专利技术、知识产权、品牌为主的委托生产加工,生产和制造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珠三角在吸收外商投资进入制造业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吸收外资与引进技术极不协调,外资带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效应较差。面对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引资竞争,迫切需要将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与引进技术、提高技术含量结合起来,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供更大的空间。

5、优化外商投资产业导向政策

这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鼓励外商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出口型项目投资。扩大开放电力、公路、供水、农业、电子、环保等产业,吸收外商投资。二是扩大外资准入领域。将从竞争性、基础性领域逐步扩大到服务性领域。在服务贸易、旅游资源开发、电信服务以及会计、法律咨询服务、航空运输、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三是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探索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方式,对于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BOT)、项目融资、向外商转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发行股票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试点,并逐步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