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语文课程的反思与出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语文课程的反思与出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汉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文化的教育,此书针对汉语文教育的当代背景与前景做出了介绍和思考,启发我的所思所想,它也对汉语文课程本位失落从性质本位、文化本位、价值本位三个维度做出了多元的反思,还对汉语文课程本位的重塑提出了设想,构建了蓝图,力求还汉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回归汉语文教育的课程本位,使其担当起国民教育的奠基功能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汉语文教育 母语文化 汉语文课程

教育问题素来是一个无数学者乐此不彼去探讨的话题。因为在我国,教育问题往往与很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并且是其根源。在我国,汉族居多,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所以重塑汉语文教育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途径。而汉语文教育种种困境之中,汉语文教育的异化成为了集中体现。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务必明确汉语文教育的当代人类方向以及对汉语文课程有一些思考。

一、汉语文教育的当代背景与前景所思——岌岌可危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从古至今教育一直在发展,特别是从20世纪到21世纪,迎来了转型期。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教育面临着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教育过于局限性,缺乏对未来、理想、人生等的开放态度;教育过于实际化,应试教育、模式化教育普遍横行;教育者素质不高,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成,限制了教育对社会创造精神的广泛形成;教学内容呆滞、落后、死板,教学理念模式化、陈旧;缺乏审美教育和直觉培养;人格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意识欠缺;自由、博爱等的意识和社会道德积弱,政治化倾向尤其严重,这个与我国历史现实和社会现实脱不了关系。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深刻影响与之相似的语言形式,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具有独特的、难以为西方民族所理解的面貌。”①

那么,汉语文教育到底怎么了呢?

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也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汉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早已被异化了,而我们母语文化也正处于无比尴尬与困窘的境地。

汉语文教育一直在被弱化,说的严重一点,汉语文教育已经岌岌可危了。如今,21世纪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样一个我们特别强调要“走出去”的时代,这样一个我们特别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这样一个我们特别重视要与外国和谐友好、互利互惠地交往的时代,这样一个我们认为只要是从国外回来的海归派就有多么多么了不起的时代,这样一个全民崇洋、浮躁不堪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从最高层的官员到最底层的老百姓,都认为,要想与世界接轨,要想让自己生活品质得到改善和提升,让日子过得更好更舒适,就必须要学会外语,其中英语是重中之重。

另外,很多人还有一个很错误的观念,即母语文化不需要深入学习和升华,因为认为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接触母语文化,耳濡目染,土生土长的人在环境里自然受到感染,根本不需要学。

出现这些现象都是非常不幸的,但是它们始终客观存在着,不容我们假装忽略,我们的汉语文教育、母语文化着实岌岌可危,需要我们做出思考。

二、 汉语文课程本位失落的多元反思——刻不容缓

汉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物,那么什么是文化的构成物呢,就是认为语文是文化的一种构成和存在形式,文化是语文构成的基础和底盘,语文与文化血肉同构,语文就是文化。

语文内涵变革的基本走向,即文言文逐步让位于白话文;语文中的文化内涵正慢慢被工具价值所侵略和腐蚀,也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被工具性所威胁。针对这一情况,新课程标准也明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②

针对这个,我们就必须破除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看作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就必须走出二元对立的误区,就必须从语文本体构成的特点出发,用语文本体论和语言文化学的理论来探究和讨论,就必须致力于整化语文教育性质观的构架。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性质浑然天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融合的整合体。

民族人格精神塑造和爱国情操陶冶着实必要。汉语文教育是汉民族的母语教育,汉民族的母语是汉民族思想、汉民族情感、汉民族精神生活的历史记录,是汉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俄罗斯教育科学家乌申斯基就曾明确指出:“在民族语言照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一代跟着一代,把各种深刻而热烈的运动的结果、历史事件的结果,信仰、见解、生活中的忧患和欢乐的痕迹,全部积累在本民族语言的宝库里。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③

母语教育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和载体,即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实从质上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思想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传递。就我们的汉民族而言,它不只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汉民族文化的构成。

汉语文教育要为民族服务,国家要存在和自强,民族意义重大,民族是国家的基石和奠基。所以务必时刻维护和弘扬民族尊严感、民族自豪感、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汉语文教育还要为人类服务,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国家的自立与强大,绝对不是孤立静止的,它始终都处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长河之中,求同存异。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世界大同观念、与自然、人类、宇宙等等和平友好相处的意识、生态哲学意识。

三、思想?视野?方向:汉语文课程本位重塑——志在必行

从六个维度对汉语文课程本位重塑做出了设想:一是重新定位汉语文的课程性质;二是生态化综合:汉语文课程性质的整体图景;三是生生不息:汉语文教育的化育本质;四是汉语文课程知识体系重构的宏观思路;五是汉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方案设计;六是汉语文教学方法体系重构。

终上所述,汉语文教育即人的生生教育,汉语文课程本位要回归到生生原则。读完此书,对汉语文课程有了一些思考,也对汉语文课程的出路有点眉目,但还不成熟。明确一点:即汉语文教育需要重塑,母语文化必须复兴。至于具体怎么得到实现,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去思考。

注解:

① 申小龙.汉语与汉民族思维之文化通观[J].文学艺术园地,2005,(5).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③ [俄]洛尔德基帕尼泽.乌申斯基教育学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57.

参考文献

[1] 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7).

[2]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 [俄]洛尔德基帕尼泽.乌申斯基教育学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