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羚羊角粉佐以泰必利治疗小儿抽动症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羚羊角粉佐以泰必利治疗小儿抽动症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中药羚羊角粉佐以泰必利(盐酸硫必利片),对小儿抽动症的临床观察。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给予中药羚羊角粉佐以泰比利,疗程一年。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控制。结论:对小儿抽动症在中药羚羊角粉的基础上,辅以泰比利(盐酸硫必利片)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羚羊角粉 泰必利 小儿抽动症 临床观察

小儿抽动症,又称习惯性痉挛,表现为一组肌肉突然瞬间收缩。临床最常见的是:面部肌肉抽动如,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耸鼻、疵牙、作怪相等;头颈部肌肉抽动如,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躯干部肌肉抽动如,挺胸、扭腰、腹肌抽动;肢体抽动如,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等。是一种儿童较常见的精神神经性疾病,近年发病有增长趋势。明确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脑内神经递制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异常。对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的患儿一般不使用药物,但有一些患儿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如阅读困难、写字计算障碍、五官知觉减退);冲动行为;睡眠紊乱(经常醒来或梦语)。这些功能紊乱往往更难以控制,且对病人和社会影响更大,这就需要病人、家庭以及医生共同配合、选择合适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目前用于治疗小儿抽动症的常用药物有氟哌啶醇、泰必利等。中医该症属“肝风内动范畴”主要因惊恐、土虚、木旺,以致风动于肝所致,治疗以平肝熄风,定惊安神为基本法则。

我们采用中药羚羊角粉佐以泰必利(盐酸硫必利片)对门诊近几年来68例患儿治疗观察,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1 患儿入选条件 :68例患儿临床均有一组或多组肌肉突然、间歇、重复、无规律性的刻板型异常运动,睡眠时消失,抽动时不伴秽语。入组时病程均大于2个月但不足1年。符合暂时性抽动障碍型诊断标准,即运动性抽动,病程未超过1年。

1.2 患儿一般情况 男42例。女26例。年龄6~ 1 3岁(平均8.45岁)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脑电图检查。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病程2~8个月,平均4.56个月。就诊前未使用特别抗抽动药物。头颈部抽动58例,腹部抽动5例。全身抽动5例。

1.3 治疗方案: 符合入选条件的患儿,予以中药羚羊角粉,每次0.3g。煎汤内服。泰比利(盐酸硫必利片)口服。平均一次半片,一日1~2次。

1.4 疗效判断标准 :临控,抽动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抽动症状明显改善.偶有轻微抽动。好转:抽动症状好转。无效:无好转或加重。

【结 果】

68例中抽动症状完全控制58例;抽动症状明显改善5例; 5例症状无明显减轻,视为无效,总有效率达92.6%。

【讨 论】

多发性抽动症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儿童患病率约为成人的10倍。中医文献无此病名记载,但依其临床表现特点是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其证候特点明显易辨,临床所见患儿面红目赤,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具体表现为动。“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情志失调,五脏失和,则气机不畅,郁久化火,引动肝风,上扰清窍,从而可见皱眉、眨眼、张口、歪嘴等表现。据临床资料分析,患此病证的小儿大多性格内向、脾气急躁,情绪刺激、情感波动可加重病情。《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主要病位在肝,与小儿的生长环境、家庭条件密切相关。

羚羊角粉具有清热镇痉,平肝熄风,解毒消肿的作用。

泰比利(盐酸硫必利片用于舞蹈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及老年性精神病。亦可用于头痛、痛性痉挛、神经肌肉痛及乙醇中毒等。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羚羊角粉以泰必利(盐酸硫必利片)可明显减少运动性抽动及发声性抽动的抽动类型,减轻抽动频度、强度、复杂程度及对生活、行为的影响,改善患儿的情志,减少复发,无明显副作用,剂型方便安全可靠,患儿及其家长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姚子玉(榆林市儿童医院,陕西,榆林,719000)

【参考文献】

[1] 吴家骅.DSM-IV关于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96,34(5):352.

[2] 刘智胜.第3届国际多发性抽动症研讨会侧记.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6):344-345.

[3] 张劲松.抽动障碍及其合并症的药物治疗进展.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7,8(2):75-78.

[4] 李润荣.温胆汤加减治疗儿童多动症.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13.

[5] 田岑娣,洪宝瑟.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5,36(8):487-488.

[6] 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