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亚运时代,广州治水如何作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结构布局看上去合理合据,河、涌全盘兼顾,用纳税人的钱砸出来的面子工程,确实也赢得了纳税人的肯定。
4月19日,一场大雨过后的广州番禺母亲河市桥河,出现死鱼绵延几公里的现象,初步判断死因系河道两岸企业排污所致。这引发笔者的深思,亚运会的荣光还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传颂,领导们的豪言犹在耳,“广州治水将永不停步”;如今,观望珠江,生活垃圾日见其多,水质又有混沌的倾向,水污染又不识相地踏浪重来,亚运之前350亿的贷款,创造了“一天一个亿”的治水神话,如此看来,岂不花得太冤,抑或就这样随波逐流去了?
藉着亚运会的名义,广州政府确实作为了一番,从政策到资金全权配合,“一天当五天用”的全民总动员式治水精神,确实感动了媒体和市民。亚运会前夕以及亚运期间,珠江显现出难得的清爽、澄澈,政府也毫不吝啬地把治水账单晒出来,350亿分摊到包括水厂改造工程、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河涌综合整治、水浸街治理等八个方面。
结构布局看上去合理合据,河、涌全盘兼顾,用纳税人的钱砸出来的面子工程,确实也赢得了纳税人的肯定。然而,在短暂的享受之后,是否又意味着苦不堪言的开始呢?
这个问题值得考量。
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污染在所难免,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也是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痛苦蜕变过程,他们治污的成功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但是,治污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艰巨的项目,只凭一时激情,擦亮的只是面子,而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实际上,据笔者了解,广州治污工作仍然隐患潜伏,蓄势而发。客观方面,在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发生根本转变的状况下,污染物排放的总量仍然不容小觑,企业偷排、漏排和不达标排放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再加上水污染整治历史欠账多,环保基础设施能力欠缺,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在减排节能方面的要求。不过,反观广州亚运治水工程,确实有不少值得笔者称道之处。
2008年底广州启动新一轮治水行动,至2010年亚运会前夕,新建38座污水处理厂、48座配套泵站及1094公里污水管网,城市污水管网从1813公里提高到2907公里,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28.6万吨/日提升至465.18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率从75.09%上升到85%,其中中心城区已近90%,每天减少80万吨污水直排珠江。
广州此番大动作赢得了“世界水论坛水治理奖第一名”的荣誉,治水理念从单纯的不黑不臭不冒泡的观感要求,提升到珠江水生态的全面恢复和改善;从堤岸的整治绿化,提升到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
4月26日,广州市水务局在《关于西江引水工程及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到,将继续完善城乡防洪排涝体系,通过对易涝区与低标准雨水系统改造和完善,逐步提高城区排水标准与城乡排涝标准;对原有污水处理厂为一级B排放标准的,逐步完成一级A排放标准升级改造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对偷排污水企业采取曝光、断水等措施。
大快人心的一系列措施公诸报端,彰显了广州政府在“后亚运”时期治水的决心,又再次集结起全民关注的目光,毕竟攸关身心健康的水环境,是每个人都要置身度内的事。
其实,笔者担忧的不是广州治水在技术、政策层面上的实力,而是能否实现基于制度之上的真作为。治水不但落脚在“建”,更要重视“管”,“管”的力度能否恰到好处地形成长效机制,关系到治污效果的长期显现。正如亚运期间的交通管制,“管”到位了,路就“畅”了。亚运后,“管”撤退了,路又“堵”了。
制度再完美,变成一纸空文也是枉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