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碎石中含泥量对混凝土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碎石中含泥量对混凝土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碎石中含泥量在施工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现状,利用不同含泥量的碎石做一系列试验,以试验过程、混凝土28天强度及破碎后试块内部结构为依据,证明随着碎石含泥量逐渐增大,将对混凝土强度、泵送施工、出料成本等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碎石 含泥量 混凝土强度 施工 成本

中图分类号: TU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碎石是混凝土常用粗骨料,占据了混凝土体积的50%左右,其质量的好坏,对混凝土性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石粉、粘土、淤泥等等常见微物质含量决定“含泥量”,是碎石众多性能指标中的常规检验项目。含泥量过大,会降低水泥浆对粗骨料的包裹力和骨料界面粘结力,从而降低混凝土物理性能。此外从施工的角度考虑, 这些微小颗粒大大增加了比表面积, 如果不引进高效减水剂势必造成单方用水量大大提高, 引进高效减水剂混凝土造价会随之提高, 而且即使满足工作性要求, 其强度和耐久性也会相应降低[1]。而且,即便使用高效减水剂,以过大的泥分对外加剂的吸附作用,也将进一步提高外加剂的掺量,从而再度增加施工成本。

2.试验材料

(1) 水泥: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产地:安徽六安海螺水泥厂;

表1 水泥性能

(2) 粉煤灰:Ⅱ级,产地:淮南平圩电厂;

(3) 外加剂:M-5型聚羧泵送剂,推荐掺量2.0%,减水率20.1%,产地:安徽森普新型材料公司;

(4) 砂子:河砂,中砂,细度模数2.4,经水洗,含泥量为0,产地:安徽六安;

(5) 碎石:5-31.5mm连续级配,掺加同厂同批石粉人工调节含泥量,分别达到0%、1.0%、2.0%、3.0%、5.0%、7.0%、9.0%,产地:安徽霍邱

3.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试验过程中,为检验碎石含泥量对施工中水灰比控制、混凝土成本的影响,依托现场C40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并在拌合过程中,对水、外加剂适当调整。

表2 C40配合比

3.1坍落度随含泥量的变化

依据表2中配合比,用不同含泥量的碎石分别拌合,坍落度及28天强度如下表:

表3 坍落度对比

坍落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碎石含泥量的不断升高,混凝土工作性能持续下降,当含泥量超过2%时,已经影响泵送效果;当含泥量达到3%时,115的坍落度无法满足泵送要求;而当含泥量达到5%时,按配合比的用水量已经无法正常拌合混凝土,这对浇筑工作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3.2常见的稠料应对措施及弊端

另取含泥量2.0%、3.0%、7.0%碎石做拌合,保持利于泵送的170左右坍落度,与表3中含泥量0%、1%的试样对比。

3.2.1 更改用水量,其它材料用量不变,观察对应水胶比、强度变化:

由表4可知,由于增加用水量而产生的水胶比增大,兼有含泥量超标引起的界面粘结力下降,势必混凝土强度下降,降幅分别为3.1%、13.3%、24.3%、44.8%。其中含泥量为1.0%的试样保持了原配合比,尚能保证混凝土达到配置强度(按fcu,0=48.225MPa),其它试样则不达标,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因此,增加用水量此举绝不可行。

但毋庸讳言,由于很多施工现场的条件限制,即便每次浇筑有开盘鉴定,即便所有原材料都合格的混凝土,都很难保证混浇筑全程在控。若是含泥量再高,更容易引起私自加水等恶性现象,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

表4 更改用水量对比

3.2.2增加外加剂掺量,其它材料用量不变,观察对应强度变化:

表5 更改外加剂掺量

聚羧酸外加剂普遍固含量较低,含泥量的变化引起被吸附外加剂量的变化显著,从而导致混凝土中聚羧酸外加剂有效成分的降低[2],引起的外加剂掺量上升。

由含泥量1.0%、2.0%、3.0%、7.0%试样拌合的混凝土,成本分别增加0、3.08、4.62、10.78元/m³(按每吨外加剂3500元计),对于一个大中型土建工程或商品搅拌站而言,这部分成本的增加,绝对不容小视。

更何况,增加的成本并不能换来良好的效果,2%及以上的碎石含泥量,依然遏制了混凝土强度的上升,使其28天不能达到配置强度,难保现场质量。

3.3试块破坏后结构对比

众所周知,正常的混凝土试块受压破坏时,破坏面越向中间则缺损越多,而靠近上下压板的两面基本完好,基本呈45°扩展,试块是受剪应力破坏。

取3.2.2中试块完全压碎,如图所示,试块破坏机理清晰可辨:

图1 含泥量0%图2 含泥量1.0%

图3 含泥量2.0%图4 含泥量3.0%

图5 含泥量7.0%

图1、图2中,试块内部颜色稍微泛青,碎石与其它材料共同破碎,可见在碎石含泥量0%、1.0%的混凝土中,骨料界面粘结良好,各部分材料正常发挥效用。

而图3、图4、图5中,由于含泥量增高,试块颜色逐渐泛白,2.0%、3%的含泥量已经使骨料界面的粘结感越来越不良。而当含泥量上升到7%时,压碎后碎石几乎全部是从砂浆中脱落,严重违背了剪切破坏的正常破坏机理,且图中试块的残余部分手掰可裂。可想而知,混凝土内部粘结力极弱,各种原材料近乎浪费。

4.结论

(1) 随着碎石含泥量(本试验为掺加石粉)增大,0% ~1.0%对强度影响不大;达到2.0%则可能影响工程质量;达到3.0%,对混凝土内部结构已经有较大的破坏,几乎不能保证现场混凝土强度。

(2) 随着含泥量增高,必然增加现场的浇筑的不可控因素,增加监控难度。

(3) 由于含泥量过高对界面粘结力的破坏,即便提高成本增加外加剂掺量,也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综合本次试验,可知碎石中的含泥量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因惯性使然或节省成本而忽略碎石质量,得不偿失。尤其当混凝土性能要求较高时,更应谨慎规避由含泥量超标引发质量事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赵尚传、邱晖、贡金鑫、王保存,粗集料含泥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冻耐久性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1期。

[2] 邰德龙、陈玉彬、严永兵,砂石含泥量对中低强混凝土高性能化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建设工程质量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作者简介:

1、王兵 (1988年-),男,助理工程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士学位,现供职于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检测专业技术员,长期从事土建试验工作。

2、耿玉彪 (1985年-),男,助理工程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学士学位,现供职于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质量控制技术员,长期从事电力检测工作。

作者单位:山东电力第三工程公司邮编: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