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黄梅戏演出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黄梅戏演出市场的现状与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几年来,作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个黄梅戏演出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黄梅戏演出市场体系完善,演出形式多样,传播渠道多元化。其发展虽然迅速,却依旧弱小,同时还面临着重重困境:创作人才匮乏,专业团队有待整合;优秀剧目不足。时代新剧有待挖掘;演出票价过高,行业法规有待健全;资金投入不够,政府支持有待加大;产业发展滞后,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发展,需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黄梅戏队伍完善化;建立剧目机制,促进黄梅戏作品优质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黄梅戏发展科学化;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黄梅戏发展产业化。

[关键词]黄梅戏;演出市场;产业化

黄梅戏起源于唐初,它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地区和湖北省黄梅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确切发源地尚未有统一说法,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剧种形式产生、成长并兴盛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属于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其唱腔与念白均采用安庆方言,通俗易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黄梅戏已经走过1400年的历程,已从早期自唱自乐的民间歌曲形式发展成为独立的全国性剧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最近20多年,黄梅戏借着高新科技的投入使用、传播媒介的巨大变革以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大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剧目剧本、演员素质,还是演出环境、宣传方式较以前都有了很大变化。这些变革紧扣当今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主题,一方面给其带来机遇,促进了黄梅戏及其演出市场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也给黄梅戏的发展带来挑战,其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于黄梅戏本体及相关剧目的探究上,对于黄梅戏当下的演出市场及其前景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因此,如何在当今这个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行发展的信息爆炸时代找出一条适合诸如黄梅戏这样传统艺术演出市场发展的可行之路,已成为当前研究重点。本文拟立足于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对黄梅戏自身及其在当前市场形势的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分析,找出一条黄梅戏演出市场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发展现状

1 演出市场体系渐趋完善化

据1981年上半年统计,全国(除台湾省)县以上黄梅戏剧团共有50个,计:安徽省36个,江西省5个,湖北省3个,江苏省4个,福建省1个,浙江省1个。这是发表于1982年《黄梅戏艺术》上的一篇文章给出的数据。时过境迁,如今安庆市拥有的黄梅戏正规剧团数量虽然减少了,但与之相关的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黄梅戏演出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完善(见表1)。

虽然专业剧团数量减少,但研究所、博物馆、戏剧创作室的建立使得整个黄梅戏演出市场呈现繁荣景象。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安庆市市直3个黄梅戏剧团每年完成的演出场次都在80场以上,如果算上小型的招待演出,应在100场左右,演出收入在30万元以上。收入虽然不能算多,但对于相对冷落的戏曲市场来说也算不错了,不过仍然有很大上升空间。在演出市场体系化逐渐建立的同时,安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梅戏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于1992年创办首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并从2003年第三届起定为每3年一届,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6届艺术节。与艺术节相关的摄影、音像制品、旅游等行业以黄梅戏为依托,获得了长足发展。就整体发展态势来看,黄梅戏演出市场日益规范化、体系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 演出形式呈现多样化

近年来,黄梅戏演出形式在保留一贯的传统方式的同时,合理利用高新科技手段,积极顺应大众审美趣味,做了多种大胆尝试和创新。一方面,坚持剧场演出与民间演出并存的传统形式。在城市,除了黄梅戏艺术剧院、黄梅戏会馆的每周定点演出以外,在市民广场及人流如潮的街头,都会有市民忘情地欣赏黄梅戏表演,在迎江寺、茶社、书社等场所也会不定期举行黄梅戏演出。如果赶上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的热闹气氛就会更加浓重,整个城市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在哼唱黄梅戏。在农村,主要以广场式演出为主。农历上半年的正月初四到五月,下半年的十一月到腊月二十是演出的旺季。每天下午一场、晚上一场,有的时候甚至一天3场,上午、下午、晚上都演。这里的演出有的是出于响应政府送戏下乡活动、宣传政府政策的演出,而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的请戏,请戏的事由之中以节庆和纯粹的娱乐活动为主。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演出形式,剧院还根据新时期高科技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的变化,创造性地将绚丽的灯光、灵活的舞美、逼真的实景,甚至最新的3D科技,加入到黄梅戏演出之中。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和澳门杨氏设计网络动画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出品的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观众戴上专用的3D眼镜,眼前的一切不禁令人叹为观止:衣袂飘飘的牛郎、织女踏云而至,苍山、白云、瑶池、南天门仿佛触手可及,令人顿生如在画中之感。诸如这般将3D技术运用于戏曲舞台尚属首例,它在安庆石化剧院的上演不仅座无虚席,掌声连连,更赢得了众多80后、90后,甚至00后新生代观众的追捧,是黄梅戏艺术走向市场的一次极具积极意义的尝试。同时,安庆市还将旅游业与黄梅戏演出相结合,潜山县的黄梅阁就是这样一个产物。潜山县拥有国家5A级景区天柱山风景区,同时又是《孔雀东南飞》的发生地、七仙女的故乡,众多的文化资源为黄梅阁的诞生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这座仿古式楼阁建筑在3年间演出黄梅戏800多场,成为天柱山下的一道靓丽风景。如此多样的演出形式拓展了黄梅戏的受众群,为其演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化

随着媒介的革新,黄梅戏的传播渠道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的人际传播逐渐过渡到有规模有组织的大众传播,尤其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黄梅戏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近几年,为将安庆市打造成文化强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保留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构建信息网络平台,不仅为每一个黄梅戏剧团建立了官方网站,公布演出安排及剧目信息,同时链接到全国各省黄梅戏剧院官网、黄梅戏名角微博、贴吧,方便广大受众及时了解黄梅戏演出的相关信息。除了继续与广播电台、电视台合作推出黄梅戏宣传节目以外,部分黄梅戏剧团还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如潜山黄梅戏剧团)、微博公共平台(如黄梅戏艺术节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和人人网公共主页。这些举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发展,尤其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这些全新传播渠道的应用,让观众能随时随地了解黄梅戏演出及演员的最新资讯,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一整场大型黄梅戏演出,开启了黄梅戏演出市场的新局面。

二、黄梅戏演出市场面临的困境

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发展虽然呈良好的上升趋势,但整体还比较弱小,所面临的困境不可小觑。

1 创作人才匮乏,专业团队有待整合

从自身因素来看,创作人才的匮乏是制约黄梅戏演出市场发展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受事业单位编制的限制,很多优秀人才无法引进;另一方面又由于待遇不高,很多优秀人才流失。在市区,目前演员的平均年龄仍在30多岁,乐队人员的平均年龄则在40多岁,舞美、后期制作、导演等人才都很稀缺,剧团每排一个戏,要么是请退休人员,要么是出高酬外请。而在农村,情况就更严重了。民间剧团的演员大部分是艺术表演爱好者或者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由于缺乏专业训练,很难适应市场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在安庆市100多家民间剧团的1000多人的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训练或从事过这项职业的不到5%,演出水平低,流动性大,无法整合成黄梅戏的普及队伍。面对这种情况,安庆市委、市政府也做出了努力,不仅扩大了安徽黄梅戏技术职业学院的招生,更在安庆大学开设了黄梅戏艺术学院,但从毕业生的就业来看,依旧是困难重重。安庆大学黄梅戏艺术学院从2007年起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如今2007、2008两届学生已经毕业,改行的多、坚持唱黄梅戏的少,2008届14个毕业生中只有2人仍从事黄梅戏表演,一个去了再芬剧院,一个去了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其他人均转行另谋他业。如此境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没有专业的创作人员,没有整体的创作团队,黄梅戏剧团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前景更加令人堪忧。

2 优秀剧目不足,时代新剧有待挖掘

制约黄梅戏演出市场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优秀剧目不足。好的剧目是一个剧种发展的根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无外乎《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但这些剧目反映的是农耕时代的生活,符合1950年代的审美需求,如今已经很难满足观众的要求了。而且,同一剧目反复演出还会使得原本兴致盎然的观众产生厌烦心理,更别提花钱进剧院看了。事实上,最近几年也创作了不少的新剧本,如《徽州女人》《六尺巷》《徐锡麟》等,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演出效果,但都达不到《天仙配》《女驸马》那样的高水平,并未形成黄梅戏的品牌效应。除剧目陈旧之外,就剧本数量来看,与黄梅戏市场的需求也存在着一定差距。目前,安庆市直剧团正常上演的剧目大戏在10本左右,小戏在20本左右,县级剧团除望江县有40多本大小戏,其他剧团比市级剧团情况更糟。而据资深经纪人介绍,一个剧团想要真正满足市场需求,至少需要有50本(大戏在30本,小戏在20本)左右。以这个为标准,目前安庆市的黄梅戏剧团还相差甚远。显然,黄梅戏演出市场还面临着巨大挑战,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大众审美的时代新剧亟待挖掘创作。

3 演出票价过高,行业法规有待健全

从客观因素来看,票价过高、行业无规无疑是制约黄梅戏演出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演出业法规很不健全,只有国务院颁布的《营业性演出条例》和文化部颁布的《营业性演出条例实施办法》《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管理规定》等几部演出业法规。安庆市虽于2009年依据《营业性演出条例》拟定了《安庆市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取代2005年的《实施细则》),但并未对不同剧场的具体票价做出统一规定,致使票价完全由出票方或剧场自行决定,加之人情社会关系复杂,赠票现象严重,使得演出方为挣得利润不得不把赠票的损失转嫁到购票观众头上,从而抬高了售卖门票的价格。就安庆市黄梅戏会馆来说,一般的折子戏专场一晚上演出的票价是每位38元,但有的大戏则要一百多元一张票。虽然这一百多元跟北京、上海等地的三四百元门票相比不算贵,但与本地普通百姓的收入相比,确实是有些偏高的。同时,安庆市出台的《实施细则》里也没有对观众的权利与义务进行详细说明,使得观众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由于舞台演出是一种艺术欣赏,其演出质量的好坏很难衡量,观众只要买票人场就等于完成了消费行为,如果整场演出以次充好,那也只能自认倒霉,很难因为演出质量的问题而退票或者得到相应补偿。因此,门票价格亟待规范,行业法规急需完善。演出市场要想得到长远发展,行业法制建设必须跟上步伐,如果总是拖着后腿,演出市场要想展翅高飞是不可能的。

4 资金投入不够,政府支持有待加大

一般三线城市,对文化的投入肯定不如对经济建设的投入,而在安庆众多文化产业中,对于黄梅戏市场的投入就更小了。安庆市几个黄梅戏专业剧团2007年改革前二级演员的财政拨付工资每月只有800元,改革后薪资虽然翻了一番,但每月1600元的薪资水平较其他行业工作人员相差甚远。虽然安庆市每年用于黄梅戏的财政支出在2000万元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人头费,事业费只是象征性的。省财政对黄梅戏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对省直剧团的支持,而作为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的安庆市基本未列上。正是由于政府每年拨给剧院的演出经费严重不足,加上行业法规不完善,才会出现安庆市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即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三团)在合肥安家不到一年又撤回安庆的尴尬局面。2010年10月1日,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进驻省会合肥,并把合肥大剧院一楼的多功能厅租了下来作为演出场地。厅内共有360个座位,租金为每天9000元,如果每场演出上座率很高,剧院也可以很好地经营下去。但是,由于票价过高(30元到280元不等),每天观众只有100多人,而剧院每天还有四五十人的演职人员需要开销,成本很高,因此只坚持了近一年,就撤出了合肥。黄梅戏演出市场本身就不如流行音乐市场受欢迎,如果政府部门再不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支持,将难以继续发展。

5 产业发展滞后,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

虽然黄梅戏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它的演出市场依然十分冷淡,至今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系统的产业链。一方面,现在的剧团虽然初具规模,但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去主动探索市场、开发市场,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另一方面,虽然有黄梅戏创作人员,但仅靠创作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黄梅戏打出去,“产”和“销”必须做到融合,而这方面还十分欠缺,缺少一批既懂黄梅戏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的黄梅戏工作者,要么是在黄梅戏方面很有造诣,但是对市场、经济学、管理学丝毫不通的戏曲专业人才;要么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很有经验却对戏曲行业不甚精通的经济型人才。如何将两者合二为一,真正培养出能把黄梅戏演出市场拓展开来的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黄梅戏市场产业链的建立,除了需其自身的多方面努力之外,如何在众多行业中找到能够配合黄梅戏市场且能促进其发展的相关产业,也是当务之急。安庆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虽然黄梅阁的建立、潜山黄梅村的构建,已经体现出政府决定将黄梅戏演出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战略,但就目前来看,黄梅戏市场与旅游业还并未找到很好的结合方式和运行机制。黄梅戏产业在旅游业中开发的空间还很大,诸如《印象・刘三姐》《大宋・东京梦华》这样成功的实景演出范例,也可以运用于黄梅戏之中,相信黄梅戏以其自身不同于他者的戏曲特色,定会为这种山水实景表演增添一丝神奇梦幻气息,也会对黄梅戏演出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未来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发展策略

1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黄梅戏队伍完善化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黄梅戏演出市场中同样如此。加强人才的培养,是未来黄梅戏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这里的人才一方面指的是黄梅戏方面的专业人才,是热爱黄梅戏、学习黄梅戏并有意致力于黄梅戏表演的科班人员,尤其是青年后备军。可以用丰厚的师资力量吸引优秀的生源,以加强黄梅戏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服务,同时加大对黄梅戏专业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做到学校教育与剧团培养相结合,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平台,促进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演出市场中完善自身。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培养精通黄梅戏与市场营销的复合型经理人,即黄梅戏职业经理人。通过他们的市场运作和营销,结合黄梅戏自身的特点,找出黄梅戏适合市场发展的特点,帮助黄梅戏大胆地、科学地与市场接轨,与受众接轨。一旦各大黄梅戏剧团拥有自己的复合型经理人才,就等于在剧目创作与市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这样不仅能大大减少黄梅戏进军市场的盲目性,同时也能大大节省黄梅戏市场运作的成本,为其更好的市场化发展奠定基础。

2 建立剧目机制,促进黄梅戏作品优质化

虽然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兴盛不能只靠剧目的创新,但优秀剧目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演出市场成败的基础条件。有了好的剧目,才有推广到市场上的可能,也才有在市场中受到大众认可的可能。因此,剧目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然而要建立良好的剧目机制,首先就要做好市场调研,摸清观众需要什么、喜爱什么,在顺应观众审美中积极创作剧目,在剧目演出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艺术创新,推出精品佳作,以优质作品拉动黄梅戏市场的大发展。其次,还需要建立起庞大的剧目库,使黄梅戏摆脱当下“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局面。近几年,安庆市大力进行黄梅戏剧目创新,创作排演了《为奴隶的母亲》《六尺巷》《红楼探春》《徐锡麟》《江淮儿男》等大戏,及《告洞房》《过关》《借丈夫》《打纸牌》等小戏。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又相继推出了《半个月亮》《寸草心》《珍珠汤》《榴花不开盼哥回》等21台全新剧目,均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尽管这些剧目较为优秀,但都未达到如《天仙配》般经典的程度。因此,在优秀剧目的创作道路上,仍需继续努力,不断前行,创作出真正适合新时展的经典佳作。

3 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黄梅戏发展科学化

充足的资金是黄梅戏演出市场发展的外部保障。唯有资金充足,黄梅戏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专注于自身革新与发展。因此,黄梅戏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可以借鉴浙江越剧建设发展的有益经验,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建,同时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维护演剧活动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设立形式灵活、应用广泛的专项基金库也是维护黄梅戏市场稳健发展的有效途径,不管是国有剧团还是民间剧团,只要有好的剧目,都可以从这个基金库里申请经费支持,而这笔基金的来源并不仅仅依靠国家每年的财政拨款,更多地要仰仗社会力量的支持,尤其可以效仿国外的“艺术赞助人”制度,吸引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注入。当然,这笔基金必须保证专款专用,切不可挪为他用,惟其如此才能发挥好基金的最大效能,为黄梅戏演出市场的发展打好经济基础。

4 加强法制建设,促进黄梅戏行业规范化

就目前情势来看,我国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政策比较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但具体到演出业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就安庆市来说,切实可行的演出条例仅仅只有《安庆市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其中大多还是对演出主体、具体演出情况、演出证进行规范和管理,并未有涉及观众权益、票价及场地费等相关规定。文艺演出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方式,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才有可能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只有高度关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其提供优秀高质的文化产品,让观众看着放心、听着舒心,黄梅戏才真正演有所值。在关注观众权益的同时,还应重视黄梅戏演出行业的全面规范化,注重全行业的法制建设,加强演出业立法,保证其有法可依;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使广大演出从业者做到有法必依;提高演出业相关司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加强全行业的法制建设,使黄梅戏演出行业规范化、科学化,才能确保黄梅戏的长久发展。

5 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黄梅戏发展产业化

双拳难敌四腿,单兵独将即使再强大也敌不过一条产业链的整体发展,黄梅戏演出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是未来黄梅戏演出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打造好黄梅戏品牌,建设“文化安庆、黄梅安庆、旅游安庆”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为此,构建创作、宣传、演出、反馈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扩大黄梅戏的社会影响力,强化黄梅戏的品牌发展应是当务之急。就目前来看,应当首先加强黄梅戏自身建设,除了继续支持国有剧团发展之外,还应有计划地扶持民间黄梅戏团体的发展,改变过去上下脱节、相互分割、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其次,还应认识到黄梅戏产业,的发展必须跳出过去自我封闭、自求发展的思维,必须推动艺术与经济的联合,借势借台发展自己。可积极发挥安庆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社会效应,促进黄梅戏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纪念品市场的结合,打造“印象・黄梅”、“印象・天柱山”等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促进黄梅戏与影视剧产业结合,推出各类黄梅戏影视、音像制品,尤其可与新兴的动漫产业结合,打造黄梅戏动画片、动漫电影,或以舞台剧、音乐剧形式将黄梅风味呈现出来,形成黄梅戏相关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促进黄梅戏与餐饮服务业结合,构建黄梅山庄、黄梅茶社、黄梅书社等关联产业,加大黄梅戏产业化建设,提高其传播效应,使黄梅戏演出与各个行业在发展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以带动黄梅戏演出市场的繁荣,并最终实现黄梅戏的大发展。